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工作报告
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03-04-28 17:08:59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4月23日在河源市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黄煜祯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2年工作回顾

200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我国正式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和学习贯彻十六大、省第九次党代会以及全省加快山区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掀起了经济建设新的发展潮,全面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全面攀升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29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3%、21.8%和17.9%。三大产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35.8∶28.1∶36.1变为2002年的33.2∶29.8∶37.0,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协调。

(一)工业生产增速加快,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全社会工业总产值71.2亿元,同比增长17.4%;工业增加值21.97亿元,同比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9.2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三资”企业工业产值20.6亿元,同比增长34.7%。产品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二)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总产值58.81亿元,同比增长6.0%。高效优质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水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林业工作继续加强,造林面积10.7万亩。畜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9.8万吨,同比增长14.2%。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44.02亿元,同比增长14.5%。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市90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98万户。农村政策进一步落实,集体经济发展加快。

(三)全力推进旅游旺市战略,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动力,加强了旅游资源开发,新建了野趣沟、镜花缘、和平热水漂流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万绿湖和桂山风景区、霍山旅游区分别被国家评为AAAA和AA旅游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旅游带动效应逐步显现,旅游业成为我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全年接待游客439.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4亿元,分别比增31.9%和44.7%。房地产市场兴旺,投入开发资金3亿元,同比增长4.5倍。社区服务业、运输业、商贸流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发展加快,引进了和大福、好宜佳、民润等一批知名商业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5亿元,同比增长13.1%。

(四)财政税收增长较快,金融信贷形势稳定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国地两税收入完成6.63亿元,同比增长1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19.0%。其中市级一般预算收入0.90亿元,同比增长37.1%。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总体运行继续看好,金融服务品位得以提升。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70亿元,贷款余额68.8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0%和9.75%。各项保险业稳步增长。

(五)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外向型经济有新的发展。外贸出口总额1.32亿美元,同比增长41.9%;进口总额0.99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接纳能力不断增强。新批准外资企业125家,同比增长155.1%;合同外资金额3.46亿美元,同比增长2.6倍;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利用内资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8%。

(六)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农村贫困居民脱贫步伐加快,农民负担逐步减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64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0221元,同比分别增长5.8%和12.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8万户、41.1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2.3万户、11万人。完成农房改造79021户。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居民逐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补助标准有所提高。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设农村食用水工程143宗,解决了13万群众的食用水困难。为10万多名中小学生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困难群众子女“读书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初步建立了法律援助最低经费保障制度,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逐步解决。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1%,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42亿元,同比增长22.6%。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55亿元,改造国道、省道117.1公里,改造县乡公路220公里。惠河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粤赣、河龙高速公路已动工。忠定线北段和紫河线改造顺利完成。新建6项输变电工程,完成电网改造1541公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数据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宽带化不断扩展。完成水利水电投资2.54亿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三防工作得到加强。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17个中心镇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环境保护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监测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新丰江和东江河源段水质持续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一类和二类标准。

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取得成效,国有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142户列入考核范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90%以上已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大顶铁矿、东江化纤、东江宾馆、水业集团等企业产权改革顺利,股份制经济不断扩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幅较大,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和营销方式与时创新。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有新的进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得到加强,政府采购、部门财政预算改革步伐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党政机关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司法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四、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整治成效显著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深入开展,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受到严厉打击,城市信用社和农金会的资产清收和处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追收资产3023万元,追收资产累计达到50826万元,占应追收资产的51.7%。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骗税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对文化、旅游、建筑、药品、集贸等市场和安全生产秩序进行了专项整治,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逐步改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工矿、火灾事故同比分别下降29%和31%。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开展以扫黑除恶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坚决打击“双抢一盗”、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流氓恶势力和“六合彩”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开展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认真组织实施科技计划,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广适用技术取得成效,农业良种良法大面积推广。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6项,授权专利34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外语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推行中小学校收费“一费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改造薄弱学校成效明显;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取得新进展。完成了省山区文化建设议案,市群艺馆、青少年宫、美术馆正在兴建,村镇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村村通广播电视”进一步巩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分别达到98.3%和96.3%。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科研究、档案和史志编修工作得到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功承办了中国·河源国际摩托艇明星对抗赛、省十一届运动会河源赛区赛事和举办了河源市区首届龙舟赛。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6‰,同比下降0.18个千分点。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老龄工作进一步开展,残疾人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成绩显著。人民防空工作稳步发展,气象预报、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六、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习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以“讲文明、扬美德、树新风”、“五好家庭”、“爱在家庭、奉献社会”和“文明示范窗口、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声有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得到提高。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市、县区、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全面推行。坚持依法行政,政府法制建设进程加快,颁布规范性文件14件,经过全面清理,废止执行53件。普法教育不断深入,公民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经济监督,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交易、建筑工程等“政府工程”和药品采购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度。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启动,机关作风建设逐步加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坚持领导接访日和信访包案制度,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社会稳定得到保障。

