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环函〔2018〕473号(A类)
何唯平委员:
您提出关于加速建设绿色生态河源,充分发挥河源在粤港澳大湾区作用的提案(第20180167号)收悉,经综合各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河源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现率先振兴发展的根本路径。对此,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把河源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河源将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把对外开放的重心和着力点转向粤港澳大湾区,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积极承接大湾区的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河源与粤港澳大湾区高度融合发展。生态优势是河源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围绕打造生态河源、建设美丽河源的目标,我市高度重视绿色生态河源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多措并举,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一)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河源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河源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细则》(河府函〔2013〕82号),确立了实行以“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控制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水资源严格管理制度。2016年4月,市政府正式印发了《河源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河府办〔2016〕14号),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和各县区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即2016—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2016—2020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河源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水务局,由局长任办公室主任。2013年以来,市政府对辖区6个县区政府水资源管理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全市通报。市政府、各县区政府和各有关单位认真抓好国家和省有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2012年以来我市在省政府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考核中,各项考核指标均达标。
(二)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专项规划和区划工作。一是划定水功能区。目前,我市共划分了39个省级水功能区,其中河流水功能区一级区22个、水库水功能区一级区17个。并对水功能区树碑立界。2012年以来省考核抽查的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其中新丰江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交水给惠州的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我市计划今年完成市级水功能区划及编制工作,并在2019年上半年进行立碑。二是编制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市政府于2017年3月批准了《河源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并于同年5月实施。
(三)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专项行动。2018年4月,市水务局与市河长办联合印发了《河源市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河水资源〔2018〕19号),对我市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专项行动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时间节点要求。目前我市已完成入河排污口调查692宗,其中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指日排废污水300吨或年排10万吨及以上的入河排污口)48宗,主要为企业(工厂)入河排污口、市政生活入河排污口和雨污合流市政排水口。
(四)全面推进河长制,加强河道管理。为贯彻落实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精神,市委七届一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全域河流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河湖保护管理长效机制”目标,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17年底在全市范围全面实行“河长制”。至去年底,我市已印发了《河源市河长制实施方案》(河委办〔2017〕39号),成立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河长办,落实了四级河长,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总河长,公布了河长名单。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河长16651人,其中市级河长7人、县级河长75人、镇级河长676人、村级河长15893人(含自然村),实现河长全覆盖。完成了河湖名录和7项制度,完成了主要河湖“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全市共设立1319块河长制公示牌,市县两级河长巡河次数共计292人次,实现了我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巡视全覆盖。
(五)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2017年4月份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丁红都任组长、有关市领导任副组长,市长叶梅芬任执行组长、朱蔚蔚副市长任执行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河源市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初开始启动了《河源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河源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计划今年底前完成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明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力争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六)全力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全面开展清理整治。为保护好水资源环境,我市各县区均划定了禁养区。市政府对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为做好全市的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出台了《万博manxbet登录 关于印发河源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府〔2016〕39号)和《万博manxbet登录 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源市畜禽养殖场养殖清理整治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府办〔2016〕39号),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工作的职责,明确要求各县区于2017年9月底前全面完全成禁养区内养殖场清理拆除工作。