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上午,河源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回应媒体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办公室主任廖文彦、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彭晓飞、大气环境管理科科长戴琴、土壤与固体废物管理科科长李希凡出席新闻发布会,宣教信息与监测科技科科长罗曦主持新闻发布会。以下是新闻发布会实录。
罗曦: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河源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的首场新闻发布会,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过去的一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奋楫争先创优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讲政治、讲大局、讲担当的高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巩固提升并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让我市绿色崛起的家底更加殷实。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将向大家通报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廖文彦先生,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彭晓飞先生,大气环境管理科科长戴琴女士,土壤与固体废物管理科科长李希凡先生,我是宣教信息与监测科技科科长罗曦,也是今天发布会的主持人。
今天的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一是请廖主任通报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二是回应大家的关切。
首先,请廖主任通报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廖文彦:尊敬的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上午好!下面我通报一下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状况。
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在全省摘得“双冠军”,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AQI)为99.7%,高于全省平均值3.9个百分点,连平、东源、紫金3个县空气质量进入全省区县前10名。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进入全国前30名,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Ⅴ类比例为0。
首先通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24年,我市市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99.7%,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19.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0.6微克/立方米。
第二部分通报水环境质量。
饮用水源方面,2024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国省考断面方面,2024年,我市国考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1,1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所有国省考断面均达到水质目标且均达到或优于Ⅱ类,其中“新丰江水库”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标准,“东江江口”“枫树坝水库”等其他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水质持续向优向好。
重点湖泊水库方面。2024年,新丰江水库断面水质持续稳定保持Ⅰ类;枫树坝水库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Ⅰ-Ⅱ类。2024年1月、4月,新丰江水库营养状态指数分别在全国124个重要水库中排名第1、第2。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罗曦:谢谢廖主任。2024年,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省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基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下面,我们回应媒体朋友的关切,现在开始提问。
河源日报:廖主任您好,我是河源日报记者,刚才您介绍了2024年我市环境质量状况,我们欣喜看到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气指标获得双第一。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们采取了什么工作措施?取得了哪些实效?谢谢。
廖文彦:感谢您的提问。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坚强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连续多年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以高品质生态环境质量支撑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坚持“管治护”三位一体的治水模式。一是全方位共管。我们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建立常态化监督工作机制,联合市纪委开展新丰江水库保护专项监督巡查,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加强水质监测。二是全环节治理。我们狠抓农业面源治理,划定全市近5300平方公里(约33%流域)为禁养区,连续多年开展新丰江水库集雨区及重点考核断面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排查与专项整治,杜绝偷漏排行为;深化生活污染治理,全市累计建成镇级以上污水处理设施101座、配套管网1483.7公里,处理能力58.31万吨/日,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推进工业污染治理,严控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发展。完成辖区流域入河排污口查测溯年度工作目标。三是全流域保护。坚持系统思维,强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湖里湖外、水中岸上”及“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全流域协同治理。积极争取省支持建立健全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激励机制,2020年以来共获得省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和财政激励资金9.44亿元,投资建设水环境保护设施。
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统筹落实“管车、降尘、治污、禁烧、控放”十字方针。一是“管车”。全市共建设了4套机动车遥感监测和8套黑烟车抓拍设施,主要对道路行驶冒黑烟、超标车辆进行抓拍并责令整改;常态化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检查;督促加油站落实油气回收措施。二是“降尘”。严格落实“六个100%”扬尘防控措施,做好“泥头车”扬洒滴漏管控;科学安排道路洒水频次,降温增湿抑尘。三是“治污”。强化涉气工业源管控,督促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对涉气重点污染源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开展钢铁、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Ⅲ类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由市区建成区扩大到县级建成区。四是“禁烧”。组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巡查专班,加强日常巡查,对露天烧烤、露天焚烧实施常态化管控。五是“控放”。开展元旦、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管控专项行动,2024年实现元旦、春节期间零污染天气。
河源广播电视台:2024年河源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以上,取得如此成绩来之不易,请问2025年将采取怎样的措施确保河源的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
彭晓飞:感谢您的提问。
2025年,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坤明书记到河源调研指示要求,深入推进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化系统治理、多措控污治污,全力打好打赢“十四五”收官之战,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
(一)持续巩固提升全市优良水环境。加强全市重点河流和重点断面水环境管理,印发实施2025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继续组织技术团队开展重点国考断面水质提升技术支撑工作,加强汛期水环境监管;推进实施《河源市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联合市纪委常态化开展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监管,尽快发布《河源市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条例》;加快完成新一轮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推进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强城市黑臭水体、县城黑臭水体以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不断巩固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
