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建议提案>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关于政协第七届河源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0190003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19-09-05 14:02:36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河文函〔2019215

王小丽委员:

提出的关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动农村文化振兴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市财政局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初步建成,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大文化扶持力度方面

先后制定《河源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河源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万博manxbet登录 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源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河源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16-2020)》等政策文件,并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每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考核指标体系,列入市政府年度重点考核任务和“十件民生实事”,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同时,逐年增加文化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据统计,2018年我市人均文化投入为164.65元,超出省下达160元任务指标4.65元。

尽管我市在推动公共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财政底子薄,财力有限,仍面临着较大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公共文化保障方面、对农村文化振兴方面的投入仍然存在差距。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同时结合财力实际、文化发展需要和进展情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村倾斜,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文化建设成果。

二、夯实文化传播基础方面

一是推进农村文化场地建设。2016年以来,通过整合村文化活动室、党组织活动场所、村委会办公楼、农村闲置学校、祠堂、旧民居等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完善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宣传栏等功能设施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基层群众打造集文体活动、法治宣传教育、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以及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截止2018年底,我市基本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二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以市级馆为中心馆,县(市、区)级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互联互通、流通共享。目前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成率已分别达到50%68%。三是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所有行政村聘用1名文体协管员,协助农村文化设施管理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同时注重发挥农民文化主体作用,积极培育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扶持发展民间文艺院团53个,培育业余文艺队伍1000多个,建立文化志愿队伍200多支,不断提升村民自我服务能力。四是探索建立市、县(区)级文化体育等相关机构、骨干文艺团体与乡镇文化站、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帮扶机制,在“送文化”的同时重视“种文化”工作,提高农村办文化的能力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教育、科协、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艺术普及、科学普及、法治文化教育、农技推广以及防灾减灾知识和就业技能等培训工作,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妇女文艺健身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发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作用,到2020年,全市乡镇(街道)图书馆分馆有效覆盖率达到90%以上,村(居)图书馆服务点有效覆盖率达到30%以上;以一村至少有一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一个业余文艺队、一名乡土文化人才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村民自我服务能力。

三、深化惠民文化服务方面

一是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创办了“大美河源·百姓舞台”、忠信花灯节、花朝戏艺术节、“书香河源”全民阅读、“春风送暖”文艺下基层、客家山歌大赛、非遗展演周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同时利用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泛组织开展舞龙(含香火龙)、舞狮、打马灯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有效形成“政府搭台,我唱戏”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格局。二是做好文化下乡服务。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即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大舞台和流动传习所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重要补充。据统计,2017年以来我市每年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2000多场次,培训(讲座)500多场次、非遗进校园、进农村活动300多场次,流动展览200多场次,送春联20000余份,公益电影放映15000多场次。三是提供数字文化服务。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全覆盖网络,公共文化场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及免费上网设备设置率达到100%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文化下乡服务、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同时,加快完善数字图书馆、文化馆数字服务资源,加强线上数字化服务,重点覆盖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数字资源、艺术普及、非遗传承、公益讲座、公益培训、群众需求对接等,利用网络(网站)和手机终端(微信公众号)平台,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或预约公共文化场馆的“一站式”文化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和有效。

四、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方面

河源拥有一流的生态资源,世界级的恐龙遗迹资源,稀缺的温泉资源,独特的客家文化及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旅资源。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大力推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五大特色文旅品牌。一是以万绿湖、桂山、镜花缘等为代表的生态观光、生态休闲文旅产品。二是以佗城景区、林寨古村、苏家围等为代表的客家风情旅游、历史人文文旅产品。三是以巴伐利亚、御临门温泉、客天下水晶温泉、热龙温泉、叶园温泉等为代表的健康养生文旅产品。四是以集恐龙骨骼、恐龙蛋、恐龙足印化石“三位一体”的独特恐龙资源等为代表的恐龙文化文旅产品。五是以阮啸仙故居、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血田”纪念广场等为代表的红色文旅产品。六是打造了一批以龙川县佗城镇、东源县义合镇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乡村游文旅产品。同时,积极推动文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科技、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工业、商务互动融合,形成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养生健身、文化创意、科普教育、森林探险、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等多元产品,乡村游产品逐渐形成。

下一步,我局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品牌。重点推进埔前特色旅游小镇、高埔岗特色智慧旅游街镇、埔前“乡村体验式休闲旅游”5村连片开发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引导规范源城区大水井特色文化民宿等精品民宿健康发展,打造一批特色明显、产业带动强、环境优美的文旅特色小镇、精品城郊乡村旅游线路和精品民宿。

五、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方面

近年来,我市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弘扬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培育乡土乡风文明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全市1251个行政村全面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夯实了阵地。二是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告别陋习、树立新风”“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扫黄打非”,净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发挥村规民约、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有效遏制婚丧嫁娶、建房乔迁、民俗节庆中存在的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攀比浪费风气。三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全市255个省定贫困村中有153个达到省级文明村创建标准,达标率60%。全市文明镇3个、全国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镇4个、省级文明村13个,市级文明村49个,推动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市有关部门将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村规民约相融合的乡风民风,抵制陈规陋习;深化农村普法教育,发挥村规民约、人民调解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协商解决纠纷矛盾,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发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好家庭等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不断增强农民凝聚力、筑牢共同思想基础,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六、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方面

一是做好农村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制定公布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可开发利用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东源县阮啸仙故居、和平县小延安革命旧址、龙川县五兴龙苏维埃旧址、紫金县苏区革命遗址群、中共连平县工作委员会旧址、江东新区陈家祠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粤赣古驿道河源段的清理修复和保护利用进展顺利,举办赛事活动推动活化利用,促进了沿线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17项,市级88项;建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13人,市级90人。通过建立“家训文化传扬示范基地”“花朝戏传承基地”“忠信吊灯习俗传承基地”等教育传习基地,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坛、“微家书”“非遗展演周”“非遗进校园”“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推动了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下一步,市有关部门将将继续推进红色革命遗址、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设立一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创意园区、遗产客栈,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岭南优秀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198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