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5月20日在河源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林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多个层面工作实现提效破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六稳”工作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坚持稳字当头,采取有效措施,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1080.03亿元,同比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1.43亿元,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3%,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5.96亿元,增长43.1%,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额303亿元,增长11.9%,增速排名全省第三,其中外贸出口251.2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47亿元,增长0.7%。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288.4亿元,增长12.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7.3%,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0元,增长9.6%。扎实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整治、涉众型金融领域问题专项治理。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18%、14.62%。《2019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市在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中区域竞争力、发展后劲均排名第一。
(二)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全力“融湾”“融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对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出台“融湾”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基础设施“硬联通”。推动对接大湾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建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500千伏外环中段电网项目建设,推动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推动体制机制“软联通”。完成市政务云一期平台建设,打造市政务“一张网”,普及“粤省事”、广东万博ManBetX网页版登录 网等应用平台,“数字政府”建设成效初显。稳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天内,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工作排名全省第二,大力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深河共建迈上新台阶。编制我市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深河产业共建落地投资额超亿元工业项目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谋划建设深河特别合作区,启动编制合作区发展规划。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完成高铁新城核心区、钓鱼台片区、“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等概念规划编制工作。高铁新城交通枢纽、国道G205东移、河源综合异地候机楼等城市功能体加快建设。完成中山大道、站前路、华达街和南湖中路等项目改造建设。加快实施“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改造提升258条背街小巷。启动垃圾分类管理,推进智慧城管二期建设。“三区”建设展新颜。江东新区城市和产业起步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长岗、麻竹窝片区综合开发的基础工作,引进落户项目90个。市高新区中央活力区加快建设,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获国家绿色园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首批重点推介产业园区称号。灯塔盆地示范区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综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总投资150亿元的15个项目加快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东源县全力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引进华丰世纪国际贸易中心、万达广场项目等都市经济项目。和平县编制高铁新区规划并启动配套工程建设,新签约项目16个、新开工项目12个、新投产项目11个。龙川县新引进项目18个,县工业园被评为省工业园区协会“十佳会员单位”、园区服务“五星级园区”,通过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验收。紫金县紫城工业园首期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启动建设蓝塘工业园。连平县南山(连平)共建产业园一期开园、二期启动建设。
(三)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农”工作在大灾之年取得新成果。脱贫攻坚实现“三确保”目标。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68户、107372人全部达省定脱贫标准,其中38509户、107206人完成贫困退出手续,退出率99.85%。255个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6元,全部达出列标准,扶贫保障政策全部落实。成立深河扶贫服务中心,推进消费扶贫,被省授牌为“省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推动市县镇三级建有扶贫产业园(基地)、村村成立合作社(协会),实现扶贫产业市场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示范村各1个,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7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实现县区全覆盖。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26家。发布“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76个、省名牌产品52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拆除农村破旧泥砖房20224间、1475.3万平方米,8573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推进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1761个自然村基本实现标准垃圾屋(收集点)、村内道路硬化和集中供水全覆盖,97.2%自然村实施雨污分流,63.3%自然村完成终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批原中央苏区(粤赣交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移民美丽家园示范点10个。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6%,实现贫困村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全覆盖。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农村公路硬化里程300公里,窄路基路面扩宽里程100公里,改造危桥54座,“畅返不畅”道路整治里程2560公里。
(四)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步伐加快。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继续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杜绝“地条钢”死灰复燃,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市水务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组建,完成36家“僵尸企业”注销工作,非商品房去库存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银行机构杠杆率和国有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新增减免税费超20亿元。聚焦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推进19个106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大力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城建体系等改革。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新增企业科技信贷1.28亿元,科技信贷累计2.18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总量达17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206家。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深河金地创谷国家孵化器开园运营,源城区农业园纳入第五批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新建成省级产品检验站2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总数达5家,位居粤东西北前列。新增省级星创天地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8.1%,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6081户、总量达19.7万户。
