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工作报告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3-02-17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2013年2月2日在河源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彭建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我市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的一年。新一届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以为人民幸福而发展为工作方向,突出“发展提速年”、“管理强化年”和“工作落实年”,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坚持“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促转型、惠民生”,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完成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建平台、抓招商、上项目,生态经济凸显新亮点

把建平台、抓招商、上项目作为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发展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下半年实现企稳回升,增幅逐月加快。全市生产总值6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速排全省第5位;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077亿元和260.4亿,分别增长17.2%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全省第8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64亿元,增长20%,增速排全省第7位;固定资产投资278.6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4亿元,增长13.3%;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增长10.3%,增速排全省第5外贸出口19.5亿美元,增长1.9%;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0.4%;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513项,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产业基地成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手机整机产量突破6000万台,手机产业产值220亿元;源城区电子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一批矿产精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矿业经济逐步从粗放开采向精深加工转变;13个项目入围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灯塔盆地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54个,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绿色品牌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居全省首位;农业总产值126.6亿元,增长6%。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东江·巴登城、东江源休闲观光中心、康泉养生休闲度假区和希尔顿酒店等旅游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接待游客总人数1650.6万人次、总收入132.4亿元,分别增长18.7%116.7%。房地产、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园区发展卓有成效。“一区六园”开发建设投入13.3亿元,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市高新区完成三、四期征地6.22平方公里,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山(河源)转移园在全省考评中名列第一、盐田(东源)转移园评为优秀;中山(河源)、罗湖(源城)转移园分别获评省五星级、三星级优秀园区。“一区六园”新签约项目74个,合同投资总额11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65.4亿元、增加值123.4亿元,分别增长24.9%29.5%成功举“金秋河源·广东绿谷”等系列经贸活动,大力实施“乡贤反哺”工程,280亿元投资项目签约落户。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5.7亿元。汉能光伏、旗滨玻璃、中光电通讯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长江家俱、一通汽贸、连平钨矿深加工等一批项目落户。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73亿元,存贷比达75.37%通过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促成贷款61.5亿元,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汇金典当公司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实现本地企业境外上“零”的突破。引进首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完成43个乡村金融服务站和信用村试点建设,行政村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率100%保险业加快发展,保费收入增长11.82%

二、修路、治水、种树,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把修路、治水、种树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大力建设宜居城乡。交通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东环、大广、河紫3条高速公路顺利开工;实施市区兴源路、凯丰路、长堤中路改造升级,贯通市区永和路、纬十一路、纬十二路等“断头路”;环市路建设顺利推进;完成省、县、乡道路改造158公里,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525公里。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年度任务完成,建成110千伏输变电工程3个、送电线路工程3个,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4.3万千伏安、送电线路51.6公里。国华金太阳、东源蝉子顶风电、和平大唐风能等新能源项目顺利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投入3.8亿元,完成5条中小河流治理、25座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5个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与高效节水灌溉、6个省级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和连平县瓮潭灌区改造等工程建设任务。东源、紫金两县成功竞得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扶持资金共8.8亿元。生态环保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市,完成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人工造林种植38.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9%。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新丰江水库库区6个镇污水处理设施动工建设,东江教育城污水过江管网及泵站工程加快推进,高埔片区截污管网建成,万绿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乡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强化经营城市理念,优化城市功能政策,成功筹集城建资金18.5亿元。推进北连战略,市区连接东源县城征地拆迁基本完成。启动跨江战略。完成风光、钓鱼台、庄田片区等一批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顺利通过国家土地卫片检查,用地保障水平提升。改造升级一批农贸市场。市区公交线路增加。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宜居城乡“六个一”工程和“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扎实推进。新增18个省级古村落、47个省级卫生村,和平县及林寨古村落分别获评省旅游强县、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三、拆违建、打偷采、强管理,善治河源打开新局面