七、全力以赴开展“创优”活动和成功承办省二届“山洽会”

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全市进行了总动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知难奋进,努力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旅游景区景观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塑造了“青山绿湖碧水城”的旅游城市新形象,顺利通过了省“创优”初检,确保了“国检”达标。去年12月,省第二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我市隆重举行。我市作为东道主,克服了各种困难,精心组织,高标准地做好承办“山洽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各方来宾的高度评价,树立了我市的良好形象。在本届“山洽会”上,我市共签约项目235个,累计投资总额131亿元,实现了项目个数、投资总额都居全省各山区市第一位的目标。

各位代表,2002年是争分夺秒干事创业的一年,也是卓有成效的一年,所取得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党政军民大胆创新、团结拼搏、努力工作和兄弟市及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我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河源建设与发展的兄弟市和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国有企业缺少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投资环境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发展资金严重紧缺;农民增收缓慢,人口控制压力较大;廉政建设、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民主法制和社会管理方面仍须加强。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03年工作意见

200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本届政府完成任期目标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各项工作全面上新的台阶。 根据中央和省的精神,我市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和省加快山区发展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依期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总目标统揽全局,以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努力增创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体制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五大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扩大内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确定的我市近、中期经济发展“五年打基础,实现翻一番;十年上台阶,力争翻两番;后十年再翻番,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总体要求,综合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为确保今年预期目标的实现,必须做好以下十一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水平低是我市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必须继续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全方位抓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三资”工业。招商引资是我市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必须紧紧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低成本的投资优势,大力引进以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生态环保型产业为主的“三资”工业。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新格局。拓宽外资来源渠道,主动出击,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做到政府招商与社会招商并举,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自主招商与以商引商并举。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专人跟踪在省二届“山洽会”上签约项目和其它引进项目的落实。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的若干规定》,形成“全方位开放、全社会招商、全过程服务”和“层层有责、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的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严格考核办法,落实奖罚措施,使全市“三资”工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工业经济效益。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效盈利为目的,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大力推进股份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外资、民资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国企改革、改组、改造。强化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千方百计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质量,缩小亏损面,降低亏损额。妥善处理破产、关闭、转制企业的债权债务和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大力发展民营工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以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科技型、外向性民营工业为重点,全力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消除各种歧视与不合理规定,构建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管理与服务平台。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行业及投资领域,都对民营企业开放,并鼓励其向二、三产业领域拓展。抓好民营工业园区建设,扩大民营企业的规模效应。组建资信、资质优良企业为主体的专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走品牌经营之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证、交纳税费、申领贸易出口、退税、报关等手续的办理效率,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促进民营企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巩固发展乡镇企业,创办村级企业。发挥农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村创办村办企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发展地方特色产品为原材料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开发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

争创一流投资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今年全市再开发建设1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以全面提升接纳能力。不断完善《河源市鼓励外来投资若干规定》,对投资商实行地价、水电价最高限价和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的政策。完善市、县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对所有企业严格实行“一门式”服务、“一条龙”报批项目、“一个口子”收取规费的“三个一”制度,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河源发展”的观念,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争创一流投资环境,为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切实做好“三农”工作,依期实现脱贫奔康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农房改造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绿色农产品。巩固百万亩水果工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绿化宜林荒山,促进异地造林。利用优良水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不断扩大生猪品种改良覆盖率。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快建设有市场优势的大米、水果、蔬菜、南药、禽畜、水产、林业等商品基地。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检监督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利益风险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能力。继续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农村股份制合作、农户公司化等农业产业化实现形式。引导和扶持农村家庭“小庄园”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农民稳定的经济增收来源。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城镇集聚,发挥其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城镇商贸流通服务,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广辟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建设。盘活城镇土地,配套市场建设,促进工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创建“规划合理、环境优美、市场繁荣、管理有序”的文明城镇。

全面完成农房改造任务,认真落实脱贫帮扶措施。强化规划管理,解决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和有新房无新村问题。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建房成本,调动广大农户自主改造农房的积极性。落实责任,完成7.05万户农房改造任务,如期实现农民人均18平方米钢混结构楼房的目标。继续开展领导挂点、工作队驻点、单位包村、干部挂户的挂钩扶贫活动,实施千村扶贫工程,扶持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发展集体经济,认真解决村干部报酬低问题。重点扶持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达到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加强与省直挂钩扶贫单位和沿海对口扶贫城市的联系,强化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力争“培训一人、输出一个、脱贫一户”。加大力度,扶持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移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确保移民安居乐业。