(五)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投入35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扩园13平方公里,园区开发总面积85平方公里。编制中心城区“一区四园”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一体化发展。实施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普惠性奖励资金近1.6亿元。推进节能减排降碳行动,江东新区产业园纳入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实现全市省级产业园区全覆盖。集聚能力提升,工业园区新签约项目110个、新开工项目90个、新投产项目70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1.94亿元、增长5.9%,实现税收入库24.88亿元、增长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9.8%和52.2%。生态旅游加快发展。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新增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家,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增长12.1%、旅游总收入增长12.9%。系统谋划水文章,推动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限额以上企业“倍增计划”,新增限额以上企业59家。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个,设立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385个。招商工作成效明显。签约动工项目408个,投资总额3216.36亿元,国内外投资者持续看好河源、投资河源。
(六)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固投增速居全省首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7.41亿元,其中,137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0.2亿元。交通设施建设加速。完成交通设施投资142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52公里。河惠莞高速龙紫段建成通车,梅龙铁路动工建设,赣深高铁河源段加快建设。水利能源设施不断完善。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和水利系统治理有序推进,城南应急水厂和西环路应急水厂实现供水。完成水源工程一期建设和水产业园原水管网铺设。治理中小河流河长128.5公里。完成电网投资15.3亿元,建成主网工程7项。
(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评优秀。落实河(湖)长制获评省级优秀,地表水省考断面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散乱污”企业355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排名全省第二。整治面源污染,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率分别达到95%和100%。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9万亩,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120个,改造桉树林4.98万亩,森林覆盖率72.98%,排名全省第三。
(八)“6·10”“6·12”救灾复产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成功抗击“6·10”“6·12”特大洪涝灾害,38.76万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形成“初心如磐、众志成城、不惧艰险、砥砺奋进”的抗洪精神,得到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充分肯定,经省委同意我市召开表彰大会。加快灾后重建家园工作,94个省补助项目中有34个已完工,60个项目截至4月底完成总工程量约70%,紫金桥重建项目将于年底竣工通车,540户“全倒户”全部有了新房,1258户“严损户”全部完成房屋修缮,53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控管理实现全覆盖,供水供电通信设施100%修复,农业基础设施加快修复。
(九)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人民幸福“心城”建设取得新成效。公共服务稳步提升。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全覆盖,新建公办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1390个,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7所、新增学位4469个。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55所、新增寄宿制学位4990个,新建学校9所、改扩建学校23所,新增城区义务教育学位21208个。龙川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广师大河源校区加快建设。深河人民医院主体结构全面封顶,13间县级公立医院升级改造基本完成,船塘、麻布岗、蓝塘中心卫生院升级为所在县第二人民医院并投入使用,1108间村卫生站完成公建规范化建设。市县镇医疗机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实现互联互通,68%二级以上医院实现看病就医“一键诊疗”。两孩政策配套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新建5个县级公共文化场馆、4个“源·悦”自助图书馆,新改建旅游厕所79间,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源城区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紫金、连平县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新增1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举办第四届河源万绿湖国际马拉松赛。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建成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2个、省级粤菜师傅工作室2个,引进知名家政品牌企业6家,新成立家政企业30多家,带动就业创业超5000人。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8%以内。连续7年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城镇、农村居民低保补差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4元、251元以上,城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每人每月达1134元、790元。孤儿集中、分散供养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685元、1025元,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低保。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65元、220元。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大病保险“一站式”结算。积极解决3894户、1.3万人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源城区江源安置小区、风光安置小区一期建设进展顺利。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平安河源”建设,开展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抓好信访服务保障,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飓风2019”专项打击,110接报刑事治安警情下降7.77%,刑事案件破案上升3.68%,命案发生数首次降至个位数。推进全民禁毒工程。连平县获评全国普法先进县。高度重视并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与此同时,统计、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气象、老龄、殡葬、社工、双拥、国防动员、预备役建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及省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促进全市各级政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22件、办结市人大代表议案1件。主动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支持政协履职尽责,办理市政协提案133件。坚持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审计监督效能提升。坚决厉行节约,一般性支出压减10%。持之以恒狠抓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为基层减负。坚持问题导向,落实主题教育清单整改,有效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各位代表!2019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深圳、广州等兄弟市和海内外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驻河源部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改革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政府工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发展不稳定因素较多。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部分企业用工、融资等成本增加,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加上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领域风险隐患有所增加。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挑战较大。经济总量不大,重大项目不多,绿色优势尚未有效发挥。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动能不足,产业集群有待培育壮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发展短板急需补齐。防灾减灾救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应急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面貌有待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还有差距,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保护还需持续推进。四是保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压力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仍需加强。五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意识有待强化。