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2月26日在河源市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刘小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一年来,我们面临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更加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调整加工贸易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形势;承受着既要及时解决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又要确保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增长的压力;面对各项建设任务繁重,改善民生要求提高,新增硬性支出项目多,而资金严重短缺等困难;经受部分县区暴雨成灾,自然灾害频发等考验。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及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及市委五届三次和四次全会精神,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迎难而上,发愤图强,勇于应对新形势、新困难和新压力,及时完善发展思路,落实工作措施,坚定不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践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坚定不移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更加注重打基础、谋长远,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提高效益,更加注重保护生态、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更加注重关心民生、促进和谐,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全面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20.7%,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9.6亿元,分别增长4.9%、33.1%和11.7%。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8∶47.5∶35.7调整为15.1∶51.9∶33.0,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4.4个百分点。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16亿元,增长20.89%;五县一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突破了1亿元,其中4个县区超过2亿元,全市完成税收总收入30.84亿元,增长25%。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城乡居民收入等增长目标依期实现。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快速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十方面重点工作:
——全力加快以园区建设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市直和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19.5亿元、增加值164亿元,分别增长45.1%和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6.4亿元、增加值148.4亿元,分别增长48.8%和38.9%,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286家增加到370家,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由上年的2家增加到6家。大力推进市高新区二期建设,投入2.6亿元,基本完成了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县区工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积极争取产业转移工业园省级认定,中山(河源)、深圳福田(和平)2个产业转移园已通过省政府认定,其它5个产业转移园正在加紧申报工作。全市“一区六园”已完成开发建设57.13平方公里,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7.5亿元、增加值86.9亿元、税收入库4.6亿元,分别增长50%、40.9%和29.9%,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5%、增加值的58.6%、各项税收的15.4%。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先后组团参加了第四届泛珠洽谈会和中博会、粤港经贸合作交流会、粤台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广东——马来西亚经贸合作交流会、广东旅游文化节泛珠三角旅游招商会、港澳与粤东北县域经济投资论坛等重大经贸活动。在深圳市成功举办了河源投资环境推介会。实行重点产业招商和工业项目挂钩制,全市签约、开工、竣工项目共376个,总投资额461.01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2亿美元,增长23%。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手机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产值45.44亿元,增长130.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市个体私营企业5.33万户,比上年增加4519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204.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大力优化“大通关”环境,促进外贸持续快速发展,全市进出口总额15.57亿美元,增长56.3%,其中出口总额8.95亿美元,增长60.6%,增幅居全省第一位。积极推进新丰江水库至珠三角地区管道直饮水工程,并争取了省发改委拨款同意进行项目预可研。
——扎实推进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全市农业总产值81.1亿元、增加值50.1亿元,分别增长5.7%和4.9%。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考核指标,确保了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上年的125家增加到150家,其中新增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带动农户14.63万户,户均增收2226元。新增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86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切实做好动植物防疫工作,确保了全市无重大疫情发生。新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99个,其中连平县增坝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扎实推进“五改五有五提高”工程,全市92.4%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新建沼气用户4500户、无公害卫生厕所5000座;新建村卫生站25个,全市1229个行政村实现了有卫生站和调解员的目标;新建村文化室100个、农科信息网19个、农村信息服务站(点)75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4个,新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88个。完成了列入省人大议案的51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37宗农村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建成投产水电站35个,风光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近期可建成发电。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被省评为一等奖。完成投资5.5亿元,建成城市防洪堤111.83公里,完成中型水库加固工程2宗。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其中发放种粮综合直补451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635.2万元。“千村脱困”政策全面落实,1117个贫困村参与市高新区富民工业园建设获得投资分红款1200多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移民房改工作力度,加强移民生产就业基地管理,切实解决库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移民人均纯收入3027元,增长9.74%。采取干部驻村、实用技能培训、龙头企业带动、劳务输出、智力扶贫等方式,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48万户、17.67万人,分别下降22.8%和22.6%。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市场营销,提升旅游形象,加快旅游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若干意见》,完成了《河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成功举办河源市第四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东源、和平县分别被省评为“广东省旅游强县”、 “广东省旅游特色(温泉)县”。市区翔丰国际酒店被评定为五星级饭店。万绿湖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及自驾车旅游营地、九连山黄牛石旅游区等一批大项目正在开发建设。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客源市场得到有效拓展。全市共接待入市游客62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9亿元,分别增长24.4%和20.8%。房地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商品房投资额15.49亿元,销售金额21.57亿元,分别增长23%和109.5%。金融与保险业健康发展,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32.1%,加大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推进,城市信用社退市工作有序进行。商贸流通、运输仓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食宿餐饮以及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继续发展,城乡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1亿元,增长20.4%。
