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2月25日在河源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彭建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错综复杂形势、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我市改革发展繁重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务实进取,攻坚克难,紧扣“三大抓手”,实施“四大战略”,大力开展“三赛”,努力建设“广东绿谷”,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从发展看五年,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810.0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8.1%,五年增长69.3%;人均生产总值26401元,增长7.5%,五年增长60.8%。全社会工业增加值416.28亿元,增长8.1%,五年增长105.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380.32亿元,增长8.2%,五年增长112.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8亿元,增长11.6%,五年增长168.9%。固定资产投资564.14亿元,增长24.5%,五年增长17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99亿元,增长11.0%,五年增长88.9%。外贸进出口总额40.3亿美元,五年增长48.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016元,增长9.7%,五年增长5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3元,增长9.3%,五年增长91.4%。
二、从产业看五年,项目与平台双提升,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市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各县区成功创建省级园区,“优秀”园区占全省1/3。五年投入园区开发建设资金111亿元,扩园37平方公里;新签约项目569个,新投产项目358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84亿元。共建园区取得实质性进展,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3亿元。建成省级空气能检测中心、质量监督卫星导航产品检验站。截至2015年底,“两区六园”累计开发面积74.6平方公里,建成投产项目788个,其中规上企业420家,占全市79.2%。支柱产业集聚明显,电子信息、模具、硅产业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575.06亿元、增加值90.75亿元,五年分别增长2.7倍、2.1倍。园区工业总产值1203.38亿元、增加值295.11亿元、税收21.29亿元,五年分别增长180.2%、217.2%、151.2%。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期末的13.3:48.0:38.7调整优化为11.5:45.8:42.7。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4.22亿元,增长12.1%,五年增长155.5%。“三大工程”成效明显。狠抓“四个一批”,大力实施“三大工程”,项目建设呈现生动局面。其中,“三个50”工程累计新签约项目383个、新开工项目335个、新投产项目301个;“三个100”工程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8家、限上商贸企业371家;“双百亿”工程新签约26个、新开工15个10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兴通讯(河源)生产研发培训基地项目动工建设。创新驱动成效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建高新技术企业31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省级孵化器1家。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广东工业大学在市高新区共建了“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科技成果产出不断增多,2015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实现历史性突破。质量强市成效明显。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稳步提升,五年新增省名牌(工业类)产品8个,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8家,制造业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新开工建筑质量监督覆盖率100%,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生态旅游成效明显。启动建设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竞得省扶持资金3亿元,吸引投资总额近200亿元的8个旅游重点项目落户。其中巴伐利亚养生庄园一期竣工开业,康泉18国际生态旅游城、客天下水晶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项目顺利推进。新增国家4A级景区3家,建成国家、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镇、村13个。2015年接待入市旅客2536.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0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5.6%。房地产、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中介信息、电子商务等取得长足发展。全市登记市场主体12万多户,五年增长7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5.65亿元,五年增长60.5%,年均增长9.9%。农业示范成效明显。灯塔盆地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进展顺利。五年制定发布市级农业标准17项,新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省名牌农产品11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239家,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户均增收3100元以上。连平鹰嘴蜜桃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5.92亿元,五年增长25.6%。
三、从城市看五年,提质扩容凸显格局,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扩容变化显著。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编制了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规划、江东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等一批城市规划,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规划指导性明显增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五年建成滨江大道等7条主干道,建成区面积达43.5平方公里、增加6.6平方公里。实施“跨江战略”,迎客大桥建成通车;江东新区建设开局良好,总投资106.69亿元的15个项目落户。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东源县城扩容50%、和平县城扩容40%、紫金县城扩容33%、龙川县城扩容32%、连平县城扩容15%。城市提质变化显著。改造提升沿江中路等24条市政道路,贯通文昌南路等11条“断头路”。大力改造提升旧城区,完成背街小巷改造工程100多项。对市区15处易涝路段进行整治。建成客家文化公园等7个公园,改造提升九重门公园等2个公园,建成全民健身广场等重点休闲广场,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新建和改扩建农贸市场12个。新建市商业中心、希尔顿酒店、万隆城等现代城市综合体,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变化显著。大力整治城市市容市貌,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立健全土地长效管理机制,市区建设用地控规实现全覆盖。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和保洁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公交线路不断优化,公交覆盖面积250平方公里,五年增加200平方公里,公交分担率大幅提高。市区完成天然气置换。农村面貌变化显著。推进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创建5个名镇、45个名村和18个广东省卫生村,完成村道硬底化2996公里。龙川县幸福村居示范县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理核实工作。乡村金融服务站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总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耕地总量连续五年实现占补平衡。