干部担当精神和能力水平有待提升,万博ManBetX网页版登录 效率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二、今年重点工作安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决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总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搭建起“1+13+4”组织架构,组织动员2.3万名党员干部,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严密防线,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全市确诊病例5例,是全省最少的地市之一,受到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赴广东指导组的充分肯定。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企业17条”“全力减小疫情影响确保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支持商贸服务业企业8条”“保障重大项目复工若干措施”“支持农业生产9条”“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文旅企业若干政策措施”“金融服务支持企业积极应对疫情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提振企业信心、加快复工复产,科学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成功举办2020年省属国企河源推介会、春季系列经贸活动、都市经济之城市建设项目招商推介会,展现我市的“虹吸效应”,实现战疫情、促发展两手抓、两促进。我们积极支持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在全市省界出入口设立联合检疫站,排查监测入粤人次居全省第二,坚决守好广东“北大门”;在自身防控物资供应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创造条件推动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全力支援全国全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积极响应国家和省的号召,派出2批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全力保护东江水质安全,确保东江中下游饮水安全。
我们深切认识到,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了较大冲击,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决心。从全国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从全省看,我省扎实落实“1+1+9”工作部署,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加快推进,“双区驱动效应”正加速释放。从全市看,近年来,我们坚持“两个河源”发展思路,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去年,全力克服“6·10”“6·12”特大洪涝灾害影响,4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省前列、多个层面工作实现提效破局。今年以来,抓好防疫促复工、深化服务促发展,目前规上工业企业、在建省市重点项目、限上商贸企业复工复产率分别达到100%、100%、99.8%,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逐月向好,4月份经济指标对比一季度降幅全面收窄,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更宽、平稳健康发展的势头更稳、全市人民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决心更足。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狠抓落实,千方百计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全力以赴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河源振兴发展的攻坚决战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和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及市委七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对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深入落实“1+1+9”工作部署,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构筑新局,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以上目标是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召开的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的精神确定的,我们将充分考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按照国家和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对照此目标作最大努力,奋力争取实现。
为实现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一)抓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疫情防控已步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必须强化大考意识,准确把握好“防”和“放”的关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到疫情防控要精准施策、发展经济要放开手脚。因时因势完善好、运用好防控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压实疫情防控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网格化、专业化、数据化”三大防控机制作用,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个早”要求,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加强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好“稳”和“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走在市场前面、政策走在企业前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策的引导作用,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二)抓脱贫攻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成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任务,全力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全力减小疫情影响确保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的指导意见,推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提质增效,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发挥深河扶贫服务中心作用,健全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贫困监测、动态帮扶等防止返贫致贫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全面补齐短板,确保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确保6月底前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贫困村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认真做好“后脱贫攻坚时代”扶贫工作。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落实支持受疫情影响农业生产九条措施,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大力推广普惠金融,推动农业稳产保供。新增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挖掘茶叶、柠檬、板栗、猕猴桃、油茶、鹰嘴蜜桃、花卉、南药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选准2~3个品种做优做强、做成全产业链,打造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农业产区。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开展农产品国家气候标志认定,制定供深食品企业技术公共服务标准,推动重点农产品开拓深圳市场。
积极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全域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探索制定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措施,加强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开展“三建立三开展三实行”,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力争80%以上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村标准。推动连平县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7个乡镇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81个村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大力建设“四沿三区”美丽乡村,加快推进灯塔盆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粤赣交界地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风貌、沿粤赣高速公路和平段美丽乡村等示范带项目建设,推动40%以上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村以上标准,示范县和示范镇所有行政村基本建成美丽宜居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启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工作,实现村道以上砂土路清零,1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三级以上公路,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鼓励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科学合理确认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稳步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颁布实施《河源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推进城乡土地资源“同地同权同价”。加大拆旧复垦力度。
