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组织系统结合自身职能,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结合起来,从聚焦涉黑涉恶抓整改提升、围绕村级换届抓人选储备、突出政治能力抓教育培训、注重严管厚爱抓激励保障、着眼长远发展抓制度建设“五个抓”着手,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筑牢党的执政根基。记者昨日从市委组织部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全面完成软弱涣散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整顿任务,村级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抓整顿 夯实基层政权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软弱涣散党组织是执政大厦基石中最大的“短板”。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完成软弱涣散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整顿任务,并开展“回头看”和整改提升工作。经考核验收,有85个评为“达标”等次、32个评为“优秀”等次,达标优秀率由61.5%提高到100%。
“每镇必挂”“每村必走”,落实“村村过筛子”。在整顿过程中,我市深入排查村干部队伍中是否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通过遍访机制、会商机制,确保每名村“两委”成员都过一次“筛子”,坚决清理不符合要求的村干部,切实筑牢严防黑恶势力侵蚀基层政权的第一道防线。
抓队伍 提升干部素质
开展扫黑除恶,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村级换届必须及早谋划。今年,我市制定《河源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储备管理工作方案》,大力储备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严格落实备案管理和联审机制,不断优化村级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干部队伍结构。截至目前,全市已确定村级换届党组织书记人选1441名,确定率100%,调整到位率97%,村级后备干部储备人数从749名增加至2431名,为2021年村级换届提供充足人才保证。
为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我市还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举办了全市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培训班、全市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培训驻村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730名,办好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班,指导县(区)完成村级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乡镇(街道)完成村(社区)“两委”干部全员轮训,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抓基层党建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与黑恶势力作斗争的意识和本领。
同时,我市出台切实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完善激励担当作为的制度机制,注重选拔在抓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工作中实绩优秀的乡镇党委书记,招聘优秀村干部为乡镇事业编人员,有效打破村干部晋升的“天花板”,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有盼头。
抓机制 推动长效常治
扫黑正当时,除恶须务尽。遏制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在推进抓基层党建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过程中,我市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 “党建为村”平台优势,宣传党的政策、集聚广大干部群众智慧、凝聚村内村外力量、解决群众困难、引导群众积极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强化流动党员管理。
建立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通过动态化排查、常态化整顿,建立县镇领导“挂镇走村”的遍访机制,发现软弱涣散问题立即列入动态台账,实行挂牌整顿。
健全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建立市领导定点联系县镇、县领导定点联系镇村、镇领导定点联系村组的工作机制,推行“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级党建网格,建立村(社区)网格1441个、村民小组小网格5744个,做到“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更好地发动基层党员群众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