四、从交通看五年,区位条件日臻完善,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交通条件提档升级。五年交通建设投入255.7亿元,其中2015年超百亿元。进一步完善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为重要支撑、县乡公路为联络支线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区位条件明显改善。高速公路成网,境内汕湛、大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里程增加145公里,融入珠三角“2小时生活圈”,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汕昆、武深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建设,河惠莞高速公路动工建设。完成赣深高铁“工可”评审。改造国省道465公里、县乡公路536公里,新建桥梁137座。新增公路里程1137公里,等级公路五年增加1375公里,增长10%;全市公路密度达102公里/百平方公里,五年增长9.1%。网络设施提档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办事大厅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2014年全市各大运营商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在全省名列前茅,2015年光纤入户率和4G基站建设完成率分别排名全省第一和第二。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江东新区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水利设施提档升级。掀起民生水利建设新高潮,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等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农田、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解决90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灌区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水利示范县建设、小农水示范镇建设等惠农项目成效显著。能源设施提档升级。五年完成电网建设资金28.8亿元,建成投运35千伏及以上项目31项,新增输电线路560千米、变电容量101.9万千伏安,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从生态看五年,始终守牢环保底线,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环保设施不断完善。新丰江水库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生态环境保护湖泊之一,总投资超15亿元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扎实推进。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2座,日处理污水能力28.5万吨,配套管网232公里,五年分别增长150%、27%和32%。建成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118个,自然村均设立垃圾收集点,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全部建成使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9.99%、医疗废物达标处置率达95%。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扎实推进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7个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进展顺利。全面推进大气“五大治污”工程。深入开展清理禁养区养猪场和万绿湖非法网箱养鱼、治理东江水浮莲等专项行动,五年关闭养猪场1661家、餐饮场所38家、非法采矿点376个。全市划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98个。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成功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实施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积极推进“一灭三改”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达74.3%。建成国家、省、市级生态示范村镇园区152个,五年增加67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六、从文明看五年,创建工作成效斐然,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教育创强成果显著。成功创建教育强市、6个教育强县(区)、100个教育强镇。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幼儿园从283所增加至536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2.3%,五年提高21%。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五年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83所,覆盖率达100%。市、县城区中小学校新建23所、改造扩建333所,新增学位7万多个,城市学位紧张状况大大缓解;其中市区新开办学校13所、改扩建学校39所,新增优质学位2.8万个。五县一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通过国家验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分别达100%、100%、93%。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3所,排名粤东西北地级市前列。新建扩建特殊学校6所,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县区全覆盖。教育质量提高,高考一本上线人数五年增长70%。成功举办第30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文化建设成果显著。高分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基本建成,河源恐龙博物馆、桃花水母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使用,中心城区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化活动更加活跃。全市文化馆站实现了100%达标,建成45个文化广场、10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421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室、1313家农家书屋。组建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化产业发展有新进展,巴伐利亚庄园、坚基演艺集团等大型骨干文化企业走在山区前列。创作了《红色河源》、《客家魂》和《桃花水母》等一批文艺精品。建成家训长廊、谚语长廊等一批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家训文化成为全国典型。打造了“多彩河源▪欢乐广场”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了第二、三届客家文化节;编撰了《客家古邑文化书系》《河源市文化遗产汇编》等一批历史文化书籍;修缮了林寨、佗城、太平古街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挖掘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档案局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市档案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卫生计生工作成果显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全面化解。市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市中医院二期工程、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建和平县人民医院、龙川县第二人民医院、紫金县人民医院;完成66个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医院进展顺利,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市无重大传染病发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较好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
七、从民生看五年,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101个镇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2.6万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23.4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 %以内。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00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五年分别提高82%、5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含离退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城乡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五年分别增长96%、221倍、26%、19%、27%、66%;养老金水平人均五年增长68%。城镇、农村居民低保补贴水平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74元、172元以上,五年分别增长225%、187%。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当地上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打造“平安河源”,深入开展“3+2”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五年破获各类刑事犯罪案件近2万宗,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破案率超过70%,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工作,五年查处各类案件6500多宗,涉案货值达5亿多元,有效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完成“六五”普法规划,被评为省优秀;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社区服刑人员特赦工作顺利完成。在全省率先开通网上信访大厅,信访维稳工作得到加强。推进社会创新项目建设,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应急管理及处置等工作得到加强。脱贫攻坚步伐进一步加快。3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投入资金24亿元,283个重点村平均每村849万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9892元,比帮扶前增收7031元,脱贫率达100%。重点村村集体收入平均每村9.8万元,比帮扶前增收7万元。新修建村道789公里,新建或维修安全饮水工程249宗、卫生站212个、学校198个。