对河源发展高度负责,依法打“三违四抢”和非法采矿行为,大力破解发展难题和历史难题。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开展了严厉打“三违四抢”专项行动,依法拆除违法建(构)筑物5179宗、108.3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三违四抢”行为;开展了打偷采专项行动,查处非法矿点137个,复绿1364.4亩,没收稀土矿产品2404.3吨;开展源城区农村宅基地调查摸底及建筑物甄别界定工作,完善了长效监管机制“三打两建”深入推进。“三打”工作卓有成效,摸排线索11287起,查处涉案人员14850人,打“保护伞”293个,涉案财物价值6.64亿元。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公安机关“八大会战”,深化社会管理“六项创新”,积极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和开展人民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救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做好2·16”地震抗震工作。创建一批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镇)。

四、强教育、兴文化、塑文明,文化河源呈现新气象

坚持教育优先,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教育创强快速推进。21个镇和源城区实现创强目标新建、改建镇、村幼儿园127所,建设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67所,新建3所民办学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8%,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7%99.66%。新建4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完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建成3家县区数字影院,完成110行政村文化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新442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三馆一站”实现免费开放。成功举办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和市第九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紫金县花朝戏剧团、连平县文化馆成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知识产权、档案和地方志工作得到加强。完成市直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工作任务。成功举办市第三届运动会,我市激流回旋选手打破我国参加奥运会该项目纪录。文明创建全面铺开。启动“四馆两中心”建设,创建一批“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镇”、“文明村”、“文明社区”。源城区埔前镇泥金村社区和紫金县紫城镇通惠社区获评“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开展了“多彩河源,欢乐广场”等群艺活动。成功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五、保民生、促脱贫、办实事,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基本民生、底线民生和热点民生得到切实保障。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8万个,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5万人,新增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520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7772元、增长15.4%。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114.6万人、新农合28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63万人,五大险种参保人数增长4%以上、基金累计结余超30亿元。建立80周岁以上老龄津贴制度。落65岁以上老人乘坐公交车优惠政策。开展“善治河源”助学助医活动。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大幅提高。低保救济面占全市人7%。建成农副产品平价商店82家。医改稳步推进,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和零差率销售制度。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投入,积极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市中医院实现搬迁开业,县级中医院6个专科通过国家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评审。实施优生健康惠民工程,全面完成人口计划,较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扶贫“双到”目标全面实现。投入扶贫“双到”资金7.14亿元,31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8.89万元,4.21户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8300,完成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2.17户。建成省(东源)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一期工程。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件实事”顺利完成。投入民生资金102.5亿元,市博爱学校、市卫生学校一期工程、河源理工学校实训中心三期、河职院实训中心三期、河源中学改建工程竣工使用,市体校迁建工作启动;市区道路升级改造顺利推进;迎客大桥和滨江大道二期开工建设;客家文化公园首期工程建成,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任务基本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推进;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市人民医院新院二期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二期建设工程顺利启动。

六、转作风、优服务、抓落实,行政效能再上新台阶

坚持优化政府服务,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不断增强政府执行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复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治理个别部门领导干部“庸、懒、散、浮、奢”等不良现象。全面开展“三赛”和“工作落实年”活动,出台了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等考核办法,健全了工作落实机制。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扶持企业发展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减免中小微企业税费1.6亿元;实施领导挂钩服务企业制度,投资者对政府评价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政务公开和网络问政,确保行政权力规范和阳光运行。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对土地交易、产权交易、建设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实施实时监督管理。

此外,法律援助、优抚安置、人事编制、民族宗教、行政服务、驻外机构、外事侨务、妇女儿童、人民武装、审计、科普、对台、人防、气象、打私、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广州、深圳、中山等兄弟市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河源部队、消防人员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市改革发展的兄弟市以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大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目标未能如期实现;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工业园区接纳能力还不够强,支撑经济发展作用有所减弱;好项目、大项目不多,项目签约多、落户少;资源制约日益明显,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城镇化水平滞后,城乡发展不够协调;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改善民生任务相当繁重;部分部门及干部服务意识淡薄,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纵观国内外形势,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总体机遇大于挑战。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为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生态是第一资源,以更大力度推动绿富双赢;坚持项目是第一抓手,以更大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坚持园区是第一平台,以更大力度拓宽发展空间;坚持交通是第一基础,以更大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民生是第一事业,以更大力度促进共建共享;坚持改革是第一动力,以更大力度破解发展难题,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为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幸福河源、美丽河源奠定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增长6%;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市政府确定今年为“项目推进年”、“园区提升年”和“民生建设年”,突出抓好以下六大重点工作:

一、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积极扩大内需,全力实施“项目推进年”,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促进投资较快增长。安排省、市重点项目93项,计划总投资59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4亿元。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生产性项目、大型高端旅游项目等建设,扎实推进水利、教育创强、卫生等民生项目建设,大力支持中兴通讯、汉能光伏、旗滨玻璃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万绿湖直饮水工程、河源电厂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立项建设。完善和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考核激励机制和领导挂钩项目工作机制,以一个工作组、一个统筹领导、一套责任分解方案、一张进度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

实施“三个50”工程。依托资源环境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渠道载体,深入实施“反哺工程”,大力开展以商引商和产业招商,积极探索平台招商和项目招商,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实现签约50个项目、动工50个项目、竣工投产50个项目的目标,形成星月同辉的生动局面。建立签约项目落实责任机制,加强跟踪落实,明确建设期限和投资强度,推动项目加快建成投产。

培育壮大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信息服务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御临门二期、东江·巴登城、东江源休闲观光中心、康泉养生休闲度假区、龙川佗城旅游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恐龙遗址公园前期工作,加快旅游景区景点改造升级,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强宣传促销。办好第十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住房合理消费。围绕“四新”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展内销市场。

积极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城市和中心镇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市商业中心,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积极推进义乌商品城、农副产品批发中心等物流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平价商店等“三项建设”,减少流通环节,稳定物价水平。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家电、小排量汽车和高效电机等产品消费政策。组织企业参加“广货网上行”活动,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完善消费投诉举报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推动县域错位发展。强化中心城区对各县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富县强镇战略,进一步完善县区经济考核办法,着力营造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竞争有序的县域经济发展局面。支持县区结合区位、资源、基础和人文特点,按照功能区划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依托工业园,积极探索平台招商、产业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城市运营商和项目经理人合作共建、市场运营、互利共赢,实现跨越发展。集中要素资源发展中心区、中心镇、中心园,做到城园互动、产业旺城、城带产业,促进财政增长和居民增收,实现集约发展。

二、强化创新驱动,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

实施“园区提升年”,强化创新驱动,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创业平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提升转型升级平台。把园区提质扩容作为推动工业富市、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四新”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出口。加快推进工业园开发建设,力争紫金等转移园成功申报省级转移园。积极推进市区水产业园、稀土产业园、中国客家黄酒生产基地和东源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和平再生资源加工基地、连平钨矿精深加工基地、龙川空气能产业集群等规划建设,拓展发展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升级为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园区开发经营。完善提升“一区六园”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承载能力。落实园区考评办法,以目标完成评价园区,以质量效益考核园区。继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转型升级。园区工业总产值达800亿元以上,力争形成2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抓好科技企业特派员工作站、产学研创新平台、产学研示范基地等建设。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检中心作用,扩大通讯终端产品检测市场份额。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科技下乡,创建一批专业镇转型升级示范镇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力争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3个。

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激励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侵犯专利权和假冒专利行为。落实中长期人才规划,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设立杰出人才专项资金,实施人才“安居乐业工程”,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领军人才。制定中高职院校“以奖代补”、“奖扶兼施”政策,鼓励毕业生在本地创业就业。

加强创业引导与支持。立足发展投资主体、促进全民创业,全方位、大力度地加强政府对创业的指导、服务、扶持、保护和激励,构建管用、高效而富有吸引力的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壮大投资主体,聚集更多生产要素,促进企业成长与产业发展,形成创业活力迸发、产业经济兴旺的生动局面。

三、加快提质扩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宜居城乡战略,抢抓提质扩容大好机遇,提升宜居水平。