至2017年9月30日前,全市禁养区内共清理专业户以上畜禽养殖场1609户,清理畜禽231251头(只),其中生猪养殖场1607户,清理生猪227251头。二是抓好源头预防。我市各级农牧部门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结合实际重点推广“猪-沼气发电-林(果菜)”等种养结合、多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市已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5个,农业农村部标准化示范场11个,省级重点畜禽养殖场20家。2017年,我市东瑞集团发明高床生态养殖零污染、零排放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汇编为七种生态养殖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目前,东瑞龙川、紫金高床发酵生态养殖项目已竣工验收并投产使用。三是抓好末端治理。市政府建立畜禽养殖污染资源化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纳入县政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督查督办;2018年3月出台了《河源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成立河源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我市作为世界银行贷款畜禽废弃物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试点市,共争取世界银行贷款资金5000多万元,先后实施8家牲畜废弃物治理示范项目和2家高床发酵养殖示范项目,目前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经测算,年可减少COD 排放3038.9吨、氨氮排放94.1吨。2017年全市新建厌氧池/沼气池12.05万立方米、沼液(废水)贮存池54.37万立方米、好氧池30.85万立方米、氧化塘340.76万立米、粪便堆放场6.08万立方米,较好地控制了畜禽养殖污染。
(七)持续推进区域水环境污染防治环保合作。1.强化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在粤赣两省环保厅的牵头指导下,河源、赣州两市及相邻四县环保部门于2014年建立了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制订了联合环境监测方案,通过充分运用信息互通、执法联动、联合监测等手段,河源、赣州两市协力妥善处理了多起跨界环境污染的问题,有效地保障了两市跨界河流水环境安全。2016年11月,我市与梅州市环保部门签订了《梅州、河源跨界河流水质保护联防联控协作框架协议》,重点加强两市联合执法、联合应急、联合监测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携手共同做好两市跨界河流渡田河、铁场河、琴江河和鹤市河等4条河流的联防联控工作。2017年9月12日至13日,在省环保厅的协调指导下,河源、梅州两市环保部门对两市跨界区域非法采矿造成水质异常的情况进行了联合执法。2017年12月,我市环保部门与韶关市环保部门协商签订了《河源、韶关跨界河流水质保护联防联控协作框架协议》,致力于通过加强联合执法、联合监测、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等方式共同做好两市跨界河流的水质保护工作。2.推进深莞惠经济圈(3+2)环保合作。为加强环保合作,河源与深圳、东莞、惠州、汕尾市环保部门于2016年3月签订了《深莞惠经济圈(3+2)环境保护联合交叉执法协议》,旨在通过五市环保部门联合交叉执法检查协作,在共同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和环境污染犯罪的同时,实现环境执法队伍的学习、交流和观摩,促进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环境执法水平的提高,有效维护深莞惠经济圈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和同步提升。2016年6月和10月,我市分别派出执法人员参加了2016年深莞惠经济圈(3+2)淡水河、石马河流域环保专项联合执法检查及和惠州、河源两市插花地畜禽养殖场所执法联动,共同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2017年11月,邀请深圳、惠州、东莞三市环保部门在我市共同研究建立东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相关事宜。同时,我市与深圳市共同推进《河源创建生态示范村规划研究》课题,积极为两市建立生态共建机制、共同保护东江水质提供规划依据。
二、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市政管网升级改造
(一)加强市政排水工程规划审批和规划管理。我市住建部门对2010年的《河源市排水(雨、污)专项规划》进行了修编,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管网排水量、截污管网建设、排污泵站设置。对新区开发严格按“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审批市政排水工程规划,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新市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70%以上。老城区东部沿东江、新丰江边正着手建设截污主管道,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并结合老城改造对有条件的地段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升级。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规划审批关和验收关,从2017年6月起,凡建设项目规划验收必须向住建部门提交雨污分流竣工测量图,没有雨污分流竣工测量图的一律不予办理竣工验收。
(二)完成市政管网普查,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我市于2015年底完成了市区道路市政管网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污水收集管网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制定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改造实施方案提供依据,通过排污主管道将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避免污水直接排放东江、新丰江。已完成市区东埔河综合整治、高埔小河水环境整治,东江教育园区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新丰江市区河段截污工程、明珠开发区及周边污水管网和东江东片区(胜利大桥以南)污水管网建设。提高了市区污水收集处理率,减少入河污染物。
(三)开展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我市目前正在开展《河源市“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规划》,该规划发展目标是支撑河源率先振兴发展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品质、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提出了“划廊道、连山水;强产业、提功能;塑景观、造精品;显文化、织游线”等四个规划策略,为河源市中心城区未来通过绿色生态文化,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规划指导。
三、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一)发展“四新”产业,严格执行园区产业准入目录。我市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要求,在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方面严格产业准入条件。出台了《河源市产业环保准入条件和项目环保准入实施细则》,鼓励优先引进无污染或轻污染、清洁生产水平高的项目,重点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四新”产业,积极推进符合准入条件项目进入园区集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
