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建议提案>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对河源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2018015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8-08-07 10:26:21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河科函〔2018〕70号


刘海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专业镇建设的提案,对今后我市专业镇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经对提案进行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专业镇战略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从2013年开始,出台了《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河委发〔2013〕1号),并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河源市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河财教〔2013〕418号),2015年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委发〔2015〕4号),2016年出台《河源市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政策》(河府〔2016〕49号)等一系列促进专业镇发展的政策文件,积极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和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截止2018年6月,我市共有忠信镇(花生、火蒜),东源县船塘镇(板栗)、紫金县龙窝镇(茶叶)等23个镇先后被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另认定了铁场镇(油茶)、埔前镇(光伏新能源)等33个为市级技术创新专业镇。以上专业镇覆盖了我市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旅游、生态农业等二十多个产业,专业镇数量约占全市乡镇总数的57.8%,其中农业类乡镇占66%,工业类乡镇占20%,旅游服务类乡镇占14%。

  二、专业镇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一)政策引导,加快专业镇建设步伐

  为了推动我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及转型升级工作,我市于2016年出台了《河源市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政策》(河府〔2016〕49号),对新建或扩建的专业镇协同创新平台,按平台建设新增投资的50%给予一次性支持,单个平台最高100万元;平台获省经费支持的,按省拨付经费的30%给予配套支持,单个平台最高50万元。支持专业镇开展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镇建设,按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镇建设投入的20%给予一次性支持,单个最高100万元;对我市多个专业镇联合建设产业专业合作区或我市专业镇与珠三角地区专业镇以产业链为纽带建立对口合作关系进行建设的,单个给予一次性最高100万元支持。近年来,通过开展专业镇转型升级示范建设工作,打造了东源县上莞镇等3个市级专业镇产业创新与示范试点、河源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平台等2个专业镇转型升级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平县优胜镇等5个市级专业镇转型升级示范点,通过实行“一镇一策”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培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专业镇。

  (二)构建平台,提升科技支撑力度

  积极引导各专业镇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状况,依托高校院所努力构建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例如:连平县上坪镇已建设完成技术服务平台(“植物医院上坪门诊部”,广东省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销售平台(水果交易市场,农村电商,桃农协会组团到珠三角搭建销售平台等)、旅游平台(深耕细作,一站式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平台驰名省内)。这些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从技术、信息、生产及技术产品研发、流通、检测等方面为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省市联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发展创新型经济,强化科技计划项目对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和落实创新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省市联动,为我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努力争取上级科技部门对山区市专业镇建设工作的支持。例如,2017年依托河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与高校协同共建设河源市专业镇食品农产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四)产学研合作,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市县科技部门积极引导各专业镇开展产学研工作,借助“外脑”提高特色产业技术水平。例如:上莞镇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托其人才、技术、成果为专业镇的特色产业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形成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连平县康禾镇与省茶叶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依托科研部门的科技力量,创办了“产学研”基地;连平县科技局和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建设的“广东省农科院植物医院连平分院第二门诊”在上坪镇挂牌;龙川县上坪镇人民政府与龙川县上坪金丰水果实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省基本建设优化研究所签订了“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计划引进优质品种和进行技术转让。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全市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

  (五)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

  我市各专业镇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推动产业升级。例如:河源茶叶专业镇已形成“上莞仙湖”、“黄田高山油茶”、“康禾贡茶”、“紫鹃茶”、“龙王茶”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已获得多个国内外产品认证、名牌认证和荣誉认证;下车镇生产的“下车牌”商标猕猴桃荣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优质猕猴桃证书;连平上坪镇被评为“中国鹰嘴蜜桃之乡”。此外,全市五县围绕各县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其主要工作由省市专业镇承担。

  三、协同创新取得的成效

  1、壮大了当地的产业规模,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镇级经济的增长,促进农民丰产增收。如:上莞仙湖茶种植基地初期规划总面积已达2万亩,远期规划5万亩,2016年茶叶产值9940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69.0%,茶叶人均纯收入达15119元;龙窝2016年全镇种植面积2.6万亩,产值3.41亿元,规划于2020年种植面积达6万亩,总产值在全镇工农业总值份额占比超70.0%;平县陂头镇的特色产业为优质米、米粉、薯丝粉、竹斩板加工等,2016年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推广种植优质稻和各种蔬菜,共种植优质稻3万亩,总产1.4万吨,收入4000多万元;种植各类蔬菜1.5万亩,总产1.5万吨,收入8100多万元,2016年底,陂头镇米粉加工厂已达200多家,可以创造收入700万元;和平县热水镇温泉景区在2016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创造税收收入达300多万,直接解决全镇500多人的就业问题,间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改善了当地贫困落后状况和发展了当地经济。

  2、完善专业镇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省、市联动协同、依托平台+高校院所共同建设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例如:2017年我市重点打造河源市专业镇食品农产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促进了我市专业镇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流通,加快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检验检疫技术、信息和科技人才优势,为河源市食品农产品企业提供认证检测、质量预警、信息查询等一系列综合服务,为河源地区专业镇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

  3、提高了基层技术人员和产业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带动了本地技术人才的培养。各镇每年都邀请省对口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对镇技术人员及农户进行技能培训与技术指导。通过这些培训,明显提高了本地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了大批基层科技人才,有效缓减了当地科技人才缺乏的窘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省市县联动推进专业镇发展。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与相关兄弟部门形成合力,围绕专业镇转型升级路线需求,针对新电子、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采取省市县联动和政产学研联合的形式,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等在专业镇设立分支机构,构建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开展联合攻关,集成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核心技术,研制开发一批新产品,引导专业镇内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实施专利,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共同推进我市专业镇发展再上新水平。

  (二)完善专业镇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需求打造完整服务链,为企业提供“无缝式服务”, 增强企业在市场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快速响应能力。支持专业镇整合资源,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到专业镇设立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专业镇内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认证检测、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人才培训等服务。通过整合科技创新平台的服务功能完善服务链。

  (三)鼓励跨区域的特色产业协同创新。鼓励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类型相近的专业镇共同推进转型升级,联合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上下游配套、专业化分工、全面协作的特色产业链系统,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推动形成“一镇一品”与“多镇一品”齐头并进的转型升级格局。鼓励各专业镇内的同类企业组建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企业优势互补,资源融合,鼓励企业采取强强联合、战略联盟、股份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做强做大,扩张企业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



2018年8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