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运行稳中向好结构调整逐步优化
2023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国内经济转型、国际逆全球化的压力,原材料大幅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河源市委、市政府聚焦政策落实抓服务,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助力工业企业加快恢复生产,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质的发展方向,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主要指标稳定增长,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工业经济基本运行情况
(一)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彰显制造业当家底色。2023年,我市完成全社会工业增加值387.85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2.68亿元,同比增长3.7%,位列全省地级以上市第13位;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5.17亿元,同比增长1.1%。从地区生产总值分行业看,实现增加值399.20亿元,同比增长3.4%,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4.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从三大门类看:规上采矿业增加值18.92亿元,同比下降5.6%;规上制造业增加值312.89亿元,同比增长4.6%,成为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104.1%;规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0.87亿元,同比增长1.3%。
从主要行业看:在全市列统的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正增长,有1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前十大行业增加值呈现出“8升2降”,总量排前3位的行业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9%,比全市平均速度低0.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3.0%,低于全市平均速度0.7个百分点;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同比下降1.8%,低于全市平均速度1.9个百分点。
表1 2023年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二)大中型企业运行较好,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目前我市共有6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15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7.7%。工业经济能够实现平稳增长离不开大中型企业的拉动。2023年,大中型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5.9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8.7%,同比增长7.1%,比全市平均增速高3.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高达170.5%。同比增长幅度较高的前10个企业分别是:河源供电、中兴通讯、景旺电子、德润钢铁、力升树灯、卓翼科技、农夫山泉、湧嘉实业、立国制药、禾望电气。
(三)先进制造业不断升级,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2.17亿元,同比增长6.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的比重为51.6%,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36.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4.89亿元,同比增长3.0%,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6.2%,比去年下降1.2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5.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
(四)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工业投资作为投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总量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在结构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023年,我市工业投资走上快车道,实现投资额同比增长34.1%。其中:采矿业投资同比下降2.6%;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12.2%。
(五)自主研发不断加强,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要高质量发展又离不开核心技术研发和企业机器自动化。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并贯彻落实了机器换人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市工业企业机械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自主研发不断加强,机器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根据我们最近对企业经营情况调研了解,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自身竞争力,纷纷实行产线自动化,在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和企业机器自动化程度中:有53.3%的企业有自主研发或引进和模仿;有46.7%的企业没有研发团队。有7.8%的企业没有实行机器自动化,有92.3%的企业有机器自动化。其中:自动化程度20%以内的企业占8.8%;自动化程度20%-50%的企业占30.4%;自动化程度50%-80%的企业占28.1%;自动化程度80%以上的企业占24.8%。
二、当前工业经济需关注的短板
(一)减产企业较多。2023年,我市工业减产企业有305家,减产面高达47.0%(其中:减产5000万的企业有64家);全年累计减产额达155.13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为9.8%,拉低全市规上企业产值增速10.0个百分点。主要以中小微型企业居多,导致企业减停产的因素主要是出口销售受阻、市场疲软订单不足、季节性停产及资金链断裂等,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严峻。
表2 2023年县区减停产企业情况表
(二)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靠现有存量企业,二是取决于新增企业增量。从存量看,减产、停产企业仍然较多;从增量看,受新冠疫情、企业资金、市场、天气等因素影响,有些工业项目还处于半停滞状态,导致新增企业入库较少。2023年我市虽然有83家上规模企业,但下规企业达到47家,新增入库与退库相差36家。83家新上企业本年度实现工业总产值51.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3.2%,仅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3个百分点,新增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
(三)企业遭遇“订单困境”。近几年来,受疫情及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脆弱,国际市场需求呈收缩态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调整,出现本土化、区域化、近岸化转移的态势,企业生产经营难言乐观。原因:一是东南亚疫情全面放开和用工、关税等成本优势抢了很多订单;二是企业不便于外出联系客户,很多企业的产品和设备需要展示,不利于销售新产品和开发新客户;三是国内行业之间“内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订单转移。根据我们最近对企业经营情况调研了解,国内订单内卷严重,企业手持订单普遍在3个月内,个别企业在别的地区有分厂的,会选择订单转移,原因是部分地区为推动企业稳产达产,出台了一系列产值税收奖励政策,企业受利益驱动,别的地区有出口奖励、高企税收等各项政策,还有一些地区产值及税收考核,达到多少产值就可免税收或场租或奖励等。
(四)建筑行业生产影响较大。受市场需求不足,房地产建筑相关产品制造业处于寒冬之中,许多建筑相关行业生产水平产能比较低,水泥、商品混凝土、砖块和钢材等基建物资的需求停滞,出现销售断层的问题,库存压力大、影响企业生产投入。2023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粗钢、水泥、金属门窗类制品等产品市场需求减少,导致产量下降,增速分别为-0.03%、-28.9%、-39.5%。
