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07-10-14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2007年1月22日在河源市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河源市代市长刘小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三年工作回顾

四届市政府自2004年5月组成至今任期近三年。三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促进“五大发展”等目标,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加快了我市从农业阶段向工业阶段、从闭塞山区向开放地区和从后进向后发的转变,为我市的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河源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8.6%和17.8%,生产总值三年平均(以下简称“年均”)增长22.5%。三大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7.7∶28.0∶44.3调整为17.2∶46.1∶36.7,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年均增长42.3%。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三年基本实现了五年预期目标。

一、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发展水平提升

树立谋大事、抓发展、重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执政理念,按照强基础、快发展、增活力、添后劲、办实事的工作思路,全面履行政府工作职责,进一步提升了全面谋划、驾驭大局和统筹发展的能力。注重规划先行,加强统筹谋划。编制了《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工业发展、工业园区、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区土地利用和供水等配套专项规划,强化了政府工作的前瞻性和调控力。注重产业布局,突出工业主导。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更加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促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进程,全力加快市直和县域经济发展。注重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出台和实施优质服务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为企业、群众和基层服务质量。注重关心民生,落实第一责任。以每年办“十件实事”为突破口,全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让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注重培育市场,精心经营城市。有计划经营城市资源,拓宽了政府财源,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壮大了财政实力,提升了城市形象。

二、坚持以交通建设为先导,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9.6亿元,年均增长46.6%。其中投资140亿元,完成了49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河龙、河梅、粤赣等3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32公里;新建和改造国省道184.5公里、县通镇公路480.6公里、村道硬底化2919.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416.7公里,比2003年增加4521公里。河源火车站由四级站升为二级站。加快电力电网建设。河源电厂前期工作进展顺利。500千伏输变电站前期工程按期推进。建成投产3个220千伏、10个110千伏、7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增加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01.3万千伏安,全市供电能力大大增强。加快邮电通讯和信息化建设。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61万户和95万户。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互联网宽带接入基本覆盖全市。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11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我市连续三年被省评为优秀单位;新建及加固江河堤围204公里,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137宗,改建水陂1036宗,治理水土流失155平方公里。风光水利枢纽工程及东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按期推进。加快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东环路、胜利大桥、新丰江亲水步道以及一批道路建设改造工程如期建成,庄田大桥、西环路、黄沙大道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市供电、供水、通信网络日趋完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水平大大提高。扎实开展“三清理”工作,妥善解决了建市以来累积的一批“三违”问题,城市“六乱”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强化城市经营,启动了东城西片区4.3平方公里土地开发。2006年,我市城市化率34.1%,比2003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三、坚持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0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8%和56.7%,年均分别增长45.3%和4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7.7亿元、增加值9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64.5 %,年均分别增长53.5%和5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7%。大力建设“一区六园”。全市工业园区已完成开发建设52.1平方公里,落户项目551个,初步形成“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发展格局。 2006年,“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5.2%和67.9%,税收入库同比增长51.9%。其中市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7亿元、工业增加值1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5%和82.7%;完成税收入库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3%,初步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出成效”的阶段性目标。加快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建设,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各县区政府分别与深圳市对口帮扶区政府签订了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协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举办“后发河源”经贸系列活动,参加省“山洽会”和“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在珠三角地区及海外举办投资环境推介活动和组建招商小分队等方式,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前来我市投资2006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3%和38.2%,年均分别增长6.8%和13.1%;引进内资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47.5%,年均增长66.6%。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了大顶铁矿、龙记集团、农夫山泉、丰达萨基姆、西可通讯等一批骨干企业,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陶瓷、医药制造等工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去年我市被省确定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手机制造业将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民营工业。2006年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4.9万户,比2003年增加6887户。其中去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达1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大力促进外贸出口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8%,年均增长49.6%。其中外贸出口总额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4%,年均增长52.9%。