(二)推进产业园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目前,我市除江东新区产业转移园外,其他6个产业园区及连平县产业集聚地均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全市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合计12万吨/日。其中:深圳(河源)产业园为配套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深圳宝安(龙川)产业园配套建设龙川宝通(鹤市)污水处理厂、连平县产业集聚地配套建设三角镇污水处理厂、深圳龙华(紫金)产业园配套建设临江污水处理厂,和平、东源、源城产业园依托各自城区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加快推进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城南污水处理厂、源城区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升级改造出水达地表水Ⅲ类标准,东源县城污水厂、连平县城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升级改造出水达地表水Ⅳ类标准。
(三)加强园区环境执法监管。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建设,全面落实环境监察日常监管“双随机”抽查制度,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危险化学品环境安全专项检查等多项环保专项行动,运用“最严环保法规组合拳”,采取联动检查、重点排查、暗查、不定期突击检查、节假日巡查、在线监控等方式,保持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高压态势;工业园区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有效地保障了工业园区环境安全。
(四)定期开展工业园区水环境监测。近年来,我市水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发展完善,园区水环境质量得到重点监控。我市在东江及新丰江主要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湖泊水库、产业转移园等区域科学合理地布设了水质监测点位,加强水质监测工作,尤其加强了产业转移园排污口和影响水域、新丰江水库库区及主要入库支流、黑臭及较差水体、跨界水体及水污染防治考核断面、入河排污口等水质监测工作。我市环境监测部门定期对8个产业转移园废水集中排污口或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口及影响水域36个水质监控监测断面监测,产业转移园纳污水体以及园区排口废水监测每季手工监测1次(首月)。产业转移园污水均经过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进入纳污水体,涉及的纳污水体主要有高埔小河、大简河、雅水河、木京河、鹤市河、三角河、柏埔河、元塘河,目前已经实现了其纳污水体水质监测的全覆盖,实现了对园区水体的监控。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环保建设资金保障
(一)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一是争取上级支持,全力保护水库水质。2013年,新丰江水库生态环保被提升到国家生态建设规划层面,成为中央资金重点支持的15个生态环境保护湖泊之一,成功竞得中央5亿多元扶持资金。几年来,我市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实施新丰江水库生态环保47个项目建设,目前36个项目已完工,正在推进11个在建项目的收尾工作,累计投资9亿多元。同时,库区6镇污水处理设施已投入使用,库内水质持续优良,新丰江水库被评为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
二是争取多方支持,建设水源涵养林。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作,将其纳入了重点林业工程与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一并推进,采取造林预选承包商公开摇珠的方式,简化招投标程序,实施“谁种植谁抚育”,确保造林成效。201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省级专项资金4184万元,营造水源涵养林10.46万亩;争取省级专项资金78669万元,营造碳汇林205.63万亩;争取中央环保切块资金2372万元对集雨区内植被较差,生态功能等级较低及2012年以来的新造林、未成林的约16.2万亩中幼林通过补植、抚育、施肥等方式进行提升改造。截止2017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1738万亩,森林蓄积量6109.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4.6%,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032.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6.5%,森林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效益明显提高。
(二)加大本级资金支持力度。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历来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虽然财力有限,但始终将生态环保资金予以重点保障。近年来,我市财政部门在东江水质保护、饮用水源保护、中小河流整治、黑臭水体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畜禽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及环境监察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了资金保障措施,并将相关项目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当年度财政预算。2013-2015年,全市环保支出32.41亿元。纵观几年环保支出情况,我市生态保护财政资金投入有较大提高,为我市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了财力保障。
(三)不断创新融资渠道。我市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融资,多方筹资完善环保设施,从BOT模式到BT模式再到PPP模式,已建成运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2座,合计处理能力35.4万吨/日,配套污水管网约679公里。
五、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一是有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分工和责任。我市、县、镇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各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领导责任。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之间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有效落实防灾责任。同时修订印发《河源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河源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河源市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各系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分工。二是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国土资源部门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组织各县区逐区、逐点排查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对每处隐患点情况建档造册,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台账,并落实隐患点行政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同时,每年组织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所在地的镇、村和受灾害威胁的村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建立完善了以县政府牵头,乡(镇)基层政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参与的群测群防体系。三是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搬迁和治理。