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河源市非遗中心组织部分市级以上传承人及项目赴东莞参加城际交流展示活动。
此次城际交流活动组织了我市紫金椒酱、牛肉丸、擂茶、竹壳茶、八刀汤、伯公坳凉粉制作技艺等六个非遗项目参加东莞非遗墟市展示;两地非遗传承人交流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经验;参观了东莞市非遗中心展示厅;走进了东莞非遗课堂等。
在此次非遗墟市上,我市椒酱制作技艺、牛肉丸制作技艺、擂茶制作技艺、竹壳茶制作技艺、八刀汤制作技艺、伯公坳凉粉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拿出了看家本领,向外界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东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紫金特色美食并购买正宗的紫金非遗特色手信。河源非遗展示获得了到场市民及媒体朋友的一致好评!呈现购销两旺,弘扬了我市传统客家饮食文化。
此次河源市赴东莞参加城际交流展示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让小编带大家回顾河源参加东莞城际交流展示活动的盛况:
图: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对河源非遗项目表示热烈欢迎
图:男女老少齐出动,品尝非遗
图:走进东莞非遗课堂。
参展项目介绍:
紫金牛肉丸制作技艺
紫金牛肉丸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被称作“天光牛肉丸”。关于这个名字的说法有两种:其一说商家在天亮前购买刚宰杀的新鲜牛肉,这个时候的牛肉质量最为鲜美;其二说当地人因爱吃牛肉丸从天黑吃到“天光”。紫金牛肉丸,肉质细腻,偶有肉筋,直径可到6厘米,像网球般大,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肉丸”。制作原料一般采用新鲜牛腿包肉,用特制的方形锤刀锤打而成,口感爽脆清香,有韧劲,原汁原味。
2010年 “紫金亮堂牛肉丸”被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评为“广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2010年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
节中国粤菜选拔大赛,荣获“中国粤菜名菜奖”。据悉,牛肉丸制作技艺项目己第二次参加东莞非遗墟市。
2.椒酱制作技艺
《紫金县志》记载:“紫金永安牌椒酱(原名沈鸿昌辣椒酱),创办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竹壳茶、铁锅并
誉为紫金“三朵花”。紫金椒酱产品风味独特,有调和气血、助消化、增强食欲、灭菌防病等功能。曾参加国家轻工业部产
品展销会。
1984年、1987年二次荣获省级优质产品称号,产品畅销省内外和香港、东南亚等地。紫金椒酱制作是挑选好大蒜、
辣椒等原材料,放在腌制池里进行腌制,腌制好后,在调料池进行调配,再进行装罐。2005年“永安”牌椒酱被评为广东省
名牌产品(农业类)。
3.紫金擂茶制作技艺
紫金擂茶集香、甜、甘、辣于一体,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健脾养胃,解渴解饥,龙窝南岭一带百姓凡节日喜庆必做擂
茶,客人来访、朋友聚会用擂茶招待。紫金擂茶取材配料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擂茶品种繁多。选材一般采用鸡头刺叶、
枫叶树、艾草、菊花、香菜、茶叶、花生、芝麻等原料,用擂棍在擂钵中擂成酱状茶泥,冲入开水即成。佐以爆米花、炒
黄豆、咸菜、浸荞头、浸蒜头、浸姜片、浸萝卜等食用。可制成清热解暑的“清凉型”、除湿祛风的“除湿去风型”、除中暑
解热气的“清热解困型”和消炎去疴的“健脾和胃型”等。
4.竹壳茶制作技艺
《紫金县志》记载:“竹壳茶(原名葫芦茶),有近400年历史”。竹壳茶原创于罗浮山冲虚观。上世纪二十年代,紫金县蓝塘镇人戴春生跟罗浮山道士黄炳元学制竹壳茶。黄炳元去世后,戴春生回到紫金专制竹壳茶,产品已远销广东、东南亚、台湾等地。1976年戴春生女婿梁浪夫学成制竹壳茶后,创办陶然竹壳茶厂,代代相传。竹壳茶采用深山鸭脚沐、山鸡米、龙胆草等10多种珍稀草药,通过特殊加工配制而成。竹壳茶用干竹壳将药料包裹,竹篾扎成五个连珠葫芦形状,底部贴上红纸标签。
5.紫金八刀汤
八刀汤选料由本地土猪,精心挑选猪心、猪肝、猪肺、猪舌、猪小肠、猪腰、隔山衣(猪膈膜)、前朝肉(猪耳至猪前脚之间的肉件)部位各切一刀,将所切的猪肉,上面洒放少许的精盐、胡椒粉、味精,待锅里山泉水煮开,倒入加盖猛火灼煮十分钟即可食用。“即切”、“即煮”、“即食”是八刀汤最大的特点。
2012年紫金八刀汤被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评为“最受欢迎品牌”。2013年被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评为“优秀美食”。同年,被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评为“特色产品金奖”。
6.紫金县伯公坳凉粉制作技艺
清代咸丰年间江贤业就在伯公坳摆摊卖凉粉,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江氏已有六代人在伯公坳熬制凉粉。这种民间小食口感甘、香、韧、滑,风味独特,清热解暑。凉粉采用伯公坳山上凉粉草和天然山泉水熬制而成,成品呈黑色胶状,形状美观。凉粉口感好,伴上蜂蜜食用,清凉可口。
2004年起敏记凉粉多次被推荐参加河源市旅游文化节活动;2008年参加首届中国客家文化旅游节;2010年参展第23届世客会,并荣获河源风味小吃(30种之一)称号;2012年被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评为最受欢迎特色品牌。
用伯公坳山上凉粉草和天然山泉水熬制而成,成品呈黑色胶状,形状美观。凉粉口感好,伴上蜂蜜食用,清凉可口。
信息来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