四、坚持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0.5亿元、农业增加值4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5%,年均分别增长5.5%和3.7%全力推进“五改五有”工程建设。创办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14个。全市80%的行政村道路实现了硬底化;完成5.6万户农房改造;建设饮水解困工程81宗,解决了20.5万群众饮水困难;完成改厕的农户47.5万户;建设使用沼气的农户2万户;全市1221个行政村建立了卫生站;284个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室;216个行政村建立了农科信息网;141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行政村配备民事纠纷调解员;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农村文明和谐程度和村委班子工作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建成水果、茶叶、蔬菜、畜禽、优质稻、商品林等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144.7万亩。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25家,辐射带动农户13.8万户,户均增收2100多元。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0多家,农产品商品率达61.2%。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人工造林、迹地更新和低产林改造共1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2%(新标准),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大力发展林产经济,山地年均亩产值由2003年的55元提高到85元。高度重视“三防”工作,提高了城乡防灾减灾能力;积极推进水力资源开发,新建成小水电站106座,装机容量5万千瓦。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积极争取省的政策、资金、项目扶持,采取对口帮扶、创办小康村示范点、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户数和人数,由2003年的7.4万户、37.6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4.5万户、22.8万人。创新扶贫方式,出台并实施的千村脱困政策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认真做好移民工作。共筹集资金3.3亿多元,扶持移民地区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移民房屋改造等,有效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坚持以发展大旅游为重点,推进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2006年,全市接待入市游客50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和22%,年均分别增长28.7%和22.3%。积极构建大旅游格局。打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生态文化、恐龙文化和客家文化“四张牌”,基本形成了以万绿湖和桂山为代表的生态游、以苏家围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游、以龙川学宫和恐龙蛋化石为代表的古迹游以及以龙源、热龙和御临门温泉为代表的温泉游等四大品牌。加大了资源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力度,景区、酒店、旅行社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组织参加国家、省和兄弟市举办的旅游推介会、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推进了与珠三角和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成功举办了三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和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广东万绿湖杯”2006年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世界总决赛。我市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恐龙蛋馆藏量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加快商贸和服务业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年均增长17.2%。

六、坚持以增加财税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的,推进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2006年,全市国地税总收入23.7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年均增长38.7%;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连续三年全省地级以上市前列。市直财税收入的龙头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市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年均增长40.6%。县区财税收入全面高速增长。2006年,五县一区共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亿元,比上年增长48.5%,年均增长42.9%。镇级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乡镇完成税收8.5亿元,比上年增长88.4%,年均增长68%,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35.9%。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2006年底,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有188个,比2003年增加136个;1117个贫困村筹资共2.6亿元(含市县区配套资金)参与市高新区富民工业园建设,将全部解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长期达不到3万元的“老大难”问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4020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700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5.4%,年均分别增长6.6%和1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年均增长16.7%。

七、坚持以硬件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共同进步

加大了对事关社会事业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了一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硬环境。加快社会事业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筹7.5亿多元,先后完成或续建完成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院、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卫生学校、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体育馆、群艺馆、美术馆、青少年宫、市烈士陵园的建设,完成了市、县疾控中心和传染病科(区)共12个公共卫生体系项目建设以及58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扩建工作。市广电中心、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已正式动工。加大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力度。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市石材五金加工示范区建设已完成,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运行,城南生活污水处理厂、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市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环境质量连续三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中获得“双优秀”。万绿湖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3.1%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在全省率先实行计划生育“节育奖”政策。2006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87 ‰、6.87‰,均比省下达指标低0.6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1.35%,比2003年提高1.99个百分点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66.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7.4%,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1.5个、10.9个和31.3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年均79%。有3所普通高中1所中职学校分别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重点中职学校评估验收。高等教育实现了新突破。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全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157项,获省、市奖励科技成果70项,专利申请330件,授权161件,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家、民营科技企业40家。逐步建立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估机制,全市人才总量比2003年增长15.7%。其它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果。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99.8%和97.8%。完成了客家文化堤廊建设,龟峰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新建市档案馆和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市体育运动会。我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共获奖牌311枚,其中亚洲冠军9个、全国冠军31个。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活动2006年,我市被评为“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爱国卫生、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物价、气象、人防、统计、史志、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八、坚持以维护稳定为“第一责任”,推进和谐河源建设