(二)加强生活污水治理。一是持续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继续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开展缺陷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工程;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率。二是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工作,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实现污水收集量和进水污染物浓度“双提升”。
(三)加大农村面源污染管控。一是大力整治养殖污染。健全禁养区长效防控机制,继续开展新丰江集雨区畜禽养殖专项执法检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指导辖区内畜禽养殖场规范、科学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鼓励和支持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提标升级。二是强化农业种植面源污染管控。继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试点工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加强农药、化肥监管工作,推动绿色科学用药技术减量,推广使用有机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大力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持续开展桉树林林分优化,减少农业种植面源污染影响。
(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格落实源头严防、过程严控、违者严惩的全过程监管,丰富“双随机”、明察暗访、交叉执法等抽查检查形式,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流域和区域的执法监督,督促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加强跨界流域联防联控,积极开展流域联合执法检查,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形成水环境保护合力。
河源晚报:我是河源晚报记者,今天有幸参加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前几天,我们就通过电视台、户外大屏看到我市呼吁在禁燃区禁燃烟花爆竹的视频等,今年春节期间河源市空气质量如何?对我市空气质量是否有什么不利影响?今年我们生态环境局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空气质量?接下来噪声又要纳入考核,我们生态环境局准备怎么去应对?谢谢。
戴琴:感谢您的提问。
2025年春节期间,在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春节期间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实现零污染天气,为我们今年后续空气质量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
下来,我们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做到“四个紧抓”,护好“一片蓝天”。一是紧抓工业源整治。聚焦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双减,有计划开展钢铁、水泥、玻璃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高标准推进油企、涂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减少臭氧污染天气的发生。二是紧抓移动源防控。打好“车、油、路”协同治理组合拳,加大对黑烟车查处打击力度,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运“公转铁”“公转水”,有效降低机动车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三是紧抓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好《河源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着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油烟、露天焚烧等问题,持续降低颗粒物浓度。四是紧抓污染天气应对,加强空气质量预测研判,及时分析空气质量形势并发布预警信息,进一步统筹“管车、降尘、治污、禁烧、控放”等措施,精准高效应对污染天气,确保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达到考核要求并排名全省前列。
自2025年开始,噪声也要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下来我们要坚持权责统一、分类管理、提升效能,坚持打好噪声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做到“两个强化”,确保声环境质量达标。一是强化各类噪声源全过程控制。落实噪声污染防治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坚持“部门联动、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原则,协调相关部门按照《河源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部门职责分工方案》,落实社会生活、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强化源头、过程、末端管控。二是强化站点周边精细化管控。定期通报我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达标情况,会同属地对不达标站点周边300米的噪声源进行排查督导整治,以点带面,提升我市声环境质量,确保我市夜间声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85%以上。
河源乡情报:我们河源正在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请问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025年我市又有什么动作来推进该项工作?
李希凡:感谢您的提问。
“无废城市”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从城市层面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固体废物,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首次明确提出“无废城市”的概念。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固体废物治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实现城乡“无废”。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东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无废城市”。在广东省,自2019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后,全省持续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3年7月,广东省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
为响应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号召,2024年2月,我市印发实施《河源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年)》(简称《工作方案》)。计划到2025年底,“无废城市”建设制度和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初显成效,阶段性指标全面达成。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60%,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9%,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大于65%;秸秆综合利用率大于86%,农膜回收率大于85%;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80%。
为实现建设目标,结合河源实际,《工作方案》围绕“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五大领域,提出25项工作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原则,立足河源市发展定位,产业结构特点、经济技术基础等,从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5个方面设置了43项指标,18个“无废城市”工程建设项目。
2025年,我市将持续纵深发力,通过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不断提高河源工业、生活、农业、建筑、危废五大领域固体废物治理水平,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落地。
一是加快完成连平县“无废县镇村”一体化建设,投入使用医疗废物智能收集箱、智能交互秤等设备,强化医疗废物管理,打造医疗废物智能收集示范。推进上坪“无废镇”建设,通过有偿回收、增设回收箱等方式有效回收利用废桃枝、农药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
二是推动龙川县工业型特色“无废县”创建,打造固体废物全过程信息化追溯为试点,推动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安装物联网设备和监控,组织开展申报数据、运输轨迹数据比对工作,推动企业使用物联网设备,总结形成经验模式。
三是持续开展“无废细胞”多元建设。到2025年计划完成至少100个“无废细胞”建设,促进工业企业形成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引导公众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逐步营造“无废城市”文化氛围。
四是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和企业对“无废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罗曦: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