——进一步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亿元,增长31.5%,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5.9亿元,占28.3%。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年度完成投资34.9亿元。千方百计争取一批高速公路提前规划立项或动工建设,其中广河高速公路已于去年底开工,河紫、汕昆、广赣高速公路有望提前动工建设。筹集资金5.5亿元,改造国道10公里、省道50公里、县乡公路75公里,基本完成县通镇公路建设任务;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2条,行政村通班车率从原来的55%提高到70%。东江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全力推进河源电厂建设,完成投资15.9亿元。建成投产7宗输变电工程,新增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31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30千米。4个趸售县供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新增本地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6.7万户和17.5万户。党政机关内网传输平台、电子监察与行政审批系统建设顺利完成,“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
——努力提升以创建“五个城市”为重点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省文明城市和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进展顺利。“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形象新定位在社会各界引起良好反响。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市中心城区和灯塔盆地概念性规划、城区中心区控制性详规及城市交通干线网络等专项规划,组织了一批重点城市规划项目的修编工作,中心城区规划面积从50平方公里扩大到250平方公里,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规划建设档次。市政、园林和环卫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市区西环路建成通车,黄沙大道、河源大道市区段改造全面完成,新江路、宝源一路等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市广电中心、市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11个建制镇总体规划修编和8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修编工作。经营城市理念进一步提升,政府对土地及其它城市资源的收益有效增加。
——大力加强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工作。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南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规排放企业。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严把引进企业的环保限制门槛,强化了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责任考核,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市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暂停了速生丰产桉种植、新的木材加工企业审批和万绿湖环湖路建设,并完善了有关管理规定。完成造林灭荒50万亩,营造生物防火林带653.5公里,森林覆盖率由69.7%提高至70.7%。切实加强林木采伐、加工流通管理,木材加工企业由原来的1000多家减少到311家。大力开展无森林火灾乡镇及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县区创建活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了森林生态安全和林区秩序稳定。抓好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并争取到省把和平县作为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县。我市被评为“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和创业城市”和全国5个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之一。
——切实加大以“六大整治”为重点的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社会管理工作力度。依法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共查处关闭非法矿点462个,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非法采矿者32人,接受投案自首89人,违法滥采矿产资源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面清理市区非农建设闲置用地,已处置87宗,收回闲置用地32万平方米,近期还将收回90.6万平方米;大力开展林地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受理非法占用林地行政案件153宗、刑事案件49宗,依法惩处了一批非法占用林地的犯罪分子;开展城市“六乱”整治和“三清理”回头看工作,对东江市区段水面无证无照经营餐饮业的船只进行了坚决清理;开展集中清理整顿报废机动车统一行动和道路交通管理突出问题的“百日整治”专项行动,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我市作为全省唯一接受检查验收单位,受到国务院检查验收组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土地的调控力度,成立了市用地审批委员会,规范了市区土地审批管理,特别是严格控制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性质,市区未批准一宗工业用地改变功能。出台了市区土地使用权管理若干规定、工业用地“招拍挂”规定等文件,制定了优惠工业用地抵押贷款问题处理办法,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加大市场物价执法力度。加快市属国有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进一步落实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群众来访和集体上访批数分别同比下降21%和15%;打、防、管、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类刑事案件下降5.6%,其中“两抢一盗”案件下降10.8%,治安案件下降18.1%;切实抓好生产安全工作,安全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同比下降23.2%、7.9%和40.2%。
——全力以赴做好以“十件实事”为重点的改善民生工作。市财政共筹集资金2.75亿元,占市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0.4%,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431元,增长8.8%;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20104元,增长15.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7.67亿元,比年初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9.8元,增长11.2%。市政府年初向社会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包括完成富民工业园A、B区建设;完成14028户贫困户(其中移民7417户)的危旧房改造;解决了农村5万人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培训农村劳动力3.2万人;转移就业3.15万人;新增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42.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占常住人口)达95.7%,城市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31%以上;市区学校完成新建扩建计划,新增中小学学位2900个;帮助215个行政村解决了无办公楼和活动场所问题;完成市区周边1.54万亩生态景观林和笔架山公园规划建设,启动了客家文化公园规划工作;完成155个行政村900公里通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市区城镇居民低保月均补差额由原来的52元提高到85元;各县区城镇居民低保月均补差额由原来的50元提高到65元,农村低保月均补差额由原来的30元提高到35元。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出抓好覆盖城乡的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扶助救济、防灾抗灾,以及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等工作。全市有4.6万多户、11.1万多人享受低保救济,低保救济面达3.2%,纳入农村“五保”供养1.4万多人,新建改造敬老院13间。全面提高了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补助标准。帮助411户城镇特困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针对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形势,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出台了对城镇低保户和困难大中专学生实行临时肉价补贴措施,并切实抓好“菜篮子”工作。在部分县遭受暴雨袭击后,切实做好救灾复产工作,及时安全转移受灾群众3万多人,迅速抢修了一大批水毁公路和水利设施,帮助3874户受灾全倒户重建家园,并于2008年元旦前搬入新居。出台了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具体办法,加强了残疾人保障工作。与此同时,去年市财政加强了对县区支持力度,补助县区支出达1.4亿元,占市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33.4%,其中绝大部分资金用于民生项目。
