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4月19日在河源市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黄煜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九五”时期工作回顾
“九五”时期,我们在中共河源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监督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脱贫奔康和二次创业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施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增创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三大优势”。积极扩大内需,努力消除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妥善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致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稳中求进,有效增长”,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90.65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1.3%,“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1.3%。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1998年确立了“工业立市”战略,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2000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3.51亿元,“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2.9%。“三资”和民资企业加快发展,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工业结构得到调整,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新的进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跃上新台阶。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2.72
亿元,“九五”时期年均增长7.7%。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综合开发形势喜人。五年新种优质水果100万亩,有16.1万户农户兴办了种养小庄园。生猪品改工作进展加快。养殖欧洲鳗2000亩。兴办农业龙头企业21家,发展上规模的农业加工企业63家。林业经济和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启动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得到加强。2000年接待中外游客134.5万人次,“九五”时期年均增长38.6%。城乡市场兴旺。200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5亿元,“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0.4%。服务业、运输业、房地产业都有较大发展。
财政金融稳健运行。200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58亿元,通过上级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实现了收支基本平衡。“九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2%,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1%。筹借资金7.3亿元用于化解市区三家城市信用社和农金会支付风险,确保了金融形势的稳定。全市金融机构200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9.53亿元,比“八五”期末增长104%。
外经外贸成效显著。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接纳外商投资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推出的“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和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效应得到显现,低成本的投资环境初步形成,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一批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先后落户。“九五”时期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35.2%;外贸出口总额6.45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42.6%。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57亿元,年均增长5.9%。新建公路1079.2公里,公路密度由“八五”期末的45.6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53.1公里/百平方公里。改造农村供电线路4600多公里,农网二期改造全面启动。兴建了木京变电站等一批水利水电项目,全市新增水电装机容量60335千瓦。电信快速发展,全市净增交换机容量24万门,新增电话用户19万户、移动用户8.84万户,话机普及率达11.74部/百人,电信装备技术实现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加强了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先后被国家和省命名为“广东省卫生城市”、“全国先进卫生城市”和“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有94户国有企业通过整体出售、产权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2000年国有企业亏损面比上年下降了19.3个百分点,亏损额下降了31%。完成了行政机关与所办企业和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工作。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对市直7家国有企业实行了授权经营,初步建立了政府监管、经营公司运营、企业经营的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认真实施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了对经济事务的审批,政府职能逐步转到调控、监督和服务上来。成立了市政府采购中心,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逐步拓宽,市土地交易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和人才市场等逐步规范运作。金融、外贸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现了市、县粮食企业政企分开。建立了住房货币分配新体制,全面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2000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比1995年分别增长38%和196%;养老和失业保险金实收9753万元,比1995年增长109%;2000年起社保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脱贫奔康工作取得新进展,源城区率先实现小康达标。1997年全市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目标,1998年起有3万户14万多人解决了相对贫困。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两大会战”,全市完成了行政村通机动车、通电、通邮、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任务,42804户贫困户实现了人均拥有半亩“保命田”。200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在岗职工人均工资76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6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64.1%和66.3%。“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农房改造20.5万户,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4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6平方米,比1995年分别增长47%和31%;全市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198元,比“八五”期末增长89.6%。
五、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在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文明户活动,提高了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了社会进步。“九五”期间,全市评出文明单位1456个、文明村1583个、文明户38万户。五年来,全市组织和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7项,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34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78项,引进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提高到33%,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3%,初中生毕业率96%,高中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有新的发展,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推进。文化、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和扩建文化设施项目29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等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实现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发展。计划生育、人口考核工作成效显著,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0.16‰下降为2000年的6.39‰。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大气环境保持国家一级标准,新丰江水库和东江河源段水质一直保持国家地表Ⅰ类和Ⅱ类水标准,全市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通过省级验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取得了新成绩,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城”称号。驻我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预报、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步伐加快,侨务、台务、民族、宗教、老龄和残疾人事业有新发展。
六、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
依法治市、依法行政措施有效落实。全面完成了“三五”普法任务。法律服务、法律教育等得到加强。村民自治进程加快。各级政府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加大了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及政协提案的力度。五年来市政府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3件、建议631件、政协提案415件,处理人民来信来访19904件(次),受理市长专线电话2171次。五年来市政府颁布规范性文件184个,加强了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执行、监督和检查。