(三)抓“六保”促“六稳”,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坚持“六保”底线,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做好“六稳”工作。
大力保市场主体。全面梳理一系列应对疫情的惠企暖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企业帮扶清单,量化细化企业融资、用工、人才等需求清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紧抓政策落实“回头看”,健全党政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企业联席会议、与企业家定期座谈以及企业建议“直通车”等制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完善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机制,建立信用监管机制。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保粮食能源安全,扶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健康发展,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深化商协会改革。
大力保就业促就业。全面落实社保缓缴减免、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促进就业政策措施,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0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0人,促进创业1800人,带动就业5000人。全面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和“乡村工匠”“农村电商”工程,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农村电商培训和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培训“粤菜师傅”5000人以上、家政服务人员3000人以上、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480人。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投资意识,把“稳投资”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带动作用。落实疫情防控期间保障重大项目复工若干措施,推进达产后手机年产量5000万台的市高新区华冠科技生产研发基地等一批制造业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1703亿元、年度投资360亿元的150项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总投资18.7亿元、年度投资11.9亿元的94项灾后重建省补助项目建设。推动总投资760亿元、年度投资287亿元的101项已上报省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加快建设。推进已上报的总投资142亿元、年度投资40亿元的98项补短板项目建设。完成电网投入20亿元。
努力培育消费热点。落实好促进汽车消费下乡实施方案,规划建设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引导企业投资新建文化消费场所,加快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启动申办2023年亚洲田径锦标赛,办好河源万绿湖国际马拉松赛、客家文化旅游周、乡村文旅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引领中高端消费和绿色消费。鼓励各县区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保持房价总体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财税金融保障能力。大力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加大市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保障财政收支平衡,全力保基层运转。发挥社会资本积极效应。推动市融资专项资金服务平台建设。用好产业扶持基金,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创投企业等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挂牌融资,争取实现我市上市公司零的突破。与广州花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联动发展绿色金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防范化解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等风险。
全力保基本民生。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将低保对象覆盖范围从收入型贫困扩大到因病、残、学等刚性支出导致的支出型贫困。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护理制度,保障特困人员尤其是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基本权益。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强化对孤寡老人、困境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
(四)抓转型升级,不断做大做强现代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融湾”“融深”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格局。
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现工业投资增长5%、技改投资增长5%。落实培育规上企业奖励政策,推动55家企业上规模。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谋划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鼓励引导5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加快5G产业发展。落实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5G骨干企业与制造企业“牵手工程”,打造5G产业链。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源城5G产业城加快规划建设,全市5G基站不少于877座、5G个人用户数达10万、5G示范应用场景超过2个。
大力开发优质水资源。谋划推进“水系、水运、水能、水资源、水产业、水环境”六篇文章,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建成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有效利用万绿湖常年深层低温水等资源,加快推进数据产业园、数据集聚区的建设。推动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开工建设,推动东江航道扩能升级为千吨级航道,推动东源县新港码头动工建设,加快河源港源城港区码头、江东新区古竹码头新改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岑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推进万绿湖优质水直供项目建设。大力引进知名“水企业”,做大做强饮用水、果蔬汁、酒类等食品饮料产业。
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跟踪落实好2020年省属国企河源推介会、春季系列经贸活动、都市经济之城市建设项目招商推介会成果,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开展视频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等活动,继续开展2020年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等主题经贸活动和广州、深圳等地招商推介会,围绕央企、省属国企、广州深圳国企、大型民企等“四个招商体系”开展精准招商,创新境外招商模式,形成全市招商引资新格局。深度研究疫情后的产业需求变化,重点瞄准汽车零部件、现代包装、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防疫物资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设立各类企业区域总部、分总部、注册独立法人机构等,力争实现世界500强企业区域分总部零的突破。有效借助广东省驻外经贸平台作用,扩大我市进出口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能力水平。成立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建立在谈外资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落实稳外贸政策,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海丝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五)抓补齐短板,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健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体系。
加快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短板。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广东2030”规划》,加快实施《“健康河源2030”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市人民医院创建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专科医院。加快深河人民医院建设。抢抓国家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机遇,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加大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快补齐城乡防灾减灾短板。抢抓省定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试点机遇,启动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消除80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推动各县区建立至少一支专业地质灾害防治队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加快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启动创建节水型城市,谋划建设海绵城市。完成新丰江坝下至河口段、东江干流胜利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江东新区柏埔河省级碧道试点工程,加强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503个自然村90%以上实现集中供水。