(五)外贸出口比较疲软。受美国关税、芯片产品限制等因素影响,我市工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工业外贸出口比较疲软。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14.32亿元,同比下降8.1%,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平均水平低10.1个百分点。而全市内销产值为1286.35亿元,同比增长3.3%,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速2.7个百分点,内销比重达到81.2%。说明受拉动内需各项政策及外围市场疲弱的影响,我市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内销来拉动。
三、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展望未来,我市重点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要“调结构,促效益”,加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在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新增规模工业企业的同时,培育壮大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高科技企业。鼓励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道路。使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河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兴则百业兴。我们要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抓住疫情三年后经济发展的机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释放河源工业经济活力。一是始终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关键优势,推动产业体系强基固本。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分工合作,把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创新作为河源对接大湾区的根本路径,抢抓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机遇,加快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河源与粤港澳大湾区高度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河源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构建推动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食品加工、轻纺加工、现代建筑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引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切实转变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和路径的依赖,实现高水平保护下经济高质量和较高速度的发展。
(二)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做强做大园区主平台经济。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是做大扶强企业的孵化器,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配套服务能力、要素保障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全力推动我市园区主平台经济做大做强。一要强园区平台载体,创新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不断提升园区公共配套服务水平,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确保园区留得住人才人力,真正把园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工业小镇;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承接珠三角优质项目转移。要破除“等靠要”思想,尊重和运用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各园区平台主观能动性,凝聚大抓工业的共识,加大工业在各园区政绩考核,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业,跟紧珠三角优质企业动态,拉起产业转移“拦江网”,主动构建梯度转移格局,把“好鱼收网”;三要全力实施产业合作共建行动计划,积极与深圳各区共同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推动两地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发展;四要强化服务企业意识,建立专门的服务团队,重点扶持现有的骨干企业,推动企业做强做大;五要坚持问题导向,大力破解征地拆迁、用地等难题,全力落实生产要素保障,确保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市应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模具制造等现有产业优势,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我市资源实际的原则,积极吸引一些中高端企业到河源投资发展,提升我市产业集群质量和效益。一要抓好项目工作。要主动衔接国家产业发展指向和资本价值取向,善于从优势资源开发中发掘项目、从市场需求变化中捕捉项目、从产业链延伸中派生项目、从产业转移趋向中对接项目,做好项目的包装、储备、推介工作,争取引进、建成一批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二要优化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的重要保障。要以政策促招商、带投资,以政策破瓶颈、增活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万博ManBetX网页版登录 质量和效率,建设工业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要加大企业治乱减负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保障生产要素供给,支持减产企业恢复正常生产。要深入开展“进企业,访企情、解企难、增企效”的暖企活动。坚持把减产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及时化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一是做好减产企业满负荷生产的统筹协调。在企业确保安全生产的条件下,指导企业提升管理理念,确立良好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依据市场规律自觉、及时地调整和优化经营策略;二是做好煤电油气等生产要素供给。要强化大局观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健全和完善市级要素供应部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煤、电、油、气等生产要素向减产企业倾斜,促进减产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扩大产能,满负荷、超额生产,提高销量,多作贡献。针对企业反映的各种问题,抓紧做好梳理工作,分门别类予以解决落实,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特别是做好骨干企业、新增长点企业的服务工作。
(五)实施出口多元化市场战略,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目前,我市外贸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欧美市场更是占据着近50%的出口份额。我市外贸出口要在巩固已有的欧美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欧美等国家具有较高的市场进入标准,是反倾销和绿色贸易壁垒设置较多的地区,而我市目前向这些国家出口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份额较少,容易遭受这些地区的反倾销或者是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因此,我市外贸出口要不断减少初级产品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通过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度,不断开拓南美、东欧、非洲、东亚等其他地区的出口市场,降低单一化市场所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