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12.44万户,“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3.16万户。民生福祉进一步增进。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五年民生支出676亿元,办好了50项110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切实缓解上学、看病、交通、住房、饮水、就业、创业、低保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此外,人事编制、民族宗教、社区建设、基层政权、社会组织、驻外机构、外事侨务、妇女儿童、人民武装、人民防空、防灾减灾、体育、优抚、双拥、科协、气象、打私、供销、老龄、残联、关工委、港澳台、殡葬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过去五年,政府系统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遏制“四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推进商事制度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8.8%,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率大幅提升,政府效能进一步提高。认真开展“三赛”活动,建立“马上办”工作机制,破解一系列“卡壳”问题,服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主动接受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市政协通报情况,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和基本满意率基本达100%。
各位代表!五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牢记发展第一要务,紧扣“三大抓手”,全力推动河源振兴发展,才能逐步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始终坚持绿富双赢不动摇,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坚决实行源头控污,坚决强化末端治理,才能守住、巩固河源独特优势;必须始终坚持夯实基础不动摇,不以一时输赢论英雄,既重显绩更重潜绩,多做打基础谋长远工作,才能为长远发展铆足后劲;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努力推动转型升级,才能不断增添振兴发展新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铭记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切实改善民生,着力补齐短板,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创业不动摇,做到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务实创业,狠抓执行,才能干一件成一件。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市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广州、深圳、中山等兄弟市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驻河源部队、消防官兵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改革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是我市总体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我市经济规模不大,总体实力不强,支柱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创新发展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在培育之中,尚不足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推动经济从中高速向中高端转变压力巨大;三是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四是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城市管理体制仍未理顺,改革的力度仍需加大;五是社会事业短板较多,社会治理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明显,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六是面对发展新常态,部分公务人员能力不适应,乱作为不作为在一些部门和单位仍有不同程度存在,有些部门工作氛围不浓,干劲不足。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脱贫奔康、建设幸福河源的攻坚阶段。在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下,我们仍然面临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家和省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向深入,绿色低碳发展优势凸显,以高速公路和高铁为主体的综合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同时,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的复杂和不确定因素增多,承接珠三角产业辐射转移的竞争加剧,生态、资金、用地、人力等发展要素的约束压力日趋加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因此,坚持振兴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仍然是我市“十三五”时期的主旋律,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
市委《关于制定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及主要任务。根据市委《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议程安排,将提交此次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主要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人均GDP年均增长9.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体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8年实现“两个翻一番”,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城镇宜业宜居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保持优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较健全完善,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好转。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做到“六个坚持”:
(一)坚持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实力。坚持质量效益优先、提质增效同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提质扩容,提升城镇化水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全力加快中心城区、县城提质扩容和中心镇建设,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三)坚持基础先行,巩固长效发展。坚持城乡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河源振兴发展基础,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坚持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产业,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的永续利用、资源的高效使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招商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加快形成活力开放的投资发展环境。
(六)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共建共享。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市人民共建美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加快脱贫奔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五大发展理念”,紧扣“三大抓手”,积极融入深莞惠经济圈,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振兴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深莞惠经济圈,主动对接深圳对口帮扶,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努力增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
加快工业园区扩能增效。抢抓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机遇,全力加快深河产业城等园区扩容工作,新投入开发建设资金30亿元以上,完成扩园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宜业宜居的“工业新城”。全力推进“四个一批”、“三个50”、“三个100”、“双百亿工程”,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达产。用好市高新区国家级平台优势,狠抓产业招商和重大项目招商,不断提高招商选资水平。全力支持中兴通讯项目一期加快建成投产,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精准招商,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形成“榕树效应”。力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入库税收均增长14%以上。