根据每年汛前排查的在册登记造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积极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每年按照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与治理的比例不低于10%的目标,将消减任务分解到至各县区政府,力促我市实现地质灾害隐患最大程度消除,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不断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部门坚持全天候应急值守,实行汛期灾情“零报告”制度,有效确保一旦发现险情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做好临灾避险预防工作。此外,市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建设了河源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预计7月底开通使用,将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二)加快水利水资源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我市突出抓好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内容的山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灌区节水改造、东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中小河流水系联通治理、县级以上城市防洪工程等水利水资源工程建设。2011—2014年,我市共投入1.91亿元对东江、韩江19条中小河流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河长105公里;投入1.94亿元对全市54宗中小型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投入1.43亿元对4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规划2015—2020年投入33.58亿元,对全市111条中小河流1673.8公里河道进行“三清一护”(清障、清违、清淤和护岸)综合治理,提高我市河道防洪减灾能力,改善河流生态;2015—2017年已经完成113宗,完成总投资27.08亿元,治理总河长1322.79公里;2018年计划投资3.2亿元,计划治理15宗、治理总河长179.2公里,现正在实施建设中。全市26宗水利江河湖泊开展以解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已列入国家国土江河东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和河湖水系联通治理工程的13个项目已在实施建设中,总投资6.05亿元;同时对东江中上游进行封山育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治理水土流失,着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东江中下游用水需求提供水安全和水资源保障。
(三)加快三防系统标准化建设,建立信息共享通道。围绕“组织健全、职责明确、管理规范、队伍专业、手段先进、反应快速、保障有力、应对有序、减灾有效”的目标,我市各地深入推进三防标准化建设。通过整合部门资源,打通气象、水文、海洋、渔业、海事、住建、国土、交通等相关部门与同级三防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防灾减灾最大合力。计划今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市县镇三级标准化建设。
(四)完善地震监测网络,提升震情监测预报能力。近年来,我市地震局积极组织开展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地震台站的台址勘选、用地落实及建设工作。目前,项目所需在我市建设的3个基准站、10个基本站、71个一般站的建设工作已顺利完成。此外,在新丰江中心地震台原有立体地震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新建10个测震台站、3个数字强震台和3个地震预警台,并对地电观测站进行了深井观测项目改造,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地震监测预测的能力。目前,我市地震监测能力已可以监测到大于0级以上的地震,市区及水库周边敏感点范围内震中定位精度已达到I类标准。
(五)依法管理,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我市发改、住建、国土和地震局等多部门联合协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有关条款依法进行抗震设防管理,共同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从2016年6月1日起,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正式实施,对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做了相应调整,我市部分区域的抗震设防等级也有了变化,即地震易发区的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有了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从0.05g提高到了0.10g(即抗震设防地震基本烈度从6度提高到7度)。
(六)多渠道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市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近几年来,我市国土、民政、气象部门和地震局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并结合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向广大公众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结合“防震减灾宣传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 土地日”及“平安中国”防灾宣导千城大行动等时机,精心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切实提高广大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质、地震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
六、发挥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一)坚守生态底线,开展绿色招商引资工作。为积极推进“两个河源”建设,今年来,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我市认真开展绿色招商引资工作,并且在项目落地这块取得显著成绩:2018年1月份,我市先后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保利集团等6家央企和阿里巴巴、砺剑集团、香港铜锣湾集团等16家大型知名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3月29日,举行了2018广东河源投资年会,共有58个项目签订投资协议,计划投资总额1188.6亿元;6月29日,全市99个产业类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总投资额达451.4亿元,预计年产值310.3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9个,超5亿元项目25个,项目涵盖了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项目的集中签约、动工、投产,展示着河源招商引资体系、营商环境正不断完善,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能力正逐步增强,正为现代河源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二)充分利用香港金融创新机遇,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充分利用香港金融创新机遇,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12月3日,丁书记亲自率队前往香港筛选项目,今年4月,我市组成分团赴香港参加香港贸发局举办的香港春季电子展,协助河源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国际市场。按照省政府重大政务工作安排,7月12日在香港举行2018粤港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我市组成河源市分团赴港开展经贸交流活动,进一步与香港贸发局对接,进一步商谈河源和香港合作发展事宜,为河源引进更多港资企业,加快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拟于年底开展“9+2”路演,并在香港中华总商会的帮助下,将河源纳入了“9+2”联盟成员之一。
河源市环境保护局
2018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