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发展和改革动第二期(总第114期)
河源发展和改革动态
第二期
(总第114期)
河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2008年7月28日
200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问题
及下半年工作建议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全面贯彻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在宏观调控环境中努力调适经济运行,在应对各种困难因素中全力推进经济发展,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主要特点
1、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82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37亿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62亿元,同比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83亿元,同比增长10%。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2.2:49.8:38调整为12.5:51.3:36.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2、工业效益提高,外贸出口强劲。
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8.09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工业增加值82.85亿元,同比增长16.6%。1-5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06.03%,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利税总额17.44亿元,同比增长66.5%。上半年,全市共完成进出口总额9.2亿美元,同比增长37.6%。其中出口额5.6亿美元,增长53.3%;进口额3.6亿美元,增长18.3%。上半年全市实际吸收外资额1.32亿美元,同比增长14.6%。
3、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一区六园”成效突出。
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5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41.64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3%;“一区六园”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41.3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52.7%;税收入库数达2.45亿元,同比增长68.8%。
4、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亿元,同比增长5.6%。政府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广良种良法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1元,同比增长10.3%。
5、财税收入增长提速,社会民生投入加大。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6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同比加快3.1个百分点。国、地税完成总税收17.47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同比加快1.1个百分点。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63842万元,其中对公共服务、教育、社保、社区、环保、农林水等社会民生方面的支出共计217150万元,占总支出的82.3%。
6、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了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继去年农村学生免收书杂费后,今年春季起免收城镇学生书杂费,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全市中小学辍学率明显下降;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加快,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确保到2011年毛升学率达到85%的目标,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努力增加高中阶段学位,市田家炳中学扩建项目将在9月1日前完成,可增加高中学位2000个,和平县职业技术学校扩建项目已完成,可增加学位600个,市工业技术学校、东源县东江中学项目建议书已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将于下半年动工建设;普通高考取得好成绩,我市今年参加普通高考人数为19919人,入围总人数12795人,比去年增加1453人,其中入围大学本科有4864人,比去年增加了541人,入围大学专科有7931人,比去年增加3912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市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99231人、208230人、184354人和195410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17%、56%和17%;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0167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21%,其中农村对象208716人,同比增长132%,人均月补差50元;城镇低保对象31451人,同比增长45%,人均月补差100元;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2480618人,比去年增长25%,占全市农村户籍人口9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在下半年实行,今年参保率力争达到60%以上。旅游业健康发展,上半年我市累计接待入市游客363.31万人次,同比增长20.20%;旅游收入14.53亿元,同比增长14.6%;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3960个,比去年同期增长56.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8%;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1、工业经济增幅大幅回落
上半年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速分别回落27和24.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幅分别回落30.5和28.2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地级以上市的排位由上年同期的第二位退至第九位。除市直外,上半年所有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都在30%以上,轻、重工业分别回落28.4和27.8个百分点,而且所有经济类型工业增幅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工业经济仅拉动GDP增长7.6个百分点,去年同期为15.8个百分点,回落8.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上半年新上项目和竣工投产项目减少。全市新上规模企业仅7家,而2006、2007年上半年新上规模以上企业分别达23家和10家;二是工业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用工成本增加20%以上,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增加了出口企业结算的汇兑损失,削弱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三是大中型企业生产步伐放缓。随着我市治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力度加大,部分水泥、钢铁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大中型企业中,上半年有16家企业生产出现负增长,有22家企业产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不够理想,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较缓慢。
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39亿元,同比下降4.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下降5.4%,与去年同期增长64%相比回落69.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39.9亿元,负增长11.9%,农村投资28.5亿元,负增长3.7%。上半年,全市89个重点项目仅完成投资30.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4%,89个项目中已动工在建的有65个,其中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50%以上的项目只有19个,未动工的重点项目还有24个,占总个数的27%。全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用地紧张,征地拆迁难度大,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项目配套设施不完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深度、力度不够,申报、审批进展较慢。
3、物价高企,宏观调控压力大
上半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年全年提高3.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0.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0.4个百分点,高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二位,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
我市物价总水平的高位运行,一方面是受全国大市场影响,农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拉动物价逐步上涨;另一方面是受春节期间南方雨雪灾害和上半年雨季的影响,我市农作物、蔬菜受灾严重,加上灾后的恢复性生产和农业的投入,拉动了农产品、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总体来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经济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较大,GDP增速由去年同期的22.7%下降到11.2%,工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不理想,控制物价的任务十分艰巨,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增大。面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全市上下要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细化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工,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各项预定工作,确保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河源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圆满完成。