全力为民办实事。扎实推进省“十项民心工程”建设,按期完成连续两年承诺的“十件实事”。全力推进双拥“十项工程”建设,已完成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各项前期工作;完成了市区8所中小学校扩建、改造工作,新增市区中小学学位5783个;建成市区防洪堤(景观带)12.6公里;基本完成龟峰公园扩建工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1.4%;完成市区周边3万亩生态景观林工程建设;改造和完善78间乡镇敬老院,完成五保对象扩保14896人;全面提高优抚对象定补定恤标准并居山区市前列;完成省属水库移民生产就业基地13万平方米厂房建设;符合低保条件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月均补差分别从原来的35元和20元提高到52元和30元。认真抓好国企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完成市属全面改制企业33户、关闭40户、撤销10户、申报破产1户,分流安置职工3460人。培训和转移了40多万农民、移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帮助企业解决用工8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至2006年底,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比2003年分别增长35%、38%、93%和45%。切实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交通运输秩序、农资打假、文化稽查等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商业欺诈、传销和变相传销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两抢一盗”、“六合彩”赌博和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关闭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退出市场等措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分别下12 %和18%。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制定和落实维稳工作考核、信访工作量化考核、群众越级上访责任追究、信访领导包案、领导挂牌督办、村级人民调解员激励考核等一系列制度,认真解决征地拆迁、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山林土地权属争议、水库移民安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了社会稳定。2006年,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人数比2003年分别下降24.1%和3.7%。

九、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扎实开展

2005年和2006年,我市连续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科学决策、沉着应战、严密组织、全民动员,夺取了抗洪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共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5.3万人,下拨自然灾害救济款3775万元,救济受灾群众27.7万人次,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争取上级和兄弟市救灾资金3亿多元,发动社会捐资6600多万元,及时开展灾后复产重建工作,共修复水毁道路1700公里、水利设施1.5万处、电力通讯设施7210处,修复和改建受灾中小学校631间,治理地质灾害点100多处;健全完善卫生防疫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确保了无疫情发生;投入重建家园资金19439万元,19039户受灾全倒户分别于2006、2007年元旦前全部入住新居。同时,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防洪救灾应急预案台账及防洪防地质灾害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体系,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十、坚持以“五以”风尚为准则,推进政府管理上水平

推进依法行政。制定颁发了《河源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坚持重大问题向市委报告制度,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和向市政协通报制度,大力推进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共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3件、建议397件和市政协委员提案298件。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取消行政许可事项99项、改变管理方式4项。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共办理各类行政复议案件145宗。深入推进政务公开,部分县区实行了村账镇管。积极开展“四五”普法工作,提高了公务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制定并实施了对市直单位、县区和乡镇的考核奖励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万博ManBetX网页版登录 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努力提高公务员素质。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累计培7万多人次。实行公务员逢进必考制度,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结构。认真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了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和民主评议政风工作长效机制,对派驻市行政服务中心28个窗口单位开展了行政效能评议和对市78个单位开展了政风行风评议活动。

各位代表,回顾本届政府的各项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确保高速高效发展,思路决定出路,环境决定优势,创新决定活力,作风决定效率。过去三年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深圳、中山等兄弟市和省直挂钩扶贫单位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建设的各级领导和海内外各界朋友,向河源驻军和武警、消防人员,向全市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要饭财政”的基本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加快发展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结构调整任务重,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环境保护任务加重,节能降耗压力增大;园区设施配套滞后,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脱贫任务依然繁重;社会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仍有许多薄弱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人才支撑力度不够,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2007年工作安排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后发河源”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构建和谐河源的重要时期。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及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关注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公平正义,完善公共管理,增强体制活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的满意度,全力构建和谐河源。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是:全面实施《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继续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和做到“六个好”、栽好“六棵树”的要求,努力实现“六大新突破”,即突出工业主导,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突破;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新突破;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内外源型经济实现新突破;强化规划管理,加快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高度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河源实现新突破;推进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新突破,把我市建设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绿色农副产品、旅游度假重要基地和泛珠三角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1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左右。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依期实现五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当好“栽树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18%;工业增加值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3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下;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3%。

