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工作报告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02-04-30 16:59:47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4月24日在河源市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黄煜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1年工作回顾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我们在中共河源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我市“十五”计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和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全市国民经济出现了发展步伐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五”计划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001年,全市经济总量与质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2.33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2%、18.3%和13%。三大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37.2:26.5:36.3变为2001年的35.1:28.0:36.9。

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积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4.74亿元,同比增长18.37%;其中“三资”工业产值增长36.3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7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数为110.96%,同比上升27.77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农业总产值55.88亿元,同比增长6.1%。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加快发展,新种水果17.62万亩,新造林、竹24.9万亩。乡镇企业稳步发展,总产值38.44亿元,同比增长9.9%。加大了扶贫开发和“千干扶千户”的工作力度,完成农房改造55024户,“两大会战”成果得到巩固,农村脱贫奔康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同比增长7.3%。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加强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宣传推介工作,开通了桂山旅游大道,开发了苏家围、镜花缘等景区景点,桂山风景区AAAA旅游区通过了省旅游部门的初审。全年接待游客175.12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8.32亿元,分别比增30.2%和17.5%。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3.5%,社区服务业、运输业等发展加快,商贸流通稳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4亿元,同比增长13.1%。财政、金融运行良好。进一步深化了财税改革,加强了税收征管,财税大幅增收,工商税收完成5.72亿元,同比增长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23%,一般预算支出17.02亿元,同比增长9.2%。市级经济发展加快,市级财政收入增长32.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百亿元,实现103.12亿元,贷款余额62.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0%和3.9%,支持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对外经贸工作成效显著。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首次突破亿美元,同比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1.51亿美元,进口总值0.86亿美元,分别比增2.7%和5.5%。

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积极扩大投资需求,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80亿元,同比增长27.3%。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04亿元,改造国道和省道147公里、县道231.8公里。河惠高速公路、河龙高速公路A支线和忠定线北段、紫河线改造等工程相继动工。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4.03亿元,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3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电力基本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市区“六个一”工程全面启动,河源文化广场首期工程竣工,市体育馆、新丰江水利枢纽工程、火车站广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南长堤路和沿江西路等建设改造进展顺利。7个住宅小区整治基本完成。加大了以县城为重点的16个中心镇规划、建设力度,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9054元,同比增长17.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三、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各项制度逐步完善

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全市142户列入考核范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已有119户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流通渠道畅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8.7%和97%。职工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救济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得到提高。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一步落实。土地交易、建筑工程全面实行招投标和监理制。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展开。完成了市和乡镇的行政机关机构改革任务,市政府机构从48个精简为31个,人员编制精简了22%,乡镇机关人员编制精简了18%。县区行政机构和市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正在进行。进一步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府审批和财政采购制度逐步规范。

四、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资产清收和处置工作取得新进展。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骗税、逃汇骗汇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整顿药品管理秩序,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有形建筑市场和文化市场。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开展以扫黑除恶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坚决打击“双抢”、盗窃、车匪路霸和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流氓恶势力犯罪和“六合彩”赌博活动。深入开展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

五、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进一步实施科技进步领导责任制,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项,授权专利30件。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33%。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改造薄弱学校取得新进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2%,初中生毕业率94.53%。创办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实现新突破。认真落实省山区文化建设议案,新建和扩建乡镇文化站(室)35个。“村村通广播电视”成果进一步巩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分别达到98.3%和96.3%。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等取得新成绩。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现了污染源达标排放,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新丰江和东江河源段水质分别保持在国家地表Ⅰ类和Ⅱ类水标准。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认真落实《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和人口目标责任制,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1‰。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成绩显著,2001年再次被省评为“双拥模范城”。防震减灾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文史、档案、老龄和残疾人等各项工作有新发展。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道德,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告别陋习、倡导文明等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社会进步。坚持依法治市,推进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有所提高,行政执法机制逐步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强了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开展对特殊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办理市人大议案3件(其中续办的议案2件)、建议115件,办理政协提案99件。村民自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实施涉农收费公示,村务公开、乡镇机关政务公开和厂务公开不断推进。