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完成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迁建,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7座,整治修复老旧矿山47座。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730吨/日。推进市污水处理厂临时扩容工程、市高新区大塘水质净化厂建设,完成新增县级以上城市污水管网33公里、镇级污水管网391.86公里,完成城镇老旧管网改造34公里,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六)抓“融湾”“融深”,着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紧密对接“双区”产业布局,强化重点项目对接,在加快融入“双区”建设上开创新局面。
加快交通互联互通。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0亿元,全力推进赣深高铁、梅龙铁路建设,确保河惠莞高速紫惠段建成通车。力促龙寻高速、粤赣高速改扩建工程以及顺天互通立交出口动工建设。加快国道G205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国道G355新改建工程动工建设,加快国道G236和省道S253、S230、S229改建工程建设。抓好广河城际铁路、韶河汕铁路、河惠汕高速、梅河韶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
推动科技创新对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形成“融湾”“融深”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新格局。推动深圳大学湾区(河源)研究院、广师大河源研究院加快建设,推动3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用好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高企存量达到2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30家以上。依托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省“珠江人才计划”“特支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等人才工程,强化与深圳市人才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站等服务平台。逐步实现贫困村农业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提高园区承接能力。借助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平台力量,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拓展投融资模式,力争园区建设投入35亿元、扩园10平方公里。开展“园区管理提升年”活动,着力提高产业园区用地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中心城区“一区四园”一体化进程,力促5年内产值翻一番。推进县级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深河共建园区扩能增效。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借鉴“广清”模式,推动深河特别合作区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确保市高新区(南山)共建产业园一期建成开园,连平(南山)共建产业园二期加快建设。推广“双区”总部研发设计+河源制造基地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引进“双区”先进制造业,力争承接投资额亿元以上转移项目50个以上。
加快打造提升开放平台。积极推动综合保税区申报,启动东源县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发挥好江海联运、综合保税区改变河源未来产业形态的战略支点作用,紧密对接大湾区产业布局,形成与大湾区有机联系、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引进1~2家知名电商平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七)抓品质提升,提高城市知名度。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强全域旅游、巩固生态优势,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着力打造现代河源核心区和引领区,推动形成“融湾”“融深”城市建设新格局。加快编制《河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加快推进“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和中心城区六大功能片区建设,深入实施“西优”工程。规划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推进内环路北段贯通工程一期、新一路一期等23个总投资56.32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建成华达街、雅居乐、江源小学等3座人行天桥。继续推进“百街千巷”综合整治。规划建设市民智能停车场,新建公共停车场2个,加强公共区域停车管理,缓解停车难问题。申办区域性、国际性综合展会,实现会展中心建设零的突破。推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交通指挥中心、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建设。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公共机构全覆盖和示范街道创建工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全力提升河源旅游形象。打造全域旅游“河源样本”,持续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康养休闲旅游城市和“一带一路”海外人员康养基地。推进万绿湖创国家5A级景区,努力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民宿健康发展。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优化精品线路,持续打响河源旅游品牌。
全力提升环境优势。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赢碧水保优战,压实河(湖)长责任,重点抓好15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东江新丰江31条支流33个断面水质改善工作,完成市区5条较差水体治理和枫树坝水库网箱养殖整治,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推进农药、化肥和养殖污染治理,加快桉树林改造。突出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整治,实现公交电动化比例达80%以上,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减排,加强工地、道路扬尘污染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以上,PM2.5浓度控制在29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前列。突出打赢净土防御战,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重金属减排目标。受污染耕地、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让生态优势更优更强,推动形成“融湾”“融深”绿色发展新格局。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森林碳汇造林5.5万亩、森林抚育53万亩。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示范工程。建成市、县、镇三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组建市森林消防队,提升森林防火综合防控能力。建设1个省级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深莞惠(3+2)污染联防联治制度,完善东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推进碳普惠制度试点和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八)抓改革攻坚,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便利化营商环境。
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活动。建立营商环境目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对县区营商环境开展第三方评估。实施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和告知承诺制,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天内。推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实施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新型监管模式。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守信激励联动奖惩机制。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组若干家竞争力较强、主业突出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全面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推动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实现“僵尸企业”全面出清。深化财政体制机制配套改革。加快市直城建体系改革。推进市直公益三类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万博ManBetX网页版登录 能力提升改革,开展“区块链+农业”试点工作,继续推进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政务数据治理,促进数据共享共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加强“粤系列”万博ManBetX网页版登录 平台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知晓率。
(九)抓“三区并进”,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主动对接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都市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错位发展、联动发展。