——着力推进以教科文卫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57.4%提高到61.84%。全面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有10.43万名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待遇。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C、D级危房改造。河职院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验收,河源中学、紫金中学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设立了产学研专项资金,并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移动终端技术研究院”,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切削难加工材料刀具研究院”,牵头成立了“移动信息终端技术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58项。专利申请186件、专利授权98件,分别增长36.8%和139%。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引导本地生源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和为非公有制经济人才服务等政策性文件。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并圆满举行建市二十周年庆典暨经贸系列活动。紫金花朝戏剧团成为我省首批“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9.8%和97.8%。10所乡镇卫生院改造顺利推进,市、县疾控中心改造建设全面完成。参加省级以上各种体育比赛共获16枚金牌,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体育节和第一届外来投资企业运动会,完成168个行政村标准篮球场建设。积极推进人口计生机制建设,大力开展“两无”(镇、街道无政策外多孩生育,村、居无政策外出生)创建活动,狠抓计划生育后进地区转化工作,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分别为12.47‰、7.35‰和90.65%,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增长10%、11%、8%和12%,征收社保费增长24%。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20元,增长24%。新增就业岗位34953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34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市群艺馆、市技工学校二期、河职院二期和图书馆、市人民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一期、市社会福利中心、市劳动保障中心、市土地储备中心、市计生服务中心、市殡仪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顺利竣工。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统计、人防、打私、科普、气象、档案、史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民兵预备役等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全面加强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的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创新政府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实维护河源的核心利益,做到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敢抓敢管、廉洁公道,各级政府推动第一要务、落实第一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执行力进一步增强。成立了市政府法律顾问室,依法做好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认真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强化行政执法和监督,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共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118件和市政协提案106件,实行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集中财力办大事,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市直财政在“保运转、保发展、保民生”的同时,共偿还历史债务2.25亿元。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政务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妥善处置了东源“6·29”事件等一批群体事件。对事关河源核心利益、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敢于负责、敢于协调,对违法违规的现象敢于整治、敢抓敢管,特别是通过处理企业投资经营市区道路交通电子监测等遗留问题,中止一批不合法不合理的政府承诺事项,依法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和清理非农建设闲置用地,各级政府管理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强政府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公务员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健全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实行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离任同时审计制度,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市政府及组成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公务员的事业心、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市领导班子艰苦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是深圳等兄弟市和省直挂钩帮扶单位、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建设的各级领导和海内外各界朋友,向河源驻军和武警、消防人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为河源的事业倾注心血、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尚小,经济结构调整任务重,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工业园区建设进展不平衡,接纳能力和招商选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部分群众仍生活困难;财税增长质量有待提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基层建设、生产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机关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当前形势和目标任务
