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建议提案>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关于政协第七届河源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0180149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18-11-06 11:22:29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谢伟委员:

您在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河源水文化建设的提案》(第20180149号)收悉。非常感谢你对河源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您的提案高度重视,经与环保、水务、旅游、城市管理局共同研究后,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了充分发挥我市城市水资源优势,加强水文化建设,推动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我们将从以下四方面积极推动河源水文化规划建设工作。

一、水文化宣传工作

一是通过与河源日报、河源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有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开展“上善若水”河源水文化摄影大赛和“万绿水˙东江情”河源水文化原创歌曲全国征集宣传活动,开展了河源水文化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环境保护主题教育系列宣传活动扩大了河源水文化在全国影响力和感召力。二是开展系列环保公益活动。环保法规进企业、环保知识进学校、环保生活进社区、环保科普进农村、环境教育进基地”五进公益宣传“生态环保志愿林”栽种活动、保护万绿湖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绿色骑行+休渔放生公益活动、“青少年环境知识科普课堂——生命之水”环境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三是通过电视、电台公益广告的形式播出以水文化等为主题的公益性标语、公布河长制的推行情况,教育引导群众自觉爱护江河湖库环境四是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积极宣传水文化和河长制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法规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和“河源水务信息网”网站等各类媒体平台深入释疑解惑,不断增强公众参与江河湖库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鼓励市民行使环境监督权利,对污染水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在市直媒体曝光,坚决遏制污染水质的行为。

二、打赢水资源保护攻坚战

通过河流生态治理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及河道保洁,水污染防治措施与河道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通过压实责任、优化方案、多措并举方式,力争在2018年前按照省政府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总投资12.5725亿元,涵盖274.69万农村居民的494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使全市行政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农村自来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最有力的水利保障。

(二)积极创建和申报水利风景区。利用河源水多水好山绿的优势,结合万绿湖等众多水利工程的水文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的特色,深入开展国家和省级水利风景区创建和申报工作。目前已成立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小组,正在加紧编制《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实施方案》,近期重点打造的新丰江(坝下至河口段)等《方案》中涉及的部分水文化工程也正在实施和推进中。

(三)大力推进水污染整治。以全面落实河长制为契机,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大力推进“三大行动”(水污染防治行动、南粤水更清行动、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行动),加快改善部分河流水质。全力推进PPP整县村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确保2019年实现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80%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通过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工业整治、农村面源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态排水与修复等措施,全面提升地表水优良水体水质稳定性和地表水优良水体的等级,确保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确保全市水质优良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四)践行海绵城市的理念。鼓励建设广场、公园、绿道、停车场等设施时设置植草沟、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等海绵体景观采用的是透水自然石、透水砖、植草砖等透水材料,提高雨水滞留调蓄作用采用生态水草截水沟排水系统,对雨水和污水进行过滤,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道路、小区建设改造过程中,见缝插绿,利用原有地形建设城市海绵体。,东江湾公园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保留了原有的沙洲,并将其改造为湿地客家文化公园在二期建设中,保存了原有洼地和池塘,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一个6万平方米的生态湖,有效缓解了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结合当地水土风情,打造河源特色水文化

一是把水利旅游纳入我市总体旅游规划。将水利旅游融入我市旅游总体规划,突出河源亲水休闲、体验客家悠闲生活方式等特色,实行区域联合,有效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产生集合效应,在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整体上提升旅游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二是打造一批水文化旅游产品及精品线路。继续完善并推广以新丰江大坝旅游区、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生产基地为代表的水利工业旅游基地以万绿湖、桂山、镜花缘、野趣沟、万绿谷为代表的“绿水”生态观光景点以源城区客天下水晶温泉、巴伐利亚庄园,东源县叶园温泉,和平县热龙温泉、天上人间温泉,紫金县御临门温泉为代表的“热水”休闲度假景区以万绿谷漂流、桂山漂流、九连山漂流为代表“活水”体育旅游产品等成熟的“水文化”精品线路,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河源旅游品质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与河道生态治理结合在满足防灾减灾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沿岸自然条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建设林间绿道、景观等相关设施,作为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使治理后的河流生态、自然、美观,达到了“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积极建造水景观,美化水工程设施,营造水文化氛围,打造生态治理亮点工程和示范精品工程,实现了治一条河,美一方水土,留一处乡愁,为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提供坚实基础。如,源城七礤河、埔前河经过治理,沿途兴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引进春沐源项目,吸引投资200亿元和平热水镇通过清淤疏浚及生态固脚护岸整治后,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植被生态优美,水上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该镇发展旅游的一大亮点。

打造东江旅游产业发展带。从北到南有枫树坝水库--霍山--佗城古镇--康泉十八--叶园温泉--黄龙岩-灯塔盆地国家农业示范区--苏家围·东江画廊--东江源度假区--客家公园--博物馆--恐龙遗址公园--风光大坝--越王山等,通过打造东江百里长廊旅游公路,实现以点串线,发挥集群效应大力发展“旅游+”,依托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旅游区、一批特色农家乐、一批特色农业体验区、一批特色小镇、一批特色民宿、一批房车基地、一批户外拓展基地等,形成优质特色旅游产业带、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带。

四、统筹规划,为河源水文化提供战略方针

一是我市于2011年编制了《河源市万绿水城专项规划》,构建了“两江穿城而过、水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的水系结构,形成江、河、湖合理连接,具有多样滨水公共空间。二是编制了《河源市“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规划设计》,“三江六岸”为纽带,打造生态景观功能带,提升沿岸重点功能区、承载城市高端产业、品质服务、城市形象等功能,统筹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三是编制了《河源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从我市中心城区的现状出发,提出河源市海绵城市规划目标,构建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系统,编制了中心城区的分区管控指引及城市设计技术指引等,为我市未来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

河源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2018年11月5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