加快江东新区建设。围绕打造全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深圳都市圈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核心功能平台,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加快高铁河源东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推进高铁新城核心区综合开发项目,发挥好高铁新城改变河源未来城市形态的战略支点作用。推进紫金桥头、紫金桥北等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和企业总部、城市综合体、滨江生态景观长廊、城市起步区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谋划推进万博ManBetX网页版登录 中心、青少年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园二期、三期开发,积极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市高新区发展。围绕打造全市承接“双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和引领全市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推进中央活力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完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100家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探索“零供地招商”模式,推动低效企业出让并购、以企引企,盘活或收回闲置用地15万平方米以上。
全力加快灯塔盆地示范区建设。落实省政府听取河源市有关工作情况汇报的会议精神,完善“1+3+N”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加快建成全市农业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完善、价值链提升的核心平台,发挥好灯塔盆地改变河源未来农业农村形态的战略支点作用。会同省水利厅加快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建设,力争年底动工,大力提升水资源保障、利用能力。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综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动华南农业大学驻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平台)、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加快中科院华南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灯塔盆地分院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试点,到2025年完成5万亩水田垦造。在灯塔盆地20个镇构建“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形成一批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村,新增一批国家、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土地金融政策创新试点。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探索“农业+”“旅游+”“生态+”等发展模式,推动各县形成1~2个特色支柱产业或产业集群。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和中心镇适度扩容,增强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城融合区、文旅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知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推进盐田—东源共建现代物流园和龙川县铁路综合物流园建设。
(十)抓民生兜底保障,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快打造成为“双区”优质生活圈重要承载地,加快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全面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巩固教育“创现”成果。推动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以上,充分利用全市有效资源,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9000个以上,力争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50%以上,有效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补齐“5080”短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小规模学校整合。落实新建居住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四同步”政策。确保广师大河源校区秋季开学,加快启动河源中学新校区、河源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强产业技能人才培育,鼓励职业院校人才在市内就业创业。推动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强师工程”,推进“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
加快文体事业发展。规划建设市融媒体中心、市美术馆,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足球场地建设,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加强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和文艺创作工程,推进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校园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办好第五届市运会、第六届市客家山歌表演赛等大型文体活动。
完善社会保障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保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社保覆盖面。做好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围绕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枫桥式派出所”建设,深化“智慧新警务”“公安大数据”建设,完成市级“雪亮工程”建设,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推广矛盾纠纷调解“五老一贤”辅助工作法,继续开展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升群众安全感。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推进灾毁公路、桥梁修复重建和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二是推进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三是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健全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生均经费保障制度。四是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农村厕所、中小学厕所和城市厕所。五是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六是提高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水平,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七是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八是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九是大力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十是加强污染防治和重点区域饮水安全保障。
进一步加强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粮食、方志、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殡葬、社会组织、双拥、国防动员等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突出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对党忠诚,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履职全过程。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继续实行常务会议“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主动自觉接受监督。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注重听取社会公众和企业意见。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推进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决取消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的执法事项,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广应用省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应诉和行政机关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工作,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
(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引导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攻坚克难能力水平。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认真开展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完善容错纠错、担当作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减轻基层负担。各级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真抓就能攻坚克难,实干就能梦想成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构筑新局,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
本文件万博每场世界杯 地址://www.e8883.com/zwgk/jdhy/zcjd/content/post_371882.html
//www.e8883.com/zwgk/jdhy/zcjd/content/post_37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