为依期实现以上目标,今年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市直和县域经济大发展

增强工业园区接纳能力。按照“保、快、好、惠”的要求,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创新“一区六园”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一区六园”建设成“工业新城”。加快推进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力促中心区二期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推进市高新区“环保示范基地”建设。抓紧做好县区产业转移园申报省级认证工作。加快高速公路出口镇工业园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好项目用地、产业配套、企业招用工、融资和征地农民安置等问题,全力提升园区接纳能力,发展壮大园区经济。

突出发展手机产业。在继重点发展壮大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陶瓷、医药制造等工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突出手机产业,全力打造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形成特色经济。全市“一区六园”特别是市高新区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加大招商力度,重点引进一批有品牌的手机生产及配套企业落户工业园区。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加快“广东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力争到2009年,全市手机年产量达到3000万部以上、年产值200亿元以上。

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招商服务体系建设,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努力构建招商、安商、惠商、兴商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和大型招商活动的作用,突出产业招商,大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占地少、效益好、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企业,引进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和将研发中心或地区总部设在河源的企业。全力抓好2006年经贸系列活动签约项目和第四届“山洽会”签约项目落实,千方百计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鼓励和支持原引进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和用工难问题。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扶持一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国有、“三资”和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推进出口主体多元化。继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特优产品出口比例,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改善“大通关”环境,为出口企业提供便捷和优质的通关服务,确保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增20%以上。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严格实施《河源市环境保护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保工作水平。严禁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新建项目一律不准上马,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在建项目一律不准投产,经限期整顿治理环保不达标的已建项目一律关闭。严格执行对新建项目环评环保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的环保执法检查。继续推进东江治污保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市高新区建设成为规范化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力争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2008年建达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多方筹措资金,切实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推进“六子一水”和“五改五有”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和饮水安全等问题。突出生产发展,以增加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主导产业强村、龙头企业帮村、生态家园建村、科技人才兴村、基层组织带村,力争今年底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咨询中介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生力军。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发展优质农产品、特色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温氏、瑞昌、三友、聪明人、华威科技、万绿宝、绿丰等一批科技型、产业关联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发挥各级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专业镇、村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继续抓好农业“六大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资供应、产品流通和质量检测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落实资金补助扶持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

加强林业和水利建设。全面实施造林灭荒工程,今年完成50万亩造林绿化任务。推进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基地建设。抓好市区、县城、中心镇和居住小区周围以及交通要道、江河两旁宜林荒山绿化工作。加强林政管理,严禁乱砍滥伐,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11宗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完成51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修20宗机电排灌工程,提高农田灌排能力。抓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35平方公里。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新增装机1.1万千瓦。

三、加快构建大旅游格局,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整合旅游资源,组建旅游集团,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快我市旅游从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型为主转变,做大做强万绿湖、温泉、客家文化和恐龙品牌。加快万绿湖国际会议度假中心、恐龙遗址公园、赵佗历史文化名城、九连山主峰旅游区等大型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积极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旅游业,促进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继续组织各类旅游推介活动,办好第四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深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与周边地市实现产品共享、客源互动。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切实履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促进旅游安全、秩序、质量、健康、效益“五统一”,确保今年入市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业税收及提供的就业岗位分别增15%以上

