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
告
(经河源市源城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源城区区长 黎意勇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工作回
顾
过去四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工业立区、商旅旺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认真做好壮大工业经济、提升服务经济、扩大外源经济、调整农村经济、激活民营经济“五个经济”文章,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了全区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始终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全区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六项主要经济指标考核连续四年保持全市前列水平。预计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9%,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24.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0.7∶28.6∶50.7调整为2006年的7.8∶49.7∶42.5。财政实力大大增强,2006年税收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9%,比2002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33.2%;其中国税总收入1.1亿元,地税总收入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6.7%和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52.5%,比2002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44.1%。国税收入、地税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工业发展提速增效,2006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8亿元,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均比上年增长58%,比2002年分别增长3.9倍和3.8倍,年均分别增长49%和47.8%;工业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5%,比2002年提高33.8个百分点。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比200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6.7%;旅游总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比2002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50.1%;第三产业增加值11.6亿元,年均增长19.4%。镇级经济加快发展,2006年镇级税收1.4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56%;有4个镇场街道的税收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进入了全市20强乡镇。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2005年底开发建设了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龙岭工业园,目前已投入资金约1.5亿元,完成了首期3平方公里“三通一平”,引进了中电电子、中电照明、航嘉电子等16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额35亿元,是建区以来投入最大、开发速度最快的工业园区。供水供电网络加快完善,建成了市区南面、东江跨江等供水工程,新建扩建了一批变电站。交通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在全市率先完成了通行政村道路硬底化,开通了农村公交线路,群众行路难、出行难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城乡水利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搞好了一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了6.5公里城市防洪堤,2006年完成了河紫桥至龙王阁段1.3公里工程。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兴建了翔丰商业广场、槎城地王大厦,建成了青云公园,开展了河源贸易城激活工作,完成了长堤路星河湾畔、锦绣名雅、明珠华庭等沿江立面工程;2006年投入1600万元彻底改造了鳄湖公园,把鳄湖公园建成了环境优美的园林景观公园,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誉。旅游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野趣沟、龙源温泉等新的生态休闲景区,开发了瑞立信高尔夫球场、响水生态旅游区等旅游项目。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四年累计完成40.4亿元,年均增长50.3%。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商业、二轻集体企业改革进展顺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农村税费、农村信用社、财税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继续推进。经营城市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成功挂牌交易商业用地,政府收益近2亿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1.1万户,比2002年增长1.9倍。招商引资深入开展,积极参加了省第三、四届“山洽会”和在珠三角地区及海外举办的投资环境推介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后发河源”经贸系列活动源城区签约开工竣工项目庆典活动,超额完成了2005年“三个20亿”、2006年“三个超20亿”目标任务。尤其是今年举行的源城区“三个超20亿”项目庆典活动成效显著,全区签约开工竣工项目共127宗,投资总额143.5亿元,达到了“展示新形象、结识新客商、引进新项目、促进新发展”的预期目标。四年累计引进项目265宗,实际利用外来投资65.3亿元,年均增长3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亿美元,年均增长21.5%。2006年首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开利公司投资城区,标志着我区利用外资水平的新提高,对外开放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服务大局取得新进展。2005年6月集中力量开展了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市区“三清理”行动,比较彻底地清理和查处了市区“三违四抢”和“六乱”行为。2006年4月精心组织开展了市高新区二期(泥金、大塘)征地拆迁工作,圆满完成了4平方公里的征地拆迁任务,被市委、市政府称之为政策征地、快速征地、信用征地、和谐征地。全面完成了粤赣高速、农夫山泉、河职院、东环路、河源电厂等市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任务。新城东区、西环路、龟峰公园等市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加快推进。组建了区土地规划管理大队,切实加大土地监管力度,市区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构建和谐社会呈现新局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每年确定的实事都基本得到了落实,尤其是2006年十件实事投资大、影响广,群众满意度较高。认真抓好回迁安置点建设,初步解决了1.6万城乡征地拆迁群众的安居问题。完成了万名农民培训工程,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区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的人数比2002年分别增长42.7%、25%、96.8%和51.5%。兴建了区示范福利中心,新入住100名孤寡老人。扎实开展了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基本完成了5个“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有效防控了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疫情。夺取了抗击2005年“6·20”特大洪灾和2006年“珍珠”、“碧利斯”、“格美”强台风造成特大洪灾的全面胜利,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全区两年共有1337户全倒户入住新居。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两抢一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四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认真做好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群体性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八荣八耻”等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弘扬了社会正气。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省文明城市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四年来,大力表彰了一批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村和先进个人,25人荣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科技创新深入推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完成了16所中小学校改造,新增学位6000个;吸引民资建设了源城外国语学校,2006年启动了文昌学校建设;城南小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光明学校荣获“广东省十佳民办学校”称号。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进入全省一类计生管理地区和优质服务区行列,被评为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试点工作先进区;区计生协会被评为全国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4间卫生院改造,兴建了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城乡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文化、体育设施逐步改善,建成了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训练馆等一批文体设施。生态林业建设有效推进,成为全市首个“广东省林业生态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烈士陵园改造工程。审计、移民、物价、统计、外事侨务、台办、民族宗教、人防、档案、妇女儿童、残疾人、殡葬改革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2006年,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1580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和10.9%,比2002年分别增长62.2%和47.1%,年均分别增长12.9%和10.1%。提高了全区干部职工和村(居)委会干部津贴。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率由2002年的不足1%提高到2006年的5%。全区5万多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67.4%。提高了城乡特困居民最低生活救济标准,实现了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四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72件。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对政府重点工作进行责任分解,加强督查督办,推动了工作落实。大力改进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深入开展廉政建设,进一步树立了政府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人民满意政府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四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四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四年。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区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积累了经验。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思路,选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实力,增创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必须坚持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应对复杂形势、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龙头企业少,产业支撑能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镇村经济仍较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一些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行政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政府工作人员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