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引导和规范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坚持“米袋子”各级政府负责制,把基本农田保护、地方储备粮、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总量平衡等粮食工作考核指标落到实处。做好农村山林权属确定和林权证发放工作。大力整治涉农价格,严格规范中小学校收费。进一步理顺农电管理体制,确保农村到户电价每千瓦时0.79元以下。

三、发挥旅游带动效应,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发展壮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是优化我市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必须以“创优”国检达标为动力,发挥旅游带动效应,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流通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巩固“创优”国检成果,推进旅游工作上新的台阶。我市于今年3月顺利通过了国家“创优”验收。全市上下要以此为基础,继续努力,向更高标准、更优环境推进,真正实现“旅游旺市”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树立大旅游观念,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做好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城市现代旅游功能,扩大“绿色河源”的旅游品牌效应,提升“青山绿湖碧水城”形象。继续完善现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努力打造上规模、上档次、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景区。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新景区景点建设。大力挖掘和开发人文资源,突出客家风情,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增强景区景点的市场竞争力。注重开发具有河源特色的旅游土特产品和工艺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扎实抓好旅游扶贫工作,扩大旅游扶贫成效。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确保全年入住游客增长25%以上。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确保不出现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继续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动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搞活商贸流通,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业和批发市场,促进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引导现有连锁企业向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方向发展,从市区向县城、中心镇拓展业务。鼓励企业通过自由连锁、集中配送等形式,构建企业自我完善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依托我市区域交通优势,在条件较好的地方规划建设物流中心。利用陶瓷、农产品等正在形成的产业优势,在市区建设以陶瓷产品为主体的建筑材料及其它各类中高级专业批发市场。推进信息、咨询、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业发展,提高金融、保险、邮政、电信、酒店等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运输业、社区服务业。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进住宅小区标准化建设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现代流通服务业新亮点,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市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打基础阶段。必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省交通公路部门加快河惠、河龙、龙梅、粤赣等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确保河惠高速公路年底通车。重点抓好205国道白岭头至灯塔段及省道骆米、和横、和洋、惠水、灯官线进行上等级改造。认真组织县通镇公路建设大会战。加强乡镇至行政村公路的维护管理,有条件的行政村实现道路硬底化。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特别是工业园区的供电配套建设。完成1个220千伏、6个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用电需求。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东江干流梯级水电站和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

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今年实现与上下级政府平台的互联互通。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加快管理部门、服务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继续抓好公务员信息网络技术培训,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积极发展各类电信和邮政业务。

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丰江市区段和东江市区至东源县城段两江四岸建设的规划与论证工作。加大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强化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综合功能,强化市区中心城市地位。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城市建设。市区今年重点抓好十项市政工程,即完成市体育馆、群艺馆、叶绿野美术馆、青少年宫等续建工程;按市政道路标准改造市区至东源县城段黄沙大道,力争年底前完成;改造珠河大桥至东江紫金大桥段南长堤路,新建滨江公园;加快碧水居工程和市区污水治理厂建设步伐;做好新丰江黄金水道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总体规划。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防洪、灌溉工程和机耕道路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江河治理,确保中小型水库和河堤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治涝和供水能力。继续开展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大禹杯”竞赛活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五、促进有效需求,扩大外贸出口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助跑器”。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投资有效增长,促进消费需求,扩大外贸出口,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扩大投资需求,促进民间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启动和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认真清理、废止制约民间投资的相关规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益项目建设。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发挥项目投资效益。

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种经贸洽谈会、商品博览会、展销会,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农村商业网点,完善农村销售网络,促进农民生产和生活消费。引导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完善鼓励消费政策,促进住房、汽车、电脑、大宗电器等高价值商品消费和旅游、保健、教育、信息、娱乐等时尚消费。严格控制和减少房地产、汽车等重大消费品生产、购置和使用过程中的收费项目,促进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对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监管,加大商品质量和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促进城乡市场消费环境的改善。

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外贸出口。推进外贸主体出口,鼓励“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和帮扶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对外出口协调,提高检验检疫、报关通关、仓储运输和金融结算等服务水平,确保完成出口任务。

六、加强税收征管,强化财政管理

加强财税管理,是确保政府高效运转的关键。必须坚持依法治税,积极培育财源,为依期实现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资金保障。

严格依法治税。创新税收征管制度,不断完善以信息化与管理专业化为主的现代税收征管机制。强化税收计划管理,实现税款均衡入库。积极配合省认真做好新丰江电厂和枫树坝电厂税后利益分配调整方案的落实工作。加强协税、护税和税源监控网络建设,提高税收征缴率。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税务征管和稽查水平。加大税收专项检查力度,全面清缴欠税,依法严厉打击和查处偷、逃、骗、抗税行为。