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五年来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80宗,结案75宗。深入开展了统计执法、治理“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等执法监察工作,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48个,减轻农民负担4.5亿元。
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秩序。坚决取缔了“法轮功”邪教组织。坚持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切实抓了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效遏制特大恶性事故发生,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妥善处置影响较大的群体事件,维护了政治和社会稳定。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在政府机关中开展了为政清廉、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法纪教育,严肃查处了以权谋私、索贿受贿、贪污腐化等违法违纪行为。
各位代表,“九五”时期的五年,是在受到亚洲金融风波冲击,国家继续实行宏观调控,我市基础薄弱、应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艰难地寻求发展的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大部署,结合河源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结果;是以“三讲”教育为动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全市党政军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扎实工作的结果;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各界人士和兄弟市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积极参与和关心支持河源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九五”时期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运行质量不高,工业化进程缓慢,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二是农民收入增幅减缓,脱贫奔康任务繁重。三是地方财政拮据,金融机构清收债务的任务非常艰巨。四是教育、科技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五是人口增长压力大,就业、升学等社会问题突出。六是依法治市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有待加强。七是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方面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的精神,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出了《河源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现提交大会审议。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是: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省山区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增加较大,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农村基本脱贫,达到小康标准,部分地区迈进宽裕小康。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良好进展,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国民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农业开创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服务业迅速壮大。市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得到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发展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跃上新水平。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保持优势并形成显著效应,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
“十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
一、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扩张经济总量,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今后五年,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总体上按照“二、一、三”的排序,壮大提升第二产业,稳步推进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三大产业比例由“九五”期末的37.4:25.5:37.1调整为27.9:30.5:41.6。积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把第二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环保、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医药等传统产业,壮大矿冶、水电、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一批企业集团,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使工业逐步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主攻禽畜、扩大水产、优化粮经、提升林果”的发展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业投入,推进科技兴农,大力发展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建立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场优势的优质米、水果、蔬菜、南药、禽畜、水产、竹子、用材林等八大农业商品基地,并形成相应的加工产品系列。健全农业保护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具有河源特色的大型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团,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支柱。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打破行业垄断,扩大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和民资的领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局面。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技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和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科技教育等先导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本、人才、信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加强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以及仓储设施建设。
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在一般性的竞争领域,缺乏竞争力的国有企业要坚决退出来,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企业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大,有部分优势但经营不善、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要通过引进外部生产要素,改造成混合型企业。大胆推进体制创新,重点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发展外资企业作为“工业立市”的根本途径,积极培植个体私营经济。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各个产业、行业的准入规则,为所有企业提供平等的国民待遇,使之在平等竞争中不断优化不断发展。
调整优化经济的技术结构,全面提高我市经济的科技素质。加快建立科技进步的市场化机制。制订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尝试技术承包、技术参股等有效形式,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选择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推广,提升我市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继续择优扶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多元化的科技融资体制,支持发展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资本市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换。力争“十五”时期我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有新的突破。
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充分发挥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选好发展的突破口,立足于创新,避免走“跟风”和“门类齐全、全面发展”的老路,重点发展能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或体现区域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与此同时,按照国家的政策继续调整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和分配结构。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经济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在总量上有较大扩张,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
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增强综合环境竞争力