完善城乡管理。编制完善市区江东片区和西部旅游产业带等规划。强化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完成300个村庄规划编制。完善农村宅基地规划,健全审批程序。加强规划执法管理。加强城市经营和土地储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巩固打击“三违四抢”成果,健全长效机制。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严禁非法占用耕地,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

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围绕“东拓西优、南扩北连”的思路,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全力推进北连东源战略,完成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步伐。推进跨江战略,开展江东滨江新城启动区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我市未来发展和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战略平台。抓好钓鱼台片区土地储备,优化市区南部功能布局。加快迎客大桥及其连接线、滨江大道二期、宝源一路跨铁路桥等市政路桥建设,完成市区沿江路、凯丰路、兴源路、长堤中路等升级改造,启动国道205市区段外迁工程,进一步改善市区道路交通状况。完成文化广场“两馆一宫”外立面改造和客家文化公园二期工程,启动市区市民广场建设和“高喷”迁建工程。推进全民健身广场建设。推进数字河源、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中心城区“三旧”改造,推进老城区太平街等历史街区保护性改造。逐步完善东江教育城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

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往城镇集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县城和中心镇提质扩容,完善城镇教育、文化、卫生、市政等配套设施,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推进创建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改革。

加快交通电网建设。推动汕湛、东环、大广3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力争汕昆和粤湘高速公路立项、龙川至汕尾高速公路纳入省规划。推进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改造,加快205国道河源段改造示范工程、大环市路龙川至和平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市区新增公交车112辆。加强运输市场规范管理。完成电网改造和输变电工程建设任务,重点推进方红、高新区、龙岭工业园输变电和蝉子顶风电场送出线路等主网工程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完成86公里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和91.24万亩“一灭三改”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严格执行森林防火责任制,提升森林管护水平。推进“屋顶计划”等光伏新能源工程,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东江、万绿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整治万绿湖周边网箱养殖、养猪场、养鸡场等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完成新丰江水库库区周边6个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投入运行,推进东埔河截污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市区PM2.5空气质量监测站,实施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监测。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推进“创模”工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构“重心下移、链条延伸、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大城管”格局,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加强综合执法,大力整治城市“六乱”,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推进绿道网建设。推广应用LED照明,提升城市亮化水平。加强燃气行业监管。

四、坚持惠农富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稳步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信息化和科技创新为着力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完成15个国家、省级品牌农产品认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稳产增产。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创建幸福村居5年行动计划,创建9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生态镇(村)12个,建设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美丽乡村。继续推“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各县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制镇建成1座以上生活垃圾转运站并投入运营。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25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其中开工建设5个;完成5个中央和省小农水示范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年度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连平县瓮潭灌区改造试点工程建设。完善农村金融对接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平安山区”气象保障工程建设。

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突出产业化扶贫,加强扶贫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力争相对贫困户收入增速超过全市农民平均水平。帮助相对贫困村因地制宜开发水力、温泉、特色乡村旅游、特色林业等优势资源,鼓励购置物业,不断壮大相对贫困村集体经济。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任务,完成“两不具备”村庄困难群众搬迁安置工作。统筹推进贫困村村道、水利、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争取社会更大支持,确保扶贫投入。继续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积极深化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为加快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清理投资、社会事业和行政许可及非行政许可审批等领域的审批事项。建设网上大厅,实现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对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完成县级大部制改革。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大力简政放权,增强县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推进市县(区)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改革,完善奖惩分明、管用有效的县区经济考核机制。推进司法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市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和平县行政执法体系改革试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区财税体制、市和高新区财税体制,充分调动源城区、市高新区发展积极性。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引导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建立若干有竞争力的行业板块,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以货币化为方向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规范公车使用行为,减轻公共财政负担。通过BTBOT、发行城投债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严控财政供养人员增长。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县、镇、村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宅基地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认真落实与省政府签订的医改工作责任书,加快推进医改工作,稳妥开展连平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民资参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继续深化国有文艺演出团体以及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

六、突出民生为重,推动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作为政府的奋斗目标,扎实开展“民生建设年”,实施“七大工程”,办好“十件实事”。