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河源建市20周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之年。正确认识和善于把握形势,明确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对于做好今年工作十分重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市既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和不利因素,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这十分有利于我市发展外源型经济,可最大限度地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及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为我市发挥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提供了更好的政策保障。省委、省政府加大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力度,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珠三角产业转移,不断完善激励型财政政策,为山区加快发展增添了更好的机遇。我市业已形成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及自身条件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使我市进一步增强了对国际国内投资的吸引力,尤其是广河、河紫、广赣、汕昆、粤湘等一批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加快开工建设,将使我市成为粤东北陆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大陆桥”和“黄金通道”,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对外商投资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工业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将促成新一轮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延伸;拥有丰富的矿产、森林、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推动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比较优势将更加明显。同时,今年内将有一大批企业竣工投产,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将为我市的经济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特别是经过建市20年的艰苦奋斗,我市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发展已步入了快车道,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科学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充分认识国际金融风险、贸易保护主义和地区竞争加剧可能带来的影响;必须认真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充分认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的用地政策和从严控制投资规模,以及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硬性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性因素对我市的影响;必须高度关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充分认识我市经济基础薄弱、环保任务繁重、综合竞争力较弱等困难和压力,认真落实相关措施,有针对性地化解制约我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还要继续花大力气化解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等等。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以上对形势的判断分析,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委五届四次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坚定不移践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打造一流发展环境;继续注重打基础、谋长远,注重集约发展、提高效益,注重保护生态、协调发展,注重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注重关心民生、促进和谐;努力增创区位、资源、生态、人文、后发“五大优势”,切实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为加快我市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经过认真测算、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慎重研究,在确保经济持续稳健快速增长的同时,对今年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行了适度调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我们相信,只要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开拓奋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就可以全面依期实现。
三、2008年工作安排
为依期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今年着力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效益园区建设,确保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
破解发展瓶颈。把解决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问题作为建设效益园区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快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的报批工作,推进市高新区三期征地和建设,全力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巩固扩大清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成果,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解决工业用地紧缺问题。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园区建设资金紧缺问题。加快完善园区供水、供电、道路、通信、排水排污、市场、学校、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解决园区配套能力不完善问题。营造良好的务工就业环境,加大对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员、生产工人的引进和培训力度,确保满足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
提高园区效益。认真落实领导挂钩联系项目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项目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强化经营理念,提高园区市政公共设施的市场化程度。坚持政府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专业招商相结合,突出围绕主导产业、资源开发和龙头企业重点招商,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用地省、污染小、税收多、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大项目和好项目。改进园区绩效考核,积极推动招商从“引资”向“选资”转变,全面提高园区效益。
做强主导产业。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手机、食品饮料、矿产冶金、钟表眼镜、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农林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八大产业,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特别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手机品牌企业,加快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落实省市联动推进手机产业升级工程框架协议,积极申报认定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加快形成手机研发、生产、配套、营销的产业链,提高手机产品质量,加快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建设。
发展内源型经济。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平台,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和用工难等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资源加工业。鼓励民营企业加快管理、体制、技术和品牌创新,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增强市场竞争力。扶持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对外贸易,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做大资源型经济。依法管理矿产资源,确保有序开发和科学利用。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从严查处顶风违法采矿行为,依法惩处违法采矿当事人,严肃查处整治监管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认真做好矿产资源普查工作,科学编制全市矿产资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探矿权申报管理,防止出现以采代探行为。尽快成立市矿产资源开发经营公司,对优势矿产资源实行统一开采、统一收购。建立市、县、镇、村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引进资金、技术雄厚的大企业参与矿产资源依法有序开发和精深加工。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能力,切实经营好城市土地。加强对水、森林、土地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快启动新丰江直饮水工程项目,切实把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科技进步创新。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建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争创名牌名标。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合作。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提升企业高新技术水平。创新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加快推进移动信息终端技术产学研战略联盟和移动信息终端技术研究院、切削难加工材料刀具研究院建设。
