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建议提案> 市人大建议办理结果公开
对河源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18008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8-06-28 14:48:00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 B 类)

河环函〔2018〕399号


张建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设现代化生态示范村的建议(以下简称《人大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论,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两个河源”的发展思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实施“现代农业提升、生态宜居提升、乡风文明提升、基层治理提升、改革创新提升”九大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实施方案》,推进我市255个省定贫困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市领导高度重视,加强“深调研”工作,出台了《河源市255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执行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以市委农办、市扶贫办等为牵头单位,并从市直相关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总指挥的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挥部,专班统筹、协调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宣传、督查督导、召开现场会等措施,推动各地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村容村貌整治扎实推进。全市省定贫困村255个,其中20户以上自然村1761个,截至530日,有1733个自然村完成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完成率98%。全市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2万处,清理垃圾共16.62万吨;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3.2万处,清理杂草杂物共23.64万吨;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1.3万处,清理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共22.29万吨;已拆除危旧弃房9.7万间,拆除面积287.8万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0.27万处,拆除面积10.89万平方米;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0.41万处,拆除面积2.93万平方米;完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水体污染整治0.9万宗。村道、庭院及房前屋后已绿化0.51万处、已绿化面积20.21万平方米。配置保洁员1136名。已完成危房改造7707户,完成旧房整治3402户,完成住房风貌整治4118户,1464个自然村已实现畜禽圈养,76个自然村已实施雨污分流。

(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村巷道硬化建设方面,255个省定贫困村已完成行政村通自然村道路硬化1577公里,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028公里;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方面,全市省定贫困村已铺设暗渠管道133公里,铺设雨污分流管网84公里,建污水处理设施30座,容积为1.49万立方米,已配套建设标准公厕157个,已完成村庄卫生改厕1.44万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标准垃圾屋575个,建立垃圾收集点6237个;饮水设施建设方面,已铺设管道1663公里,受益农户数4.49万户,有936个自然村已实现集中供水,完成率53.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已建设村卫生站183个,通广播电视自然村1718个,通光纤信息网自然数为1678个。

(三)村民自治得到有效开展。全市1761个自然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并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章程,促进了示范村创建的各项工作。

(四)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省已安排我市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资金24.7亿元,各县区投入资金2.72亿元。争取深圳帮扶的214个贫困村在原有每村安排不低于300万元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新增200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

二、关于提出几点建议落实措施

我们高度重视您就建设河源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新农村示范村提出的几点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结合我市振兴乡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建设目标,提出如下落实措施:

(一)规划先行,强化专业技术指导。规划是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基础性工作,规划编制水平直接关系到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成效。市住建局大力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会同扶贫部门制定了《255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整治创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截止去年底,我市255个省定贫困村已经全部完成村庄编制整治规划工作,顺利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同时注重规划编制的技术指导,印发了《关于建立市级乡村规划技术指导服务专家库的通知》(河规建通〔2017246号),建立了市级乡村规划技术指导服务库(以下简称“市专家库”),共设立5个市级乡村规划指导组对接五县二区,1名专家对应1个乡镇,为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专业培训、反馈信息。市级专家库专家多次深入到县区、镇村指导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并且省级专家库也多次到我市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共同商讨工作开展,为我市开展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制定方案,统筹建设河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目标,我市制定了《河源市255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方案》,以255个贫困村为重点,先整治、后提升,突出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高公共服务和乡风文明水平,分三个阶段开展创建:一是整洁创建阶段(20172018年),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宜居,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整治标准;二是示范村创建阶段(20192020年),255个省定贫困村达到示范标准,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三是示范村巩固阶段(20212025年),把255个省定贫困村建设成为具有岭南文化气息和客家人文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三)挖掘特色,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市委农办起草了《关于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以县为主体,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先整治、后提升,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成片、示范带动、全域推进,滚动建设一批又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通过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增收、管理创新等五大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建立了干净整洁有序村标准、美丽宜居村标准、特色精品村标准3套建设考核标准,包含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把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生态和循环系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255个省定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创建任务,近千个面上村基本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用10年时间将全市农村全面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在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方面,市政府于20167月印发了《河源市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共创建特色小镇20个、美丽乡村30个的目标。围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等基本原则,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创建,推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突出当地人文历史、乡土特色、旅游资源、生态农业、特色产业等优势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村镇发展模式。经过市住建部门大力推动,目前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各县区编制了年度创建美丽乡村作实施方案,明确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四)整合资源,加大资金补助力度。为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行省补一点,市、县(区)出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社会、村集体及群众筹措一点的办法,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省级按每个行政村平均1000万元的标准通过奖补方式支持各县,奖补资金直接拨付到县,由县统筹使用。市财政将整合涉农相关资金采取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出台涉农资金整合办法,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各县(区)在完成任务前提下,整合农村“一事一议”等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创建方面,市财政从2016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6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补助县区工作经费,创建“特色小镇”达标的给予补助100万元,创建“美丽乡村”达标的给予补助20万元。

感谢您提出的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河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给我们多提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特此答复。

河源市环境保护局

2018年6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