推进就业社保工程。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就业服务活动。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机制。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抓好社保信息联网互通和“社会保障卡”工程,力争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各险种参保人数增长3%以上、基金征收增长10%以上,新农合、城镇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9%95%以上。建立健全城乡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推进教育惠民工程。完成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办好农村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和学前教育“入园贵”问题。巩固普高成果,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8%以上。推动高考升学率稳中求进。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推进文化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文化河源建设,加快河源报业传媒中心等公共文化重点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县区数字影院全覆盖工程,完成县(区)直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完成县区“馆、站、室”的达标建设任务,提高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和“农家书屋”的覆盖率和使用率。抓好文物古迹、名人纪念馆(场)、古村落保护修缮工作。做好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积极推进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建中国恐龙蛋博物馆。继续办好忠信花灯节、第三届客家山歌表演赛、全国第八“文化遗产日”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培养文化人才,鼓励创作文化精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友城缔结。继续推进科普、史志、档案等工作。

推进文明创建工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广东精神和河源人精神,塑造良好社会风尚。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等活动,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推进人民健康工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利用。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和重大疾病防控应急机制。加强医德医风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服务体系、慢性病、职业病防治体系和采供血机构建设。加快120急救指挥中心、卫生信息中心建设。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医院上等级。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预防保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推进平安河源工程。全面启动平安河源创建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八大会战”、“打击欺行霸市”、“粤安”等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犯罪和“两抢一盗”、黄赌毒等多发性犯罪,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管理效能。进一步规范提升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加强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创新信访办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积案化解机制,提高信访维稳工作水平。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考核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快建设广东省矿山救援河源基地。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

推进社会管理工程。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社工服务中心,重点扶持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社工队伍和志愿服务,发挥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示范作用。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创建一批村(居)管理示范点,逐步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重视网络安全,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推进质量强市战略,落实政府打假工作责任制,强化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抓好地区、行业试点,建设覆盖全市的公共联合征信系统。深入推进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动,坚决取缔非法采矿点,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同时,统筹发展各项事业,继续做好民族宗教、机关事务、国防教育、人民武装、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殡葬管理、区划地名、防灾减灾、统计、“双拥”、人事、对台、人防、老龄人等工作。

今年,市政府将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加快教育创强,增加市区优质学位。创建15教育强镇,完成市一小、市二小(一期)和市二中教学楼改造,启动纬十二路小学建设。二是启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和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完成客家文化公园二期建设。三是提升城乡充分就业水平。落实创业培1800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5000人;新增就业岗位4.8万个,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2.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四是建设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大楼、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五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2万户,完成县乡公路改造100公里、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500里,完成小流域年度综合整治任务。六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950套。七是各县建成1座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各镇建成1座以上生活垃圾转运站。八是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城镇和农村低保平均补贴水平提高到每人每242元和109,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九是建设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取水隧洞和主管、支管;启动市区2个自来水厂建设,完善供水管网。十是改善市区交通状况。完善市区交通规划;改造升级市政道路,打通一批断头路;加强公交站场建设,增加公交线路,新增一批停车场和停车位;加强交通秩序综合整治。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打造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创新行政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做到严正执法、文明执法、高效执法。着力打造实干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改进会风、文风、政风。严管干部队伍,把作风抓实,把风气匡正,形成不甘人后、真抓实干的工作局面。严格执行中央和省有关问责规定,完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纪检监督和督查督办机制,确保有令必行、有诺必践。着力打造服务政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了解实情、解决困难、指导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办好“公仆信箱”,拓宽政民互动渠道。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教育、就业、环保、交通安全等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落实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实行领导挂钩重点企业制度,落实服务企业部门责任制,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用工难、用地难和融资难等瓶颈性问题。着力打造廉洁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订实施检查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计划开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展“万众评作风”活动,推进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推动行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严控“三公”经费支出。

各位代表,美好前景鼓舞着我们,发展形势激励着我们,人民群众期待着我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雷厉风行抓落实,脚踏实地促发展,为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幸福美丽河源而努力奋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