各位代表,2001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我们能取得各项可喜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全市党政军民团结奋斗、努力工作的结果;也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社会各界人士及兄弟市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我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河源建设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在河源的客商,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2001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总量小、质量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二是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方面不尽人意;三是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脱贫奔康任务艰巨;四是教育和科技发展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发展资金严重紧缺;六是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作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高度重视,在发展中认真解决。

2002年工作任务

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依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总目标总任务,紧紧把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良机,发挥优势,以增加总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奋力掀起新的发展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六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市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8‰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2002年是我市实现脱贫奔康目标的关键之年。正确认识和善于把握形势,对于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大调整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保持较大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启动,省委、省政府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这些因素,使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增强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全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把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工业立市步伐

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思想,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三资”企业发展,是我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要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商看好中国投资市场和发展前景,以及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良好机遇,在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着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环境。继续实施鼓励外来投资优惠政策,取信于民、取信于商;建立联合办证收费大厅,对外商投资真正实行“一条龙”服务;各级干部要以开明、开放、务实的形象对待外来投资者,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办好工业园区,努力提高接纳能力;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大力引进以资源加工型、科技开发型、劳动密集型和生态环保型产业为主的“三资”企业,加强农业、商贸、旅游、交通、城建、环保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形成全方位招商引资的格局;积极开展各种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努力引进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对优化我市经济结构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对易造成污染和不安全因素的项目,不能在河源落户;充分发挥工商联、侨联、贸促会、台协会等社团的作用,扩大招商宣传,大力推介河源。认真做好广东省第二届珠三角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的承办工作,争取更多的内联企业在河源落户。市委、市政府为了更好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了《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决定从今年开始,市党政班子带头,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职位、职能的具体情况,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并组织严格考核,将完成任务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班子予以处罚。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增强责任感,转变作风,共同为河源发展而努力。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努力扩大国企改革面。以资本为纽带,推进和完善企业重组工作,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突出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从政策上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信誉佳的龙头企业,创造条件推动企业上市,增强经济实力。加大力度做好国有资本从劣势企业退出和劣势企业从市场退出的工作,将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产品质量差、浪费资源或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关闭、破产、拍卖、改制等形式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通过招商引资,对国有企业进行并购,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开发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进一步抓好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引导企业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流程,逐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在生产、资金、质量、技术、销售等方面加强监管,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实施民营经济上水平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措施,促使一批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确立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在市场准入、高新技术认定、申报项目、进出口经营以及引进人才等方面,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创办民营企业工业园区,进一步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办事难”问题。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创新机制,逐步实现由家族式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由分散小规模经营转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由劳动密集型转向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型相结合,由不规范经营转向重效益、守信用、守法纪规范经营转变。鼓励民营企业创品牌,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实现民企和国企优势互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市出口创汇、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大力发展镇村企业。继续推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努力引进资金,发展水电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2003年依期实现脱贫目标。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按照“主攻禽畜、扩大水产、调优粮经、提升林果”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建设有市场优势的优质米、水果、蔬菜、禽畜、南药、水产、林业等商品基地,提高畜牧业、水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继续发动农民大办“小庄园”,努力推进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科网络、信息网络建设,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和禽畜品种的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想方设法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使我市农产品与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大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林业建设和保护力度,

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水源涵养林、生物防火林带、自然保护区及竹林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荒山造林步伐,全面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严禁乱砍滥伐,促进林业持续稳定发展。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编制好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加快中心镇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对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能力,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地进入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整治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问题,重点清理涉农价格和收费,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进一步降低农村电价,年底前农村到户电价必须降到0.79元/千瓦时以下。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紧迫感,以农民增收、农房改造为重点,全力组织脱贫攻坚。加快农房改造工作,今年全市力争完成7.5万户农房改造任务。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和发展种植养殖,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增加收入,使现有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30%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大力扶持弱势群体,继续解决新丰江、枫树坝库区移民和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乡特困群众的各种困难。从讲政治的高度,继续抓好“千干扶千户”挂钩扶贫工作,坚决落实各级领导脱贫奔康目标考核责任制。