(二)着力加快路网电网和城市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再上新台阶
加快交通路网建设。科学修编全市交通规划。加快广河、广赣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争取河紫、汕昆高速公路早日动工。加快国道、省道、县道改造和城区干线路网建设,构筑市区“六纵十三横”干线路网,加快打造市、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启动205国道(市区段)西移建设工程,启动桂山迎宾大道、市区至高新区沿江路段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市区新江路二期工程。打好村道硬底化建设攻坚战,实现全市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客货运站场、城市公交站场、停车场设施。加快东江河源段53公里航道上等级改造和重点码头建设。加强路政执法和治超管理,提高公路养护水平,确保年末好路率达94%以上。
推进电力电网建设。加大水电开发力度,加快东江干流梯级水电站和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确保河源电厂一期工程依期竣工,第一台机组顺利发电,全力争取二期工程立项建设。加快紫金沥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抓好1个500千伏、3个220千伏、18个110千伏、9个35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建设,确保电网电力供应安全。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为重点的规划建设工程,即万绿湖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新丰江、东江沿岸城市景观轮廓线控制工程,客家文化公园、东江文化公园、恐龙文化公园建设工程,桂山、笔架山、梧桐山、越王山公园建设工程,五个县城规划建设工程。完成17个中心镇近期建设规划和12个重点镇总体规划,启动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的准备工作和市区老城区提升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以市区“两江四岸”为重点的城市景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编制工作。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区概念规划,统筹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区、县城和中心镇的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垃圾中转站等设施,不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和文化品位。启动市区东江东片区开发计划。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步伐。加强城市规划区土地使用现状的调查摸底和监测工作,坚决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治理城市“六乱”。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工程、照明节能工程及市七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理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形象。
推动投资稳步增长。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85项,年度计划投资85.6亿元。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责任制,加强和规范开工项目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拓宽投资渠道,激发银行资金和民间资金的投资活力。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促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立项,并力争列入省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三)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开拓“三农”工作新局面
努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进生态品牌农业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建设2个以上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快杨氏果业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市黄金树生态农业园、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山(龙川)现代农业园以及现代标准农田示范区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办好特色农业推介暨招商会。充分发挥淡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继续抓好各级政府“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加大村庄整治力度,营造美化绿化、生态良好、方便舒适的农村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渠道维修和管理、面上水库移民安置、农村小水电和机电排灌工程建设等省人大议案工程,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巩固“五改五有五提高”建设成果,切实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加快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推行领导挂钩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制度。全面完成村(居)换届工作。继续推进殡葬改革。加强农村普法工作,严厉打击“六合彩”赌博行为。深入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千龙带千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种粮大户补贴、粮食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坚决查处各种变相向农民乱收费行为。积极引进、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进经济专业镇、专业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高效农业。重视发挥各级供销社在“三农”方面的作用。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继续落实“千村脱困”政策,办好高新区富民工业园,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做好扶贫济困工作。
(四)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服务型经济新水平
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以休闲度假游和打造特色精品游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开发,全力推动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城市和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以“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为总体旅游形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与周边城市和主流新闻媒体合作,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和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大力拓展客源市场。注重挖掘开发客家文化、恐龙文化和生态文化,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加快万绿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把万绿湖打造成我市旅游业的“航空母舰”。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和省旅游强县、特色县活动。加强行业管理和旅游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加快推进万绿湖国际会议度假中心、恐龙文化公园、赵佗历史文化名城、九连山主峰旅游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和一批新的星级酒店建设。擦亮“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等四大品牌,建设湖滨、森林、温泉、客家风情、历史人文、水上娱乐休闲等六大旅游和休闲度假基地。办好第五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力争实现旅游入市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的目标。
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认真做好商贸物流服务业布局规划,大力推进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积极策划和包装商贸物流招商项目,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和知名物流企业。重点发展绿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原辅材料采购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和区域销售中心。加快推进市区东城商业中心、市高新区物流园、手机批发市场、龙川编组站集装箱物流中心和各县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满足农村消费需求。规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提升通讯、网络、传媒、法律、金融、财会、价格评估、工程监理等服务水平。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消费维权体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药品质量检测和监督,总结提升推广紫金高望圩、永勤公司等生产经营单位经验,巩固扩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成果。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实行房地产价格销售备案制,严厉打击传销和走私活动,整治商标广告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等违法行为。