(一)加快效益园区建设,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按照“同类企业集中发展,相关产业集约发展”的思路,加速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在完善基础设施、强化配套功能、构建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增强园区的聚集能力,把“一区六园”建成功能完善的标准化工业园区和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示范园区。加快省级产业转移园申报认定和争创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工作,力争今年实现市直和各县区均有1个省级转移园,1个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进一步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经济运行的协调、服务、指导作用,协助企业解决在生产、流通领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协调服务,积极促进企业生产的正常运作。加强竣工投产项目的指导,搞好各项协调服务,促进竣工投产项目尽快开展生产和达产,促使生产企业的产能尽善发挥,进一步落实好全年工业生产计划。
(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围绕建成珠三角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专业村、专业镇,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建设连通珠三角城市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建设北粮(果)南运、南菜(果)北运基地;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抓好劳动力培训,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力争完成全年培训3万农民工的任务,加强劳动力就业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设施,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实现增产增收,鼓励本市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就业,为产业转移园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三)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保持继续增长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没有大项目,就没有河源经济的大发展。全市上下要增强项目意识,充分认识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全市年初确定的年度投资总额达90亿元的89个重点项目,要千方百计加快进度,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精心组织工程建设,健全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项目行业主管部门要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项目建设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重点项目建设上,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征地、拆迁、环保、交通、供水、供电、治安、消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相互合作,形成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当前,重点要加快以下项目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万绿湖直饮水工程立项建设。要以我市和东莞市已经签订合作开发万绿湖直饮水项目框架协议为突破口,努力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对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支持,加强与珠三角受水城市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市与东莞市政府成立的万绿湖至东莞直饮水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快项目前期论证、立项等相关工作,争取今年年底前完成项目论证,明年立项建设,尽快把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建设成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造福子孙后代的“幸福工程”、供水与受水城市的“双赢工程”。二是加快河源电厂建设。积极推进倒送电、灰场、燃煤运输等工程建设,确保电厂于今年12月如期发电,同时努力争取二期扩建项目早日立项。三是抓好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搬迁工作。加快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搬迁进度,确保市人民医院新院8月份要开始试业,10月底前务必完成搬迁,正式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新院搬迁工作要在12月底前完成。四是启动市中医院新院建设。要以处于全省前列的三甲医院中医名院为目标、以突出中医特色和新旧互补、适度超前为原则,科学规划新院建设。迅速制定新院建设备选规划方案,报市规划委员会讨论审定。积极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城市、金融部门和慈善机构等方面的支持,市财政要全力支持市中医院新院改造建设。五是加快市工业技术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征地拆迁工作,尽快选定规划设计方案,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明年秋季招生开学。六是抓好城市交通建设。近期要重点抓好总长6.3公里的万绿旅游大道、总长4公里的桂山迎宾大道、总长2.8公里的东江西岸沿江路东江首府至福新工业园段、总长4.2公里的东江东岸沿江路技工学校至东江紫金桥段、总长8.7公里的滨江大道、河源大道海关路口至二九二大队门口段改造、西环路首期市政工程等七条城市道路前期准备和启动建设工作,力争三年内全面完成。七是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启动建设。积极配合加快广河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争取河紫、汕昆高速公路尽快启动建设。
(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实现今年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
一是把好项目准入关。管住增量,促进企业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着力从源头上减轻节能减排的压力。根据《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粤府办〔2008〕29号)规定,从今年9月1日起对未进行节能审核或未能通过节能评估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全面清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逐年关闭污染严重企业及设施,坚决落实关闭淘汰落后钢铁、小水泥产能任务。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强化环保执法监察。三是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项目。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节水项目,做到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加快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市区城南污水处理厂、各县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产业转移工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市区和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四是强力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五)加快财源建设,确保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
加快发展的成果关键是体现在群众增收和财政增长上。一是培植财源。科学开发各项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在上年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的市场化运作,尽快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加工、统一招商”的工作思路,力争下半年全市矿产资源尤其是优势矿产资源科学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鼓励出口企业改为内销企业或增加内销比重。三是加强土地市场运作,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或市场运作,尽快实现预算计划的土地收益,确保完成收入计划。四是抓财税征管。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收征管。抓好税收薄弱环节征管,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财税行为,要打击各种偷税、骗税行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财税收入应征尽收。
(六)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确保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以休闲度假城市为目标定位,加快规划建设贴近社区的小公园、游憩区、滨水休闲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购物街、特色美食街、文化娱乐城、特色民居等,营造休闲度假的城市氛围;全面推进“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规划建设,以客家文化、万绿湖水文化、恐龙文化和温泉文化为主要内涵和龙头带动,力促景区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加强万绿湖及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加快推进温泉开发,打造温泉保健旅游精品;鼓励和引导各地加快开发独具生态特色、客家特色、人文特色的旅游资源,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高品位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认真办好龙川置县2222年庆典和“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活动,全力申办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把旅游区打造成生态发展区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市高新区和龙川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搞好房地产促销活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