三、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为动力,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旅游业上新台阶,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全力以赴,确保“创优”达标。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我市旅游工作有很大发展,今年7月和10月,省和国家将对我市“创优”工作进行验收,现在已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全市上下一定要加强领导,全力以赴,确保“创优”目标如期实现。通过“创优”活动,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树立大旅游观念,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突出生态环保、休闲旅游、客家风情和史迹文化特色,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争取全年入住游客增长30%以上。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旅游市场,鼓励外资和其他各种经济成份投资旅游业,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顿土地市场,依法处置闲置土地,严格控制新开发的房地产土地供应总量,加强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监管,使房地产市场规范化,楼房建设标准化,依法查处无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激活住房二级市场,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扩大住房信贷。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标准居住区建设,加强物业管理,切实搞好社区设施和社区服务。严格控制在城市规划区内以及县城中心区私人建房。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生产和消费,启动内需市场,扩大就业,加快资本周转节奏,加快商品流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从河源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探索发展现代流通业。运用连锁经营、区域代理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形式,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建立和完善商贸营销流通网络,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鼓励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完善仓储、冷藏、餐饮等配套设施和服务。稳步推进国有商品流通企业改革,加快商贸流通领域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开放,加快发展各类中介和社区服务业,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

积极开拓城乡市场。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种展销会、博览会和订货会,推进我市与省内兄弟市以及内陆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发展信息化,积极培育信息服务消费。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网络和驻外机构在产品宣传、促销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巩固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积极组织城市商业和供销社在区域中心市场和村镇开展连锁店、便民店、代理配送及电子商务等先进流通经营服务,增加农村墟镇商业网点,把城市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延伸到农村,建立新型的城乡流通网络体系。

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消除各种限制消费的体制性障碍,转变消费观念,保护和培育消费需求,除了限制公款消费外,鼓励居民扩大消费,拓展消费领域,促进农产品消费和旅游、住宅、汽车和其他方面服务的消费。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除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和控股的项目外,逐步放开投资领域,努力扩大社会民间投资,加快“十五”计划重点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强城乡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主干道改造,普遍提高我市的公路技术等级,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各县城为次中心、城乡一体化的公路网络。配合省有关部门,确保河惠、河龙高速公路建设顺利进行,努力争取粤赣、河梅高速公路“十五”后期立项建设。加快紫河公路、忠定线和平北段、大线和平段、龙川段、骆米线、惠水线等省道上等级改造。切实加强乡村道路的养护工作,巩固“村村通”公路成果。认真抓好电网改造工程,提高供电能力和质量。加快信息

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和企业信息化进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综合环境竞争力作为加快城市发展的战略措施,创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企业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市区以创建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新丰江市区段一江两岸的整治和建设,使之成为休闲旅游的风景线。抓好市体育馆、新丰江水利枢纽工程、河源文化广场、河源火车站广场、兴源东路、大同路北段、新风路北段、沿江西路、长堤东路及西路改造、东埔河改造、老城区“三路一街”改造等续建工程。同时,动工兴建市群艺馆、叶绿野美术馆、青少年宫、九重门公园。改造老广梅路口至新港路段,加快中山大道拆迁和道路工程建设及老城环城东、西路改造工程,做好市区南出口河埔大道改造的筹备工作。努力把河源建成最适宜居住、投资置业和旅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办理人大水利议案,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依法治水,在突出抓好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工作的同时,搞好东江、新丰江及其它江河堤围扩建续建工程,提高防洪、治涝和供水能力。加快东江梯级电站及其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五、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

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增加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继续改造薄弱学校,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快整合中等教育资源步伐,巩固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鼓励发展民办学校,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建设示范性高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的作用。加快我市劳动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继续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努力办好职业技术学院。

加强科技推广和创新。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好列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争上规模、出效益。加快乡镇农科站建设,完善农科推广网络。加强优质稻、禽畜、水产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财税、金融、教育、社保、统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强农村技术信息基础工作,继续推进农村技术信息“村村通”工程,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益。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发挥专利、版权、商标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专业化水平。努力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人文环境和公正、公平竞争的氛围,

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六、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振奋精神,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努力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公开透明”三大原则,继续做好规范性文件和其它政策措施文件的清理,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消除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形成规范、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放宽市场的准入和退出,规范和完善市场主体的培育、管理,对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改进和规范政府审批管理方式,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透明度,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水平。重视培养和引进熟悉世贸规则、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公务员“入世”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对国际经贸规则的熟悉程度和运用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积极鼓励“三资 ”企业、“三来一补”企业、民营企业扩大外贸出口,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出口任务。推进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创新,走技工贸相结合的路子,努力练好内功。培育一批国有、民营及“三资”等多种出口产品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出口创汇新的增长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拓展国际市场能力。加强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全面实施“免、抵、退”税办法,加大对出口工作的支持。