(五)着力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强环境保护。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思想。坚决执行环保“前置审批”、环境敏感项目环保审批与竣工验收公示制度和环保“一票否决”、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加快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市区城南污水处理厂、各县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产业转移工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市区和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围绕重点污染源,进一步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全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切实做好全市首次污染源普查和“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工作。
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无容量或超总量排放的区域和流域实行区(流)域项目限批。加快淘汰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产业改造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开展林业生态市创建活动。把林业生态市建设作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认真抓好60万亩市、县级生态公益林规划和落实工作。继续抓好景观林、林分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商品林基地建设和造林灭荒工作。加强对已种速生丰产桉管理,妥善处理速生丰产桉“三个暂停”后的遗留问题,严格控制木材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深入开展“双无”创建活动,落实森林防火措施。积极探索林业体制改革,加强村级护林员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六)着力强化财源建设,构建公共财政新格局
有效增加财税收入。以园区经济、资源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民营经济为重点,突出骨干税源,巩固现有税源,培育后续税源,切实加强财源税源建设。坚持招商引资“以税为准”,引导已落户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和贸易方式,扩大产品内销比例。推进矿产、水资源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税收收入。积极推进政府土地储备,高度垄断一级土地市场,对土地、广告及其他城市经营性公共资源充分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搞好国有资本运营。坚持依法治税,依法推进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工作,健全完善税源监控管理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严禁企业滥用福利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名义减税避税。切实加强财税收入的分析和预测,提高财税运行质量,确保财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努力优化支出结构。按照“保运转、保发展、保民生”的要求,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公共基础设施、工业园区、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县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健全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管和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推进财政各项改革特别是五县一区的财政改革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激励型公共财政步伐。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加重视金融工作,加强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银企合作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与金融互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金融办在金融事务方面的协调服务作用。积极选择、培育、指导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支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做好城市信用社退市工作。
(七)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现代公民教育,突出抓好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巩固扩大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抓好文明县城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共创文明礼仪、共建和谐河源”主题教育活动为着力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今年秋季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8%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启动河职院创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工作,启动市理工学校首期工程、市技工学校三期工程建设等一批市、县区高中阶段学校的扩建工程。确保教育经费支出,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继续教育。推动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素质教育。积极实施“强师兴教”工程,提升师资水平。鼓励本市生源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回乡任教。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村和社区文化设施,加快图书批发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市广电中心建设和全市广播电视数字化及网络改造任务。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活动。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全市电影公司、演出公司、电影管理站等单位改革取得突破。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扫黄打非”、网吧整治等专项活动,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客家文化、生态文化、恐龙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加大对紫金花朝戏、龙川杂技等地方传统优秀剧种的支持力度。评选并公布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真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组织申报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文化遗产。鼓励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
(八)着力改善民生,创造社会和谐新气象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和退役士兵职业技术培训,切实帮助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贫困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加大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减少劳资纠纷,杜绝恶意欠薪现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保基金征缴和监管,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市级统筹。通过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购买一批廉租房和发放廉租房住房补贴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巩固社会稳定局面。积极推进大信访格局,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提高基层化解矛盾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全力推进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防范、应急机制,建立应急专家队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发展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完成市人民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后续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网络。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积极改进卫生行业作风。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落实激励措施,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建设。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进人口计生“两无”活动,加大后进地区转化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国防建设,巩固双拥成果。积极备战第13届省运会和配合做好我市运动员2008年奥运会参赛工作,认真举办好第二届市运会和第九届市体育节,推进省体育先进区、体育先进街道(社区)和体育先进乡镇的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全市每个村建有一个标准篮球场的五年规划,其中今年完成180个标准篮球场建设任务。完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继续加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打私、物价、史志、档案、人防、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民兵预备役等工作。
