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卫健案函〔2020〕9号
谢石庭委员:
您在政协第七届河源市委员会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提案》(第20200069号)收悉。首先,对您高度关注和支持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就该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各级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制机制,有力促进了我市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健康河源、打造卫生强市的决策部署后,对于各地推进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重大疾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疫情暴发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健全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处置机制,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
一、组织领导到位,应急响应及时
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对武汉疫情高度警觉,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于1月21日成立了河源市防控疫情领导小组(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总指挥和常务副总指挥,搭建起“1+13+8”组织架构(1个指挥部、13个专项工作组、8个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实行24小时值守,确保了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统一指挥、高效运转。
二、健全完善机制,联防联控,落实防控措施
从前期“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到后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再到现在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我市始终牢牢坚持群防群治、联防联控,不断建立健全防控体系、机制,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一是强化社区网格化功能。成立了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局等11个职能部门参加的网格防控组,严格落实社区、农村“网格化+大数据”管理,全市建立了102个大网格,1459个中网格,划分13540个小网格,组织动员23255名党员、公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沉网格参与所居住小区、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建立由党支部书记、公安民警(村居辅警)、卫生人员组成的“社区三人小组”,落实重点人群的排查和管控。二是加强交通检疫站点排查,防止疫情输入。1月25日开始,我市共设置交通卡口94个,交通、公安、卫生健康、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紧密配合,发动市县镇三级力量,迅速在全市所有省际通道、高速出入口、汽车客运站、火车站、码头设立联合检疫站或体温检测点。2月24日起,按照省市有关要求,保留25个检疫站点,继续做好重点人员排查工作。三是加大核酸检测力度,做到“早发现”。疫情发生以来,我市不断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从最初只有市疾控中心1家能开展核酸检测,到现在全市共有17个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核酸检测,日最大检测量达1份,检测能力在全省排第三(除广州、深圳),确保了“应检尽检”、“愿检尽检”落实。四是成立专班,加强境外来河人员管控,严防疫情输入。境外疫情暴发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迅速成立防境外重点地区疫情输入和粤港跨境货运司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严格落实人员转接、社区排查、集中隔离、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各个环节闭环式管理,严防发生境外关联病例。五是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指定市人民医院为省、市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定点收治医院,指定6家后备定点收治医院(各县区1家)和6家留观医院(各县区1家)。六是加强院感防控,严防交叉感染。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就诊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新入院患者和陪护人员核酸检测等措施。七是强化重点机构场所防控,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面对封闭式管理的机构场所(如公安监管场所、民政养老福利机构、卫生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等),各职能部门对工作人员、服务(监管)对象严格落实进行隔离14天、核酸检测、健康监测、规范探视等防控措施。八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防控质量和效率。我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比如,如公安部门利用大数据参与流行病学调查,快速、准确找到重点人员;如利用“企信通”,把各镇各单位、各医疗机构、各检测点隔离点的通讯方式集结起来,指挥部指令1分钟内就可传达到位;有的县区建立直报系统,对各单位资源配置、储备情况互相了解,为调配物资,分类管理发热人员、隔离人员、留观人员等打好基础;所有的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工作组、社区等都建立“工作群”进行互动,做到纵向、横向信息互通,快速反应;源城公安部门开发了网格APP“巷战”,实行智能信息采集模式,快速、高效、规范地采集个人信息。九是加强物资保障,推动重点物资生产。坚持服从大局,引导鼓励15家企业转产扩产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测温枪等重点防疫物资,推动29家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10家重点防控物资供应链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实现供需平衡,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及企业复工复产需求,为实现疫情有效防控提供坚实基础。
三、强弱项补短板,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央政策导向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指挥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战略成果。但同时,正如您所提到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暴露出了我市尤其是县区医疗卫生体系在面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明显不足和短板”,今年我市“两会”其他代表、委员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提案。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是市委市政府决定选址新建河源市疾病预防中心;二是新建河源市公共卫生医学防治中心(主要包括市传染病医院、市慢性病防治院、职业病防治院、市妇幼儿童保健中心等);三是成立了源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解决了源城区无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体系不健全问题;四是选定河源市体育馆作为改建方舱医院场所,平时按原功能正常使用,一旦传染病疫情暴发需启用时,按原先设计好的流程布局图三天内完成应急改建。
(二)加强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加大投入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规范化建设,改扩建项目9月底前完成,新建项目12月底完成。同时全市乡镇卫生院、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力争9月底完成规范化发热诊室建设,目前完成90%以上。
(三)组建和强化疫情防控相关队伍。一是健全了市、县(区)、乡镇由卫健、政法、公安、民政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落实“四个一”机制;二是强化乡镇(街道)、社区“三人小组”,建立了由乡镇(街道)政府、派出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领导组成的乡镇(街道)“三人小组”和由村(居)委主任、辅警、乡村医生组成的社区“三人小组”,完善了“三人小组”工作机制;三是调整充实了突发传染病类卫生应急队伍和后备应急队伍,共78人;四是组建了2支共30人的广东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河源市专家队,平战结合,统一调配;五是充实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通过整合医疗卫生资源,调整充实了我市、县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人员以疾控中心为主,从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医疗卫生机构抽调具有预防医学、疾病控制、卫生管理等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目前市建立了一支30人组建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50人组成的后备队伍,各县区组建一支5-10人组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10人以上的后备队伍;六是分级分类组建了疫情研判、核酸采样、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心理疏导等队伍。
(四)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分组建立完善了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健全了市、县(区)、专业机构、企业、家庭5级储备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了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机制和预案。加强了药品、检测试剂、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医疗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储备量基本能满足30天的运转需要。各级财政按要求给予了资金保障。
(五)开展了应急演练大练兵。市疫情防控指挥办印发了《河源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分类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演练活动的通知》,市、县(区)相关职能部门结合本行业实际及风险制定了所主管行业、场所、人员、产品、环境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和出现疫情或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时的应急处置方案,并牵头组织演练。目前,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民政局、市政数局以及各县区有关部门组织了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疫情防控指挥体系,检验了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提高了疫情处置能力水平。
当前,虽然国内40多天无本地病例报告,但自湖北武汉“解封”后,国内发生了多起的新冠肺炎聚集性和暴发疫情,有的时隔100多天无本地病例,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国外肆虐,经济全球化,人员、商品贸易往来频繁,特别是广东是经济发达省份,随着复工复产的恢复,国外入粤人员、香港入粤人员、粤港跨境货车司机往来频繁,单粤港跨境货车司机每天入粤就达3000多人次。河源与珠三角地区也交往密切,发生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比较高,特别是香港来河人员管控不到位、跨境货车司机违规来河以及进口冷冻肉品、水产品检疫检测不严以及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漏洞极可能引发疫情零星散发或暴发。下来,我们将保持疫情防控组织架构不变、强化防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强化社区“三人小组”排查力度、加强“哨点”监测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强化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水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后,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也随时欢迎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我局将根据您所提意见并结合实际持续改进工作。
河源市卫生健康局
2020年9月30日
(联系人及电话:赖仲辉,0762-323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