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发改函〔2020〕216号(B)
关于政协第七届河源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200103号提案答复的函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县区经济发展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研处,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县一直是我国国家结构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即“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您围绕中心搞调研、呼应民声献良策,及时就河源如何加快县区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延长旅游观光产业带,培植经济增长点;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夯实县区经济基础;壮大农业龙头产业,统筹城乡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盘活经济市场等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真正将河源自身区位、生态资源等特色优势转化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优势,对我市打造生态经济新标杆,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应对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多方面及早作出部署和行动,为推动河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付出了诸多努力。
一、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市委、市政府谋长虑远,紧扣实际需要,积极做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发展的重点工作,纳入市委七届十次工作报告。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报告提出,“要把县域作为推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的重要阵地、融入双循环的重要单元,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标志性、控制性、骨干性重大项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我市各县进入全省前列。”。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加快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区域基础设施均衡化建设为着力点,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就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推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出具体部署。
二、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河源样本
(一)培植旅游经济增长点。我市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排头兵的契机,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一流的生态资源、世界级的恐龙遗迹资源、稀缺的温泉资源、独特的客家文化及红色文化等文旅资源,成功打造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五大特色文旅品牌。目前,我市已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有39个,A级景区有15个,其中4A级景区有7个。全市拥有旅游酒店、社会旅馆700多家,总床位3万多张,希尔顿、万绿湖美思威尔顿等一批档次较高的新建酒店也相继落户河源。全市有旅行社55家,旅游从业人员达10万以上,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近40万人,文旅产业已经成为河源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稳步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河源样本。去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省出台的全域旅游创建和验收相关文件及标准,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河府办〔2019〕4号)《河源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河源市进一步推动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19—2021年)》。
(三)高质量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结合市场需和游客个性化需求,推动“旅游+”,打造了康养、研学、红色教育、自驾房车、农事体验等定制性的旅游线路,并根据旅游资源产品推出系列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了示范带动力强、节点配套完善、游客满意率高的精品线路产品,初步实现“县县都有旅游景区、县县都有精品旅游线路,县县都是全域旅游目的地”。
三、多措并举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夯实县区经济基础
(一)大力推进工业园区产业共建及贷款贴息工作。对农夫山泉万绿湖饮料有限公司等46家符合2020年度产业共建财政扶持资金项目入库要求的企业进行事后奖补,第一批奖补资金已于6月底下达,32个项目共获得奖补金额1.38亿元。联合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开展以“协助企业共渡难关,助力复工复产”为主题的产业园区贷款贴息资金申报工作,对园区管理机构认定的重点产业企业项目银行贷款利息给予最高50%的补贴。经审核2019年发生贷款的111个申报项目最终核准贴息金额2648万元。
(二)加快深圳河源招商引资项目库系统建设。通过“互联网+园区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平台建设,建立起深圳产业疏解清单和河源引进项目管理清单,促进各方工作协同;实现有效采集深圳企业转移需求和河源入园项目建设进程、后续管理等;加强项目数据采集、汇总、统计、分析工作,为深圳河源两市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计划今年12月前开发建成深圳河源招商引资项目库系统并持续运营,建立起包括深圳产业疏解清单和河源引进项目管理清单的项目库,实现深圳河源两市产业共建亿元以上项目20个、河源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0个。
(三)推进工业园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已完成工业园区的基础分析,已进入发展路径与任务谋划阶段,根据目前已基本完成初期走访调研、资料收集工作,并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四园协同,县域园区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差异化定位,实施“空间优化、产业集聚、服务提质、平台提升、产城融合、机制创新”六大工程,把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引擎、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和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规划思路。
四、壮大农业龙头产业,统筹城乡发展
(一)发展农业特色主导产品。立足资源优势,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重点发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生态畜禽、健康水产、特色水果、高山茶叶、良种油茶、岭南药材“八大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县数品”和“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格局。积极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2018年启动以猕猴桃、鹰嘴蜜桃、荔枝、葡萄、春甜桔、板栗、茶叶、油茶、中药材、优质蔬菜、生猪等特色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活动。全面推进“一县一蓝图”“一园一规划”“一业多龙头”建设布局,至2020年获批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区全覆盖。产业园总投资18.6412亿元,园区范围覆盖34个镇,带动农户共59795户,户均增收约1.7万元。
(二)壮大农业经营业主体。继续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指导各县区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工作。2019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新增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24家,制订河源市市级示范社评定和监测管理办法。评选了第二批省级示范家庭8家,第二批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5家。推动农业生产向加工产业集群延伸。着力建立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搭建一批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风险成本,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孵化区。支持农民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构建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利益保障机制,带动小农户、鼓励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促进“四个转变”(产品由简单买卖向契约合作转变,土地由简单流转向股份合作转变,扶持资金由新型经营主体享有向与农户共享转变,农村资产由权属不清、闲置分散向产权明晰、整合盘活转变)。
(三)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强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工作。重点推进东源县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各项工作任务,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一批特色化、品质化的县城和中心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灯塔盆地核心区、东源县船塘镇、紫金县蓝塘镇纳入省级城乡融合试点。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建设“两个河源”提供有力支撑。将灯塔盆地打造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引擎。推动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省级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全市农业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高市场培育开拓能力、加强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带动完善全市农业产业链、供应链。
河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0年10月9日
(联系人:何世杰;联系电话:318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