推动传统产业更新换代。用好技改创新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计划,帮助企业更新设备、改造流程,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超50亿元、超10亿元骨干企业。推动企业加快机器人推广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在“建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加快打造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新的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继续抓好企业上规上限工作,新增上规企业60家、上限企业50家。主动去产能,积极稳妥化解铁矿、水泥、陶瓷、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扶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开展降成本行动,打出帮扶企业“组合拳”,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经济各个领域,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加快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和“过桥”资金池,为中小微企业贷款“建信”、“增信”,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更加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施产业强县,提效农业,提速工业,提升第三产业。加强对县域产业的规划和指导,鼓励引导各县区主攻1至2个特色产业集群错位发展,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突出工业的龙头地位,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支持源城区发展电子电器产业,东源县发展新材料产业,和平县发展钟表产业,龙川县发展空气能电器、电子科技产业,紫金县发展电子电器产业,连平县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江东新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命科技与生命健康产业。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考评体系,实行分类考核、差异化考核。深入推进省直管县、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试点,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给力”。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为主战场,推进巴伐利亚庄园二期、客天下水晶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并引导农家乐有序发展,继续打造旅游名镇名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提高河源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建设岭南健康休闲旅游名城。发挥市商业中心、万隆城等零售业集聚牵引作用,培育健康竞争的区域消费中心。深入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市高新区综合物流园、东源县粤达物流园、龙川海铁联运综合物流园等建设,大力培育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全国低碳物流发展示范区。推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引进培育“银色产业”、特色医疗服务等健康服务产业,实现“精明增长”。
二、更加注重改革开放,促进创新驱动持续发力
顺应科技创新大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发展动力转换,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撬动全社会创新热情,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设立科技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政府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在市高新区设立科技分支机构。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市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总平台作用,拓展政府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形式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广东省质量监督移动物联产品检验站、广东省新型墙体材料检验站等一批综合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借智”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政府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业态,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新技术转化能力,在各工业园区启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孵化园、大众创业园规划建设,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加大对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助力中兴通讯等优质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发明专利资助力度,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计划,促进发明创造增量提质。市财政筹集5100万元,联合社会资本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题。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通过“拨改投”、债转股等方式扩大有效投资、降低金融风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级与源城区、江东新区的财权划分制度,铺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完成华怡集团等4家市属国有企业退市工作。深化商事制度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立透明、公平、高效、诚信的政务环境。深化城市体制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协调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土地征收、户籍等系统性改革,明确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综合执法水平。
三、更加注重扩容提质,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
紧扣“进城、建城、管城”三大关键环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切实优化城市规划。加快完成新型城镇化规划、“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生态控制线划定和市区给水、排水防涝、公共停车场等专项规划编制。重点做好赣深高铁市区站、市区内环路、东江西岸城市设计和绿化景观提升等规划研究。完成城市规划展览馆选址建设,增强市民规划意识。
推动城市更新提质。实施市区“西优”工程,着力抓好西环路、江源新村、江源学校、庄田高压走廊的改造建设。改造提升中山大道、文明路、长安街、老城环城东路等市政道路。启动纬十四路跨东江大桥、庄田新丰江大桥等桥梁建设。贯通红星东路、纬六东路、沿江路庄田段等“断头路”,建设文昌路交建设大道的下穿通道。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推进客家文化公园三期、市民广场、东江湾公园建设,完成市体育馆、市博物馆及龟峰公园、茶山公园等景观提升,启动植物园规划建设。建设市区城南、城北水厂。扎实推进江东新区建设,加快房屋征收、土地平整、市政路网管网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努力实现新区有新面貌。加快县城提质扩容和中心镇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推进东源县城“九纵八横”路网建设,加速市区与东源县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平县大环城公路建设,构建县城“三横四纵”交通网络;实施龙川县城站前路等4条市政道路建设,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实施紫金县城过境路南移工程,改造、建设一批市政道路和农贸市场,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进连平县城迎宾大道、体育馆、新水厂等项目建设和南山公园升级改造,完善县城服务功能。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心城区落户限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科学引导房地产开发,合理调控商品房开发规模和增量。落实国家、省促进房地产发展的鼓励政策,研究出台有效管用措施,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主动去库存。加大房屋征收货币化安置补偿力度。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危房改造,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强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保障购房者合法权益。
增强城市治理能力。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规划和管控。强化土地规划管理和执法,严厉打击“三违四抢”行为,加大清理闲置土地力度。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交出行比重。规划建设好人行道,倡导绿色出行。推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网格化、常态化、精细化管理,突出整治城市“六乱”现象。优化设置市区交通指示灯,保障城市交通安全顺畅。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四、更加注重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资拉动增长
