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21〕146号
民盟河源市基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路线,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现综合市农业农村局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成效和做法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排头兵的契机,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重要承载地”为目标,依托生态、旅游、乡村、人文等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我市乡村文旅产业不断涌现,主要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产业带动强、环境优美的特色文旅小镇、乡村旅游民宿、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今年在疫情影响下,我市乡村旅游仍呈现蓬勃发展局面,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入市游客371.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0%和42.6%。其中乡村旅游拉动作用明显。
(一)高度重视,政策推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万博manxbet登录 办公室关于加快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河府办〔2019〕4号)《河源市民宿管理实施细则》《河源市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河源市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河源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计划(2021-2025年)》《河源市进一步推动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19—2021年)》等文件,编制了《河源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对乡村旅游进行了重点规划和布局,较好地统筹和指导了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旅游以及包括民宿业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经过充分调研,形成了《关于河源市文旅体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河源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河源市民宿发展情况报告》等报告,从理论层面较科学地分析和判断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剖析了问题,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发展目标、任务和保障问题,提出了科学可行的举措。
(二)完善基础,优化环境。一是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多年来,我市各县区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筹备建设资金,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乡村的公共休闲绿地、乡村道路、河堤绿化、房前屋后绿化、村庄绿化带的建设,做到乔、灌、花、草等合理科学配置,形成色彩鲜艳、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着力提升村庄生态景观环境。“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乡村绿化美化项目596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其中省定贫困村255个。二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我市大部分乡村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结合精准扶贫,积极筹备各项建设资金,坚持把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推进了“美丽庭院”“四小园”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乡村旅游环境。如龙川县累计拆除5.7万间672万平方米,打造“四小园”示范点6187个;源城区28个村达到干净整治标准,陂角村于2019年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作为河源市代表村参加《乡村振兴大擂台》。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提质。进一步加强了道路、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停车场、医疗站、垃圾站、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各项基础配套建设,完善了乡村旅游服务功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游客和居民提供舒适、安全和宜居宜游的休闲旅游环境。厕所革命加快推进,2015年以来,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435座,基本实现合理规划、均衡布局。如龙川县完成村道路路面改造及硬底化257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55座,20户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基本实现全覆盖;源城区在陂角村、上村村、坪围村等有条件、游客数量大的乡村旅游区建设游客咨询服务中心。
(三)文化赋能,打造产品。我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特别重视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目前,我市乡村旅游景点共有近30家,旅游民宿近300家。一是打造美丽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古建古村落、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出趣田野桃旅综合体乡村旅游点、高埔岗乡村旅游点、连平县大湖镇(绿竹)乡村旅游点、仙坑古村乡村旅游点等,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二是打造红色乡村旅游产品。目前,我市打造的红色旅游产品主要有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苏区展览馆、“血田”纪念广场、革命烈士刘尔崧纪念馆和故居、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阮啸仙故居、佗城景区朱氏宗祠、五兴龙革命旧址等景区。其中,红色苏区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阮啸仙烈士陵园及故居、紫金苏区遗址群、和平抗日淞沪英雄纪念碑、龙川南拔寮兵工厂被列为广东省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三是打造客家文化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打造了佗城风景区、林寨古村、南园古村、苏家围、黄龙岩畲族风情景区等多个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重点文化乡村旅游项目;同时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客家山歌等客家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项目中,突显客家文化特色。四是打造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深度挖掘打造,形成了以万绿湖、镜花缘、万绿谷、野趣沟、桂山、霍山、越王山、九连山等为代表的“万绿河源”的生态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温泉资源,开发了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水晶温泉、和平温泉之都、叶园温泉、御临门温泉、荣佳国韵温泉度假村、康泉十八等乡村温泉景区。五是打造精品民宿。近年来,我市依托生态、旅游、乡村、人文等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发展了一批文旅融合特点突出、效果显著的乡村民宿,逐渐打造“民宿微景区化”和“民宿+研学+亲子+团建+文创+电商”的具有显著河源特色的民宿发展之路。据初步统计,全市有民宿300多家,约4000间客房,超过6000张床位,民宿从业人数约4000多人(民宿登记工作尚在进行中,以上数据为预估数,目前我市已登记发证的民宿76家)。我市民宿发展较好、美誉度较高的有源城区杨家小院、乡村四月,东源县梨花屋舍、竹里馆、到·吉宿、康汇·酒坊民宿、万绿客家驿站、回响民宿等,东源新港镇、义合镇、康禾镇等区域已有了民宿集群发展的雏形。今年5月份,我市成功举办了河源市2021年美丽乡村民宿招商推介会,推动188个民宿建设项目达成意向投资,并与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美丽乡村连线连片建设,为我市乡村旅游业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生态经济”变“美丽经济”,以乡村旅游兴旺助推助力乡村振兴。
(四)整合资源,品牌突破。近两年来,我市先后创建、申报、评定了一大批体现文旅全域融合的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在融合实践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巴伐利亚庄园荣获旅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客天下、和平温泉之都获得省级旅游度假区;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龙川县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福建会馆)成功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源恐龙文博园、霍山风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中河源恐龙文博园实现了我市“文化场馆景区化”重大突破,成为我市文旅融合的典范作品;乡村旅游点源城区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旅游区、野趣沟旅游区、荣佳国韵温泉度假村、五色茶岭景区、绿油花果树小镇新评3A级旅游景区;高埔岗街道、新港镇被评为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新评11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5个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7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条省级森林旅游特色线路、4条省级历史文化游径线路。