今后五年,把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综合环境竞争力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措施,重点创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企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加强交通、能源和农田水利建设,创新基础设施环境。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主干公路改造,在2003年底开通河惠、河龙高速公路,争取启动河梅和粤赣高速公路建设;将省道改造成二级以上标准路;加强县道改造和行政村公路的管理,逐步实现硬底化。配合铁路部门抓好京九铁路复线河源段建设。抓好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骨干电站;加快高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建设,形成区域性主干电网,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现有水利工程除险达标的同时,新建、扩建一批水利工程,提高防洪排涝和供水能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新生态环境。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建生态市,把河源建成全省著名的最适合居住和旅游休闲的城市之一。加快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大以东江河源段和新丰江水源水质保护为重点的工业污染源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生产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和建材行业烟尘的整治,保证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东江河源段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巩固和发展造林绿化成果,防治水土流失,加快新丰江生态林、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继续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计划生育户保障机制和节育技术服务体系。
推进人口控制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实现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突出抓好农村、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和外来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确保“十五”时期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加快依法治市步伐,创新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树立“文明河源”、“安全河源”、“信用河源”的形象。把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市的核心工程,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建立和完善司法机关、司法程序内部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强化执法力度,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促进依法治商,依法治税,依法治费,依法治教。把从严治警作为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全面提高公安、司法人员的素质;大力推广法律援助,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和企业用工环境。依法推行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工作,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险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体系。
三、加快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工业化和农村脱贫奔康
今后五年,把信息化和城市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不断强化其动力作用。实施信息化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和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着力抓好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推进电视、电信、计算机“三网”融合。从来料加工起步,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培育壮大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及与其配套的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资配送体系。加快建设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数据库、公益性信息资源交换中心和资源服务虚拟网,推进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的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技术,在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加强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动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性跨越。
以创建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区突出抓好新丰江市区段一江两岸的整治和建设,使之成为新亮点。继续抓好市区主要道路的贯通和“六个一”工程,即改造一条街(长堤路),开通一条路(桂山旅游公路),建设一个广场(文化广场),新建一个公园(人民公园),整治一条河(东埔河),筑好一条坝(新江枢纽工程)。同时搞好沿江西路及中路改造、火车站广场建设,新建市人民医院、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高尔夫球场、体育馆、群艺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兴源标准小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立以绿地为依托,乔灌花草、雕塑假山、喷泉灯饰有机统一、相互辉映的城市净化、绿化、美化格局。到2005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0%,形成山水园林城市特色。
把推进以县城镇为龙头的中心镇建设作为农村二次创业的战略重点。以建设专业镇为切入点,根据人口分布、生产力特点和资源优势,选择一批基础设施较好、区位适宜、人文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镇,搞好规划,加大投入,改革户籍制度,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到中心镇创业安居。按照建设专业镇的要求,引导居民发展特色经济,引导企业把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制造业,引导当地政府“放水养鱼”。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县城为骨干,以中心镇为依托的城市化格局。
四、实施借外发展战略,提高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
按照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增强适应国际新形势的能力。培养和引进通晓国际经济和世贸规则的人才。调整和修订涉外经济政策,规范涉外经济活动,提高参与国际商务的效率和水平。
大力拓展招商引资。继续完善和落实引资的政策和措施,致力营造低成本的投资环境。调剂和扩充工业项目用地,搞好市区工业走廊规划修编,完善工业开发区的配套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开辟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园区,增强对外商投资的接纳能力。积极开展各种招商活动。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我市产业投资目录,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重点,扩大外商投资领域,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环保产业、旅游观光等产业领域,引进发展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对河源经济结构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外资骨干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利用港澳台和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契机,把握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山区扶持力度的机会,加强与珠港澳台等地区的合作,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部分产业,跟进、替补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后形成的空间,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国有外贸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步伐。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着力培育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高质、高产、高效的绿色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巩固港澳台等传统市场,开拓欧盟、东欧、东南亚和美洲市场。
五、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全市人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加强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抓好城乡体育、文化场馆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共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的业余文体生活。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致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兴办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抓好全市7个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发展卫生事业。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提高现有市级卫生机构综合服务功能。继续巩固和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提高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水平。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发挥财税的再分配功能,合理调节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收入关系。扎实开展开发扶贫活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扩大农村经济规模,提高农业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一年工作意见
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实现脱贫奔康和“十五”计划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如期完成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动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施“四大战略”,增创“三大优势”;加强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努力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施“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
今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4‰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今年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抓好国企改革与脱困,推进工业化进程