始终坚持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积极激发投资在供给侧的新动能。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一批有利于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消费需求、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保持投资合理较快增长,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平衡。重点推进总投资1376.82亿元、年度投资256.27亿元的116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继续扩大信贷规模,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基金投资、私募股权等方式融资。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投资,在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形成带动效应。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努力建好“四网”。一是交通网。加强对外联通,全面加快汕昆、武深高速公路河源段建设,推动河惠莞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建设,推进赣深高铁河源段开工建设。完善市域交通,推进国道G205线热水至埔前段、龙川县城段改建,推进省道S242线紫金县城段、S339线和平县城段等项目改建。加强高速公路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重点做好与产业园区、城市新区之间的连接。以畅通、安全为中心,建设智能交通信息平台,改造升级县镇村公路。二是水利网。完成54宗新增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任务,推进紫金、东源水利示范县及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推进136宗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三是能源网。加大天然气管网投资建设,启动桂山大道管网过江工程,推进承接省天然气管网建设工作。加快6个220千伏及以上骨干网架项目、60个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项目建设,加快城乡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升级改造。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营业场所试点建设充电桩。推进农村沼气、太阳能、小水电等代燃节能工程。四是信息网。3年投入25亿元,重点加快光纤网络、移动通信基站和公共无线局域网建设,加快推进4G通信网络城乡全覆盖、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和全市行政村光纤入户全覆盖,打造“全光网城市”,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建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并推广应用,推进大数据建设。
五、更加注重精准扶贫,促进“三农”特色更为彰显
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农业农村成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有机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加快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泰宝中药材交易中心、融和蓝莓庄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特色水果、优质米、蔬菜水产、茶叶等农业基地建设,加快优势农产品标准制定,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大先进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米袋子”和“菜篮子”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大力改善农村环境。加强乡村规划工作,强化乡村规划约束力。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实施“千村保洁”行动计划,加大农村分散性污水和固体垃圾处理力度,力争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9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达到30%,80%以上的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重点开展紫金县、和平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强化农村土地问题专项整治。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进龙川、连平、东源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县建设,打造一批农村普惠金融示范村,打通农村金融脉络。完成农村道路硬底化建设400公里。进一步解决源城区“投亲靠友”水库移民住房困难和基本医疗补助偏低问题,推进移民区基础设施和美丽家园示范点建设。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启动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把全市255个相对贫困村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的农村居民列入精准扶贫范围。深入实施群众增收、异地搬迁、素质提升、兜底保障、基础扶贫等“五大工程”,健全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考核、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退出等精准扶贫机制。重点推进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劳务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等,着力改善贫困村道路、水利、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抓好对口帮扶,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绿色优势厚植提升
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让河源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和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加大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落实河长制和段长制责任,挂牌督办重点河流整治工作。完成新丰江水库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制定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完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防止水环境污染。
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继续实施“五大治污工程”,综合整治大气环境,巩固提升空气质量。建设市、县黄标车电子抓拍系统,设立黄标车限行区,完成年度黄标车淘汰任务。完善全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完成空气自动监测站优化布点及建设、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设任务。
开展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行动。加快市固体废弃物中心搬迁选址并启动建设。完成建筑垃圾消纳场,上城东门、下园湖现代化垃圾压缩站,七寨垃圾场调节库加盖,以及市区18个垃圾中转站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强辐射单位及放射源、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进口废物监管。
开展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坚持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及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并依法严惩。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资源再生利用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加强对水泥、玻璃、火电等行业排放监管,严格对高耗能企业实施用电总量控制,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开展新一轮绿化河源行动。继续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新建森林公园22个,推进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抓好生态景观林带、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多种“优质树”、“致富林”。采取最严格的措施,控制林木采伐,强化森林防火,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进一步健全村级生态信息员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完备、高效有力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采矿、非法选矿、非法砍伐等环境违法行为。
七、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创业优先战略,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继续推进大病保险、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和门诊特定病种、在职职工“住院二次医保”等制度,实施医疗保险即时联网结算,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积极打造“电子社保”,提升社保经办水平。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落实全民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免费政策。
