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18〕113号
市教育局:
现就《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治理的提案》(第20180147号)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传统文化,是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近几年,我市围绕挖掘特色文化尤其是“两地”文化,保护修善了佗城、林寨、紫金苏区、龙川中央苏区、阮啸仙故居等一批文化遗产,创作古邑情客家亲、红色河源等一批文艺精品,举办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国客家文化节、忠信花灯节等一批文化活动,编辑出版了客家古邑文化丛书、古邑客家电子杂志等书刊,推出了一批“两地”文化研究成果,推动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有效地擦亮了“两地”文化品牌,扩大了河源文化影响力。今后,我们要进一步重视传承弘扬“两地”文化,讲好河源故事,擦亮文化品牌,着力构建客家风情、岭南风格、河源特色的文化体系。
一是保护修缮好。我市乃广东文物大市,有文物点2688处,属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74处,全市馆藏文物6万余件(套),有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址和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5万多枚馆藏恐龙蛋,有大批古遗址、古墓葬、古城池、古井、古塔、古民居、古桥、古庙、古亭、古寺庵和古代石刻等。龙川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与此同时,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2项,国家级2项——紫金花朝戏和忠信花灯,省级17项。要推进一批文物古迹、名人纪念场馆、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修缮。
二是研究挖掘好。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打好基础,丰富内涵。建设家训长廊,诵家训、赏书法、观奇石三位一体。
三是开发利用好。把特色文化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融入到道德修身教育之中,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中。近几年来,我市特色文化产业有一定发展,但总体来看,规模仍不大,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主导产业不突出,缺少龙头文化企业和名牌文化产品。今后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恐龙文化创意业、传统工艺制造业。
四是塑造宣传好。利用故事造势。从国家层面要讲好“中国故事”,从河源来说要讲好“河源故事”。挖掘故事吸引人,佗城、林寨、苏家围等古镇古村古屋,还需认真挖掘故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利用景点造势。可以依托资源,也可以“无中生有”,关键是要有创意。要加大力度打造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生态文化等景点景区,扩大影响力。利用艺术造势。一首歌,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一台节目,可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声名鹊起,如《达坂城的姑娘》、《请到天涯海角来》等。要运用多种文艺形式和文艺手段,打造文艺精品,增强文化传播力。目前,我市正在编创一个全面展示岭南风情、河源特色的大型歌舞《河之源》,集艺术性、特色性、旅游性于一身,由民营企业坚基集团全力打造,将在河源商业中心桃花水母剧院长期演出。利用媒体造势。必须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生动性、易保存性、易检索性和多媒体性等优势,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用好新媒体,传播河源声音,讲好河源故事。
河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8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