切实做好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以市和县区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抓紧建立以产权为纽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监督、激励机制;在巩固去年改革与脱困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面要达到80%以上、企业亏损面要控制在20%以下、企业亏损额要下降20%以上,盈亏相抵后实现总体盈利。切实加强企业党组织、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工作,抓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从加强投资决策管理、财务管理、基础管理入手,全面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突出重点,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挖潜,千方百计实现达产达标,确保完成国企改革和脱困任务。
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承接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商到我市投资办企业。市区重点抓好麦科特工业园和明珠、高埔、百子园等工业区的建设。各县区也应重点抓好工业小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使之形成规模效应。
积极发展乡镇、民营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小水电建设、“三来一补”企业等,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二、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快脱贫奔康步伐
继续调整农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优质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动员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小庄园,形成富有河源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集散功能。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科技咨询和产品流通、加工等方面的服务。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以“大禹杯”为主要内容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房改造步伐,今年力争完成5万户以上改造任务。抓好农村电网、通信、广播电视、医疗保健、饮用水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推进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认真做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规范农村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坚决制止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进一步降低农村电价,精简财政供给人员。
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从讲政治的高度,继续抓好“千干扶千户”和“百局扶百村”工作。进一步落实脱贫奔康目标考核责任制,突出做好新丰江、枫树坝库区移民和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乡的脱贫工作。切实解决特困群众子女入学难、住房难、医疗难、法律援助难等“四难”问题。
三、发挥旅游带动效应,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突出生态环保、客家风情和史迹文化特色,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按精品、名牌战略建设管理景区景点。以桂山旅游专用公路开通为契机,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保证入市游客比去年增长30%以上。建立和完善“创优”工作机制,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确保“创优”工作顺利进行。鼓励企业、个人经营旅游服务业。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行为,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
推动其它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完善金融、会计、信息、咨询、中介、保险、法律服务等行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商贸流通、批发零售贸易、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和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大力整顿服务市场秩序,规范重点服务行业收费标准,全面推行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
四、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扩大有效需求
着力扩大投资需求。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争取上级在项目审批、银行贷款、补助投资和国债等方面对我市的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外商和个人扩大投资,在全市形成投资创业的气氛,加大城乡水电、交通、通信、环保、仓储、市政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推动新丰江水库至珠三角管道供水工程立项上马,加快我市水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努力启动消费需求。引导和改善居民收支预期,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居民增加即期消费。清理各种限制消费的规定,开拓和启动新的消费热点。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引导和支持居民扩大住房消费。规范住房二级市场,促进住房正常流通。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推动旅游消费。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建设覆盖全市的信息区域网,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财税、金融、教育、科研、社保、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支持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参与市场竞争。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制定和完善全市小城镇发展规划,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镇作为中心镇建设试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商贸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把城市的市场网络和售后服务扩展至农村,激活农民的消费需求。
五、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面贯彻落实《河源市鼓励外来投资若干规定》的优惠政策,继续完善和实行“三个一”制度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承诺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帮助解决外资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加大治理“三乱”行为力度,依法保护投资者和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社会人文环境、政策体制环境和法制信用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真正体现我市低成本高效率的竞争优势。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调剂闲置土地和厂房,增强对外资的接纳能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实行网上招商、代理招商、行业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和组织小分队走出去招商等方式,组织力量到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区,开展全方位的招商。及时跟进惠州南海石化等项目。充分发挥贸促会、台商协会、海外交流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扩大对外宣传。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积极鼓励“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出口,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优质服务。认真解决国有外贸企业的困难和问题,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大自营生产出口企业的出口力度,协助民营、私营企业申报和办理进出口经营权。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创汇增长点,开发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名优特产品,建立稳定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增强我市“入世”后对外开放的应对能力。调整和修订有关涉外文件,着力引进和培养各类外经贸人才,充分发挥口岸、银行、税务、工商、技监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六、全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联合行动,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务求取得阶段性成果。
严肃财经法纪,规范财税管理。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大基建评审工作力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财政资金拨付程序,查处私设“小金库”、截留、坐支、挪用财政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切实加强各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原则,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要求安排支出,使财政资金逐步从竞争性、经营性领域中退出,转移到基础设施、教育、农业、科技、环保等公共需要项目上来,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的增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依法治税,坚决查处违反国家税法和税收政策的行为。高度重视和防范财政风险,加大追收各项欠款的力度,确保财政安全有序运转。
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加大金融资产清收力度。严格执行金融法规,完善和健全内部监控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制度。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力度清收到逾期贷款,盘活信贷资产,大力支持经济建设。
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正当竞争。全面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主体,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和有形建筑市场;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厉查处案件,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标本兼治,规范管理,从根本上整治市场经济秩序。