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巩固提升创建教育强市成果,全面启动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县(区)工作。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继续实施“振兴初中”计划,加强高中教育管理,加强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加强义务教育防流控辍工作,确保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100%。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强师兴教”战略,加强师资培训规划和管理,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启动河源护理学院筹建工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河源名人名贤雕塑园建设。扶持文化人才,鼓励文艺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开展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研究,进一步擦亮“两地”文化品牌。修缮一批历史古镇、古村、古街区,保护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恐龙动漫、传统手工艺等特色文化产业。推进市科技馆新馆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努力提升卫生计生水平。启动建设卫生强市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基层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投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医院,推动创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鼓励社会优质资源兴办医疗机构。加强妇幼保健医护队伍建设。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完成年度人口目标。
巩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河源”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涉毒、涉盗抢、涉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水平。推进“平安细胞”培育工作,提高基层治理整体效能。启动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面,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推进网格化监管、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和追溯系统建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重大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认真解决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做好关心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工作。加强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市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促进创业就业。抓好政策落实,促进创业1800人,带动就业5000人。劳动力技能晋升补贴培训10000人。新增城镇就业35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0人。完成1426个村(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深河中学、公园东学校、黄冈实验中学等学校,改造联新小学,扩建新江路学校初中部、江源小学,确保市一中高中部建成开学。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补贴政策实施对象扩大到公办普通高中和公办幼儿园,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不低于每月800元。中职学校免学费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3500元。农村寄宿制学校生均住宿费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200元,学前教育困难家庭幼儿资助标准提高到每年1000元。三是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成市人民医院二期、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市中医院二期工程、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含市中心血站)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410元。四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成市图书馆新馆、市档案馆、市博物馆和龟峰公园景观提质工程建设。完成市体育馆的维修改造。启动新丰江水库移民纪念馆和畲族文化宫建设。继续推进县档案新馆和市、县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建设或完善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文体广场,打造一批行政村(社区)特色文化室。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场以上。五是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城镇、农村低保补助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每月418元和19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水平分别提高到每月1340元和820元。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津贴制度,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六是加强住房保障建设。新开工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2846套/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620套、棚户区改造2226户);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1239套/户;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20户。完成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七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成中小河流治理30宗项目、514.5公里河道任务。启动市区新丰江两岸污水截污工程和老城鳄湖环湖污水截污工程改造。八是缓解市区“城市病”。规划建设文昌中学前广场、河紫路等市区重点区域公共停车场。整治市区重点区域“水浸街”。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市区全面禁行燃油助力车。开展市区人行道和红绿灯改造完善工程。优化公交运营,市区新增3条公交线路,新增及更新100台环保电动公交车。九是加强市区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完成客家文化公园西、市区源西和红星东路市场建设。整治无证无照经营、出售过期或假冒伪劣产品、市场周边乱摆卖行为。十是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抽验合格率和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分别达90%和98%以上。全市完成700个社会治安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继续做好统计、气象、地震、老龄、残联、关工委、港澳台、地方志、防灾减灾、人事编制、社区建设、基层政权、社会组织、妇女儿童、爱国卫生、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
做好2016年工作和实施新一轮五年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服务为先的理念,建设民生政府。规范政府重大决策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度。建立多元化公共事业投资运营机制,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公共服务。推行“代办”、“会办”、“马上办”等便民亲民服务。强化法治为上的理念,建设诚信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支持“两代表一委员”反映民主诉求。推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和实施后评价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和文明执法。营造诚信守法的政务环境,引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责任为重的理念,建设效能政府。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修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推进事权和职权的统一,有效解决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打造全天候、多渠道、高效率的“在线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加大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和问责、追责力度,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强化廉政为本的理念,建设廉洁政府。增强对“三公”经费预算开支的刚性约束,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认真抓好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管。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和公共项目,实行立项决策、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等环节全过程公开。积极顺应微信等新媒体发展,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问题主动回应、沟通全面有效,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赋予新的使命,新的目标孕育新的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脚踏实地促发展,雷厉风行抓落实,为加快河源振兴发展而努力奋斗!