七、加强财税金融工作,积极培育财源

加强财税金融工作,不断壮大地方财力,对支撑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大局意义重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培财理财,努力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推进财政各项改革。依法组织收入,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严格执行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规定。认真贯彻“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方针,努力提高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农业、科教、文卫、计划生育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强化财政管理,逐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监督和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正确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培育财源,促进经济发展。

强化税费征管,推进依法治税。继续加强税法宣传,推行税务公开,增强企业和公民纳税意识,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的原则,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强化税收征管,大力清缴欠税,加强税收稽查,加强对重点税源监控,严厉打击骗税、偷税、逃税等各种涉税违法行为。逐步建立以信息化和管理专业化为主的现代税收管理模式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大力支持金融业改革,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严格执行金融法规,完善和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要增强信用意识,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借、用、还”良性循环,促进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实现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城市信用社和农金会资产的保全和清收力度,盘活资产。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确保农村信用社安全稳健运行。继续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八、抓好“两大整治”,营造文明法治环境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抓好各种专项整治,是长期性的工作。要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标本兼治。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以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骗税、逃汇骗汇和恶意逃废债务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农资等商品生产流通中的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切实加强畜禽检验监测和屠宰管理工作,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对矿产开采业、民爆器材及易燃易爆物品、公众聚集场所和交通运输秩序的治理和整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规范有形建筑市场、有形土地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切实加强各项建设工程特别是财政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严格建设程序,强化工程监理,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加强价格管理,坚决查处乱涨价、乱收费、乱罚款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整顿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继续打击“网吧”等服务营业场所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打击非法音像制品专项斗争。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抓好市场法规制度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监管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社会监督。

继续强化社会治安工作。今年是社会治安取得明显进步的关键一年。要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保持“严打”整治斗争对各种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地方流氓恶势力及“两抢一盗”等多发性、带黑社会性质、吸毒贩毒和“六合彩”赌博等各种犯罪活动。继续开展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转变重打轻防思想,建立和完善防控工作长效机制。加大重点地区的整治力度,及时排查和消除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加大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九、抓好环境保护与计划生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市宝贵的财富。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人口计划工作,确保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

大力加强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保护。重点加强水环境的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好东江中上游与新丰江、枫树坝水库及其它河流的水源水质和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污染源达标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落实新上建设项目与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建材行业烟尘的整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搞好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水源涵养林、风景林、生态公益林以及国家级森林公园、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护,积极创建生态市、县和风景旅游区。加强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形成资源占有和开发补偿动态平衡的新机制。切实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抓好现有耕地保护和补充耕地易地开发,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努力促进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努力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件,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加强和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确保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思想教育,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气,树立河源良好形象。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文明社区为载体,大力开展创建卫生城镇、优秀旅游城市、双拥模范城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素质。继续抓好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创建工作。积极推广普通话。

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有河源特色的传统客家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地方史志工作,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不断健全完善卫生服务和管理机制,做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卫生监督体制,促进卫生监督和预防保健事业发展。加强预防保健和中医药工作,切实搞好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巩固和发展初保成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城乡卫生水平。积极组团参加第十一届省运会和第四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推动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开展。

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和扶持。加强气象、地震监测网站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巩固和扩大殡葬改革成果。重视维护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外事、档案、老龄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全市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十一、坚持依法治市,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和政风建设

加大依法治市力度,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大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把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市的核心工程,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进一步健全评议考核制,把从严治警作为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提高公安司法人员素质。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等机制。坚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切实办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和“直通快车件”,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认真做好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务公开。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领导一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正气,激励先进,扎扎实实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继续坚持领导接访日制度,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加强廉政建设,树立政府良好形象。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责任分解到位,责任追究到位;继续加强领导干部自律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一把手要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以身作则,做出表率;继续查处大案要案,促进廉政建设;抓好源头预防工作,关口前移,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各位代表,经过建市14年的努力,我市已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时期,责任重大,任务繁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振奋精神,抢抓机遇,锐意改革,与时俱进,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全面掀起经济建设新的发展潮,为实现脱贫奔康目标,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奋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