财政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大力培植财源,稳定和壮大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财政对竞争性领域的投入,严格控制会议经费和接待费用支出,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政府性基金管理,加强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扩大对重点企业、重点基建项目和收支较大的行政单位委派财务总监。完善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范金融秩序。支持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及其它金融违法行为。依法加大对城市信用社和农金会资产保全清收力度,加强对追回资产的管理、盘活和变现工作。加大失信惩罚力度,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与金融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七、推进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性工程。必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推广良种良法,有条件的县区争取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继续实施农村技术市场信息“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开发新产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经济与技术合作,利用其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努力开发专利产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科普工作,推广实用技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中小学“一费制”。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继续抓好薄弱学校的改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启动6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初中和小学。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开放幼儿教育。抓好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拓宽办学渠道,引导、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注重人才资源开发。树立开放的人才观,从组织上、制度上营造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注重中、高级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和使用机制,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落实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市作为全省的生态屏障,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的任务更为繁重。必须大力增创生态环境和资源转化新优势,确保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

加大环境和资源保护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东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全面落实东江、新丰江及各重点区域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和水污染整治计划。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实行工业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重点抓好纺织、印染、化工、建材、冶炼、造纸、食品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引进工业项目,必须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能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优化我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矿山环境。加强对农药、化肥、农膜、集约化畜牧业废弃物污染的控制,严禁在城镇居民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经营禽畜养殖,防止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加强环保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及国家级森林公园、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加强对水、森林、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建立健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林地、耕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加强现有耕地保护和补充耕地易地开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推进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到户。大力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镇活动。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件,提高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技术服务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积极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确保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控制目标。

九、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进一步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保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发展大局。

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关闭破产需安置人员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并失业一年以上的其他城镇失业人员,实行再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帮助下岗和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鼓励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支持下岗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引导和鼓励劳动者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建立和健全就业援助工作制度,积极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积极做好理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实行经济补偿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和社会保险运行水平。依法清收社会保险欠费,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建立健全低保救助、五保救助和社会救助的社会救济体系。

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落实住房货币补贴资金,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解决严重缺水群众“饮水难”问题。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难”问题。

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法制保障。必须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坚持依法行政,发挥政府在依法治市中的主体作用。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机制,健全重大事项的决策规则和程序。坚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办好人大议案和建议、政协提案及“直通快车”件。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等社会团体参政议政意见。扩大以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以及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进言献策的渠道。加强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规范行政行为。认真抓好“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和公民法律素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依法打击“法轮功”等邪教活动。落实信访包案责任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道路和水上交通安全及旅游区、矿山、公众场所消防安全的专项整治,防止群死群伤等恶性、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重大疫情、灾情的预防和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思想文化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干部政德、学生品德教育。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争创全省精神文明城市先进单位。认真组织建设“文化大省”工作的实施,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实现市与县区有线广播电视光纤联网。推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新闻出版和地方史志编修工作。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推进文化法制建设,建立竞争有序、健康向上的文化市场。加大对危害社会稳定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提高公众的信息认知和鉴别能力。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深化城镇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社区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落实人防法规,加强人防建设。做好“双拥”、征兵、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增进军民、军政团结。扩大与市外、省外和海外河源籍各界知名人士及重要社团的沟通联系,提高对外联络和外事侨务服务水平。巩固和扩大殡葬改革成果。加强编制、统计、档案工作,提高气象、地震预测预报质量。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帮助少数民族乡加快发展。积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维护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十一、大力推进政务改革,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依法行政为手段,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扎实推进政务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和创造公平环境上来。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规范审批程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完善市、县区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制度,凡属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目标规划、财务收支、干部任免,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的都要对外公开。创新政务公开形式,拓宽政务公开渠道。强化政务公开的自我监督、群众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政务公开的合力。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切实做到“四个不准”、“五个严禁”、“四个严控”、“四个制止”。即不准在行使行政审批权和分配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搞钱权交易,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利益;不准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不准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不准默许或授意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打着自己的旗号以权谋私。严禁搞沽名钓誉、劳民伤财的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禁超编超标配备使用小车;严禁以开会、考察等名义变相搞公费旅游;严禁利用各种会议赠送礼品;严禁向企事业单位摊派会议经费。严格控制新建和装修办公大楼;严格控制各种庆典活动;严格控制出国出境组团;严格控制会议和文件。制止以各种名义用公款请客、送礼;制止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娱乐活动;制止超标准接待;制止乱自借用下级机关或企事业单位车辆。坚决查处大要案,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重视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今年在市直机关开展以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和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阻碍改革和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勤政廉政,为基层、企业和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今年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市近中期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