促进房地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东城西片区建设,促进房地产发展。重视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完善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满足多层次住房需要为目标的住宅供应和保障体系。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完善住房货币补贴政策。编制商业布局规划,积极推进市区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和城郊乡镇商业三级体系和专业特色街建设,发展大型综合性商场、大中小超市、各类专卖店,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商业布局。促进外资、民营资本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城乡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快培育与工业制造业相配套的原辅材料采购市场。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仓储运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和通讯、网络、传媒、咨询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村流通市场工程,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发展、规范和健全各种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完善的法律、金融、价格评估、工程监理、综合技术等服务,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四、加快“十大工程”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继续推进“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总投66.6亿元,继续推进交通建设、能源建设、工矿骨干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水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城市化、文教卫体、生态环保“十大工程”等49项重点项目建设。其中,新建项目26项,工程总投资42亿元,重点推进河源电厂一期、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江东岸沿江路河职院至胜利大桥段、市七礤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市区城市防洪堤二期、2个220千伏和2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6250个农村沼气、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工程等项目建设;续建(迁建)项目17项,工程总投资21.2亿元,重点推进市高新区二期、风光水利枢纽、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市人民医院新院、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市广电中心、河职院二期、市技工学校二期、富民工业园等项目建设;改建项6项,工程总投资3.4亿元,重点推进河源大道东埔环岛至白岭头段、省道242线紫金至苏区段、227线下吉至赤光段、230线和平南出口、341线连平至陂头、环市路龙川至紫金段公路改造等项目建设。要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把“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成为“民心工程”。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河源电厂二期项目前期工作;配合做好广河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大广(大庆至广州)、揭茂(揭阳至茂名)高速公路经过我市连平和紫金县境;争取各方支持,推进新丰江水库向深圳、东莞等城市管道供水工程项目正式立项。

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水平。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编制市区30平方公里近期建设、“两江四岸”重点地段景观、东城西片区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镇道路、供电、绿化、公园等专项规划,完成17个中心镇近期建设规划和45个建制镇总体规划。强化对新农村规划建设指导,完成3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规划。维护规划严肃性,确保规划严格实施。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市区、县城和中心镇集聚辐射功能。市区按照“南拓、东扩、北连、西优”的发展框架,以“两江四岸”为主体,各县区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继续大力开展“三四五”工程竞赛活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城市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各种影响市容市貌与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统一的政府土地储备经营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土地资产收益最大化。大力引进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投资者参与城镇化建设。积极探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市场化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多渠道增加城市经营收益。

五、强化财源建设,增强理财能力

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健全税源调查分析、财税收入和非税收入征管监督机制,提高依法治税水平,促进财政增收。积极培育和拓宽税源,大力组织财税收入。完善征管措施,落实征管责任,既抓重点税源和大额税收,又抓地方零星税收,做到“抓大不放小”,确保应征尽收。优化财税收入结构,提高财政预算收入质量。切实抓好政府公共资源的开发和监管工作。强化预算外收入征管,重点加强对土地收入、资产经营性收入和国有资产收益等非税收入的征管,确保足额缴入财政国库账户。继续完善与省激励型财政政策相配套的各项考核奖罚措施,进一步调动各级抓税源、促增收的积极性,确保完成财税征收任务。

增强依法理财能力。创新理财观念,加快“管家型”的粗放财政向“创业型”的效益财政转变。不断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财政支出。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科教文卫、一区六园、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执行部门预算,确保收支平衡。健全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村账镇管”。完善财务总监制度,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扎实推进财政收入、支出、管理改革,加快构建激励型公共财政步伐。

六、强化科技和教育地位,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投入。扶持企业引进、应用高新技术,大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河职院等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合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年内新创建2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新创建3家以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新创建2个以上省级专业镇。加强知识产权、名牌名标申报和专利申请工作。抓好“深藏式沼气池”专利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继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扎实推进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依期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目标。