名词注释
1.三大抓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2.四大战略:生态经济、宜居城乡、善治河源、文化河源。
3.三赛:赛科学发展、赛项目水平、赛责任落实。
4.两区六园:市高新区、江东新区和六个县区工业园。
5.四个一批:在谈(意向)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
6.三大工程:即“三个50”工程、“三个100”工程和“双百亿”工程。“三个50”工程:即2013年至2016年,每年签约50个、动工建设50个、竣工投产50个优质工业项目。“三个100”工程:即2013年至2016年,培育100家企业上规模、培育100家企业税收千万元以上、帮扶100家减产企业实现稳产增产。“双百亿”工程:从2014年起,全市每年引进建设不少于10家、合同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实现投资规模超100亿元;到2016年,新培育1-2个产业集群,年产值规模超100亿元。
7.规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8.限上商贸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商业批发企业,500万元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200万元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
9.孵化器: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
10.宜居村镇“六个一”:编制一批高质量的村镇规划、实施一批高标准的村庄整治、完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建设和完善一批标准住宅小区、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批农民示范新村。
11.工可:企业从事建设项目投资活动之前,由可行性研究主体对市场、收益、技术、法规等项目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分析项目必要性、项目是否可行,评估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13.智慧城市: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14.五大治污工程: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环境监管能力提升。
15.一灭三改:消灭荒山,改造残次林、改造低效纯松林、改造低效桉树林。
16.三甲:我国医院“三级六等”中最高等级。
17.“3+2”专项打击整治行动:“3”是指省公安厅部署开展的打击整治涉毒、涉黑恶、涉盗抢违法活动,“2”是指市公安局自选的打击整治涉赌、涉食品药品假劣违法活动。
18.扶贫开发“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19.“两不具备”村庄: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自然村。
20.三证合一:即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个证件合并成一个。一照一码:即一个企业主体只能有一个“统一代码”,一个“统一代码”只能赋予一个企业主体。
21.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22.榕树效应:一方面依托老树不断生发新的枝条,培育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稳固主干的根基,做大主导产业。
23.建链、补链、强链:即建立健全完善产业链条。
24.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25.“过桥”资金:一种短期资金的融通,期限以六个月为限,是一种与长期资金相对接的资金。
26.银色产业:也称养老产业,是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各行业的集成或集合。
27.精明增长: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
28.“西优”工程:对市区西城片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规划建设。
29.三违四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在河道设障,抢搭、抢建、抢种、抢占。
30.六乱:乱搭建、乱停放、乱摆卖、乱拉挂、乱贴画、乱吐扔。
3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2.多规合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33.全光网城市:即全市光网覆盖率100%,宽带用户平均带宽超30M,进入“户户可通光纤”的互联网发展新时代。
34.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35.“振兴初中”计划:从2014年起,用4年左右时间,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全市初中办学的均衡程度,教育质量基本得到社会认可。
36.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37.“平安细胞”工程:包括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物业管理小区(大厦)、平安工地、平安企业、平安市(商)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银行、平安机关、平安旅游单位、平安文化娱乐场所、平安车站、平安大道(铁路)、平安家庭15个方面。“平安细胞”工程建设的目标有六大项: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运行安全、文化活动健康、法制健全、群众满意。
38.“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行为。
39.城市病:城市由于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