七、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转变科技行政部门职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实施农村技术市场信息“村村通”工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开发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积极实施“火炬”、“新产品”等科技计划,培育和发展我市在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对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运用和推广,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和全社会科技进步。加大财政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对科技的投入,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型民营中介机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投资为主体、境内外风险投资为补充的科技融资体制。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等各项制度改革。继续改造薄弱学校,巩固“普九”成果,鼓励、支持和规范管理各种形式的社会办学。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推进“农、科、教”三结合。
努力培养和引进人才。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重点培养高素质的领导人才、科技人才和企业家三支队伍。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保护人才的良好环境,高度重视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通过推广技术入股、管理层持股、重奖发明创造等措施,让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先富起来,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八、抓好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
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人口计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工作重心下移,重点抓好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以查环查孕查病为切入点,搞好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强化检查考核,继续落实“一票否决制”,使计划生育工作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保护。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抓好以保护东江中上游及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源水质为重点的工业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重点抓好化工、印染、矿冶、制药、造纸、食品行业的污水治理和对建筑建材业的烟尘、粉尘的治理。加强对淡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继续抓好我市国家级森林公园、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加快市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充分发挥大桂山风景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市、县活动。
加强市区建设用地管理。依照法规处置闲置土地,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供应机制和一级土地市场政府垄断机制,以拍卖竞价和合理调控等形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市区对外吸纳能力。
九、加快市级经济发展步伐,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重点管好市属资产授权经营企业和资产经营公司,使之增产增值。努力培育上市企业,引导大顶铁矿等骨干企业集团按《公司法》规范运作,扩大规模效益。依托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与珠三角的地缘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推动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市级经济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加快市区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总量和水平。加快市场建设,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对各县产品的集散能力。抓好市区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市区规划建设管理,扩大市区规模,发挥中心城市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培育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发展环境,在政策上提供优惠条件,在舆论上强化宣传引导,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两思”教育和建党八十周年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营造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氛围。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文明社区为载体,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双拥”模范城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河源的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弘扬客家文明,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小康村达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农村改路、改水、改房、改灶、改厕工作,抓好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建设;加大文明社区建设的力度;在政府机关开展“做人民好公仆”活动和评议“不满意单位”活动,不断改进机关作风,努力提高办事效率。
推进文化、卫生、体育工作。按照“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经营机制。树立精品意识,大力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实施山区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各级文化设施建设。规范和搞活文化市场,扶持群众艺术团体,开展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积极推广普通话。抓好预防保健和中医药工作,提高农村初保水平,推进城市初保工作。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妇女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切实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广开就业门路,鼓励和扶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创办自救型经济实体。进一步抓好社保扩面征缴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继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制度的覆盖面,重点抓好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扩保工作。依法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规范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
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和人民防空体系,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做好拥军优属、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殡葬改革成果。认真做好劳动、统计、档案、气象、地震、外事、对台、侨务、民族、宗教、老年人工作,充分发挥侨联、工商联、残联等团体的作用,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十一、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并完善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检查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以及“直通快车”件,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市领导接访日制度,落实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责任制,做好“下访”工作,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在继续做好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的同时,在县级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揭批“法轮功”反动本质,团结、教育、挽救绝大多数被蒙骗的群众;严厉打击“法轮功”顽固分子、黑恶势力及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坚持不懈地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努力消除事故隐患,确保社会稳定、秩序良好。
加强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不断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抓好责任追究。加强全民法制教育,营造文明法治环境。重点加强公安、司法队伍建设,加强监察、审计、物价、统计工作,完善和加强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决查处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行为。切实抓好市、县区和乡镇机构改革,精简行政编制,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和减少现有行政性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建立和健全行政审批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减少文山会海和繁文缛节。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讲实话办实事。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建设廉洁、务实、团结、高效的政府,为河源的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竭尽全力。
各位代表!跨入新的世纪,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河源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为加快脱贫奔康步伐,为努力实现“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