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工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三项经”增长。进一步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多形式、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适应我市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需求。抓好市区新建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1所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消除农村中小学C、D级危房。力争河职院通过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验收,推动市技工学校创建全国重点学校和市卫生学校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加快推进创建“教育强镇”步伐。大力实施“党政人才、企业家、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抓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各项工作,并力争申报成功。加强疫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疾病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四大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新建市卫生监督所,规划筹建市中医院新院。高度重视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积极筹建市“120”指挥中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开展创建“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活动,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和行政村卫生站建设。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医风医德教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院管理,加大医药市场整顿力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创建乡镇(办事处)无政策外多孩生育和行政村(居委会)无政策外出生活动,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推进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积极配合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检查验收工作,并确保创建成功。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力争今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积极打造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生态文化和史迹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认真办好2007年元宵“忠信花灯展”系列文化活动。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乡镇文化站“五个一”工程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筹建河源市新博物馆。完善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构筑优良的文化环境。加强社科研究,繁荣文艺创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体育竞技项目。认真备战第十三届省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继续加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打私、史志、档案、人防、气象、物价、统计、老龄和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等工作,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七、强化民生为重,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加快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确保城镇新增就业岗3万个、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5万人。加大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力争培训率达90%以上,提高退役士兵就业能力。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办好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试点。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加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继续实施省“十项民心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帮、弱有所济、贫有所扶。

认真抓好扶贫和移民工作。全面落实千村脱困政策,继续深入开展机关挂钩扶贫和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重点实施安居工程,解决好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和户数分别下降20%以上。完成富民工业园首期工程建设任务。扎实做好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确保今年培训人数达3000人以上。充分发挥26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扶持贫困户增收脱贫。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老区边远村庄搬迁工作。全面落实《广东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加快改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6000户移民每户有1人以上到企业务工。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落实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行政首长和企业法人两个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等行业与领域的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安全事故的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依法清理和整顿非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及经营危险化学品等行为。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实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放心肉”工程,加强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食品、用药和消费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安全生产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以上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完善落实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机制,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市季度查、县每月查、镇半月查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加大信访案件的督查处置力度,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认真抓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特别是“两抢一盗”、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和多发性犯罪,增强群众安全感。大力扫除“黄赌毒”,净化社会风气。积极推进“六好” 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继续落实各级政府维稳责任制,切实解决土地权属和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生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复退军人优抚安置、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水库移民和被征地农民安置以及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全力办好十件实事。本届政府郑重承诺,我们在五年任期内将继续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今年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一是完成富民工业园占地15万平方米的厂房、生活设施配套建设。二是1.3万户贫困户(其中移民7000户)的危旧房改造。三是解决农村5万人以上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四是培训及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万人以上。五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城市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覆率达30%以上;新增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40万人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占农村常住人口)达90%以上。六是加快市区文昌学校建设,新增学位2000个以上,确保今年秋季投入使用。七是帮助全215个行政村解决无办公楼和活动场所问题。八是完成市区周边1.5万亩生态景观林建设和市区笔架山公园规划建设,启动市人民公园建设。九是完成500公里村道水泥硬底化建设任务,新增125个行政村通水泥硬底化公路。十是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居民低保对象月均补差额52元提高67元,农村低保对象月均补差额30元提高35元。

八、强化效能建设,提高政府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政府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专门机关监督、政府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民谋利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有序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和农村居民自治进程,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提高城乡各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能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

推进管理改革创新。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全面实行“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加快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和行政投诉中心功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搞活国有资产经营。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明确投资主体和项目责任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执行《公务员法》,做好公务员登记工作。牢记执政为民宗旨,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市政府议事规则,提高政府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集体决策水平。继续坚持和完善对市直单位、县区、乡镇的考核奖罚制度,进一步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培训考核机制,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加强行政监督和责任追究,落实行政效能监察和绩效评估,确保政令畅通。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和实施面向社会的新闻发布、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继续深入开展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巩固机关作风建设成果,切实解决作风不实、办事拖拉、“吃拿卡要”和滥用行政权力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发挥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职能,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开拓进取、团结务实、奋发创业、勤政廉政的公务员队伍,把本届政府建设成为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谐政府和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依期实现预定目标,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维稳“第一责任”,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河源而努力奋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