全力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建设和办好十件实事。从今年起,本届政府将投入约45亿元资金,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保、城乡清洁、农村饮水安全、文化卫生体育提升、城乡安居、城乡水利防灾减灾、新农村建设、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十项惠民工程”建设。今年3月底前完成好“十项惠民工程”建设总体方案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十项惠民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在巩固去年“十件实事”成果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全面完成95个行政村共600公里村道水泥硬底化建设,完成35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建设。二是设立市扶困助学基金。三是启动市中医院新院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28个农村医疗机构改造项目。四是解决农村2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五是抓好河源中学、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市技工学校、市职业学校、市体育学校等学校的扩建和续建工作,新增市区高中阶段学位3000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300个;启动市理工学校建设。六是启动客家文化公园、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完成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和龟峰塔修缮工程。七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以上。八是完成1.3万户农村贫困户(其中移民7000户)的危房改造。九是全面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包括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确保参保人数占农业总人口的90%以上,报销封顶线分别提高到1.5万元和3万元;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2.6万元/年提高到3.5万元/年;建立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实施城市居民、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外来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农村和城镇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其中城镇低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65元提高到85元,农村低保人月均补差额从35元提高到40元。十是加快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住房货币补贴工作进度,今年市财政列支补贴资金300万元以上;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今年市区新建经济适用房224套,新增廉租房40套。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我市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全市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人民期望殷切,政府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必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解放思想,更加勇于开拓,更加扎实工作,更加廉洁高效,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加强同人民政协的联系并向其通报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加强行政复议,强化行政执法。敢于坚持原则,严格依法办事,切实维护法律权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加快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牢记根本宗旨,坚持执政为民。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市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把“市长信箱”、“行风热线”和重大事项听证等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对话的桥梁,着力解决企业改制、农村土地承包、山林权属、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生产安全、涉法涉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外商投诉中心、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等政府服务载体,继续为投资者提供“保姆式”服务,营造尊商、安商的创业氛围。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为重点,整合各种资源,切实做到以最低廉的行政成本提供更多、更优和更高效的公共服务。
完善督查考核,建设责任政府。进一步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把责任意识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按照市委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市直单位和县区的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创新行政管理,建设效能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及时把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向社会公布。健全和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所有行政审批和核准事项都要纳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按规定期限办结。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逐步实行网上公文流转,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勇于负责的工作作风。强化行政成本效益观念,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团结协作,建设和谐政府。积极营造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坚持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大局利益。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增进工作合力。强化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推进文明窗口服务,树立机关为民办事的亲和形象。
树立良好政风,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和制约,强化行政监察,做好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严防失职渎职、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完善政府采购、产权交易、项目招投标等制度,堵塞腐败漏洞。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努力在政府系统形成勤奋学习、扎实工作、艰苦奋斗、为政清廉、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坚持求真务实,防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勤俭办事,防止铺张浪费。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勤政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依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团结拼搏,为如期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加快实现“六个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