(五)专项扶持,示范带动。为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活力,2019-2020年,我市成功举办了河源市第一、二届乡村旅游文旅融合创新大赛活动,将250万元扶持资金以“以奖代补”的竞赛方式,直接奖励扶持给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民宿的实施主体。活动分别评出了一批主题定位高、市场明朗、管理规范、示范性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旅融合较高的乡村旅游点和民宿,起到了一定示范带动作用和良好的社会效应。今年,我市也安排了100万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继续举办第三届乡村旅游文旅融合创新大赛,扶持一批乡村旅游点示范项目和精品民宿健康发展。此外,我市在2020年还积极争取了省级重点文旅企业应对疫情专项奖补资金728万元,其中用于扶持乡村民宿、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就占到了大部分。
(六)创新营销,拓展客源。我市在乡村文旅品牌打造方面一直在探索前进,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扩大乡村旅游、民宿品牌影响力,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2019以来,我市在乡村旅游文旅体融合上持续发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小浪潮。先后成功举办了“河源市乡村旅游冲锋号”系列活动、2019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东源义合站)、河源第三届客家乡土文化节暨第十三届黄龙岩畲族板栗节、连平上坪桃花节古驿道徒步活动、“5·19”中国旅游日暨广东省第20届体肓节河源龙川霍山大型徒步活动、连平大湖首届莲藕文化旅游节暨四季花海开园节、东源漳溪捕鱼节、船塘板栗节、义合镇音乐啤酒节、稻田文化节等一系列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体育主题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推动河源市文化、旅游、体育的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打造“一站一特色、一站一精品”,推动乡村旅游、民宿健康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同时,通过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大湾区城市举办的文旅活动、联合推广交流活动,将河源的乡村非遗文化、乡村旅游景点等进行展示,广泛对接、交流,为大湾区城市群客源地量身定做了一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线路、研学线路等优质文旅产品。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民盟河源市基层委员会所提出关于“加快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切合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局将进一步研究,逐项推进。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及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突出乡村旅游、民宿特有的乡村生态和特色乡村资源,做好乡村旅游规划。一是将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列入“河源文旅体‘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去统筹谋划。二是充分体现文旅融合理念,倡导文化引领,充分挖掘当地民俗和人文资源,凸显地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提升乡村民宿的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民宿的体验感。三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多措并举,有序盘活农村依法建造的宅基地农房、村集体用房、闲置农房、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用于乡村民宿和相关业态建设。
(二)积极引导,完善发展环境。一是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来,大力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等旅游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市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改善,打造一批特色明显、产业带动强、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二是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新的利润点,实现乡村旅游、民宿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在观光体验旅游产品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的销售、研发和深加工,形成形成产业链,将产品的附加值做出来,效益最大化。
(三)深挖内涵,助推乡村振兴。一是坚持文化赋能。推广“乡村+节庆”“乡村+非遗”“乡村+文创”“乡村+演艺”“乡村+游乐”等乡村文旅体发展模式,推动传统村落、文物、非遗、体育赛事等文化和体育资源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到2022年累计建成15个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推出1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乡村旅游文旅融合创新大赛等活动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特色民宿。二是继续打造精品。整合现有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古驿道等资源,将河源乡村民宿纳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历史文化游径和风情小镇、茶旅小镇等内容之一,积极引导、指导全市的乡村旅游业修炼内功,完善产品体系和软硬件建设;提升抗风险能力,丰富产品内容。积极打造精品乡村民俗风情游、红色历程游、节庆游等文化旅游主题线路,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三是继续举办乡村节庆活动。指导继续举办板栗节、捕鱼节、桃花节、鹰嘴桃节、美食节等乡风民俗和节会活动,实现“以节促销、以节促游、以节富民”。力争每年持续开展省级或市级粤赣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和特色主题体验活动,完善沿线服务设施,打造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定向大赛、研学旅行线路等系列品牌,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继续搭建完善乡镇健身平台。利用农闲、周末、墟日、节假日在广大乡镇群众中开展乡村广场舞、舞狮、舞龙、健身气功、太极拳、篮球、游泳、象棋、龙舟、武术以及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农味很浓的趣味性运动。大力宣传河源农村文化,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带动农村乡风文明和新农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加强宣传,打造品牌。一是继续创新营销。针对河源乡村旅游点、民宿依然存在的零散、偏远、规模小的总体现状,着力引导其集群布点和抱团经营、营销推广。此外,积极引导全市民宿业主走“品牌特色化、服务精细化、经营网络化、行业生态化”之路,突出审美与个性,突出生活方式、价值观输出,突出“互联网+乡村旅游+民宿”,突出抱团合作与同业共赢,实现生态、良性发展。二是继续强化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形式,强化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做好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建立村民自发保护机制,激发和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发动村民摸清本村的文化家底,对具有保护价值古民居、古建筑、古道、古树、历史名人等进行进一步挖掘,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分类、分级保护管理。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中,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让更多的古民居、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加强和主要客源地的联系,定期举办特色旅游产品的旅游节会,增加具有表演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的乡村旅游节目,加强行业指导,做活乡村旅游市场。
总之,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把“乡村旅游”作为我市文旅的重要发展方向,着力重点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助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地。最后,谢谢民盟河源市基层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希望你们继续关心支持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
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