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奋当好“栽树”人 为努力构建和谐河源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河源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月16日)
梁伟发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源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抢抓机遇,发奋追赶三年初见成效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市人民发愤图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克服了激烈市场竞争下谋求后发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抵御了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经济社会持续高速高效发展,三年基本实现了五年的目标,开创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概括起来有“六个新”。
---发展理念实现新突破。面对新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面对各地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面对在全省“后无追兵”的局面,三年来,市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科学发展观的普遍要求与河源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从“五加快一确保”的提出,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的完善;从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促进“五大发展”、完成“八大任务”的确定,到“三个不低于”、“三个100亿”、“三个超百亿”的具体措施的落实;从“一区六园”开发建设,到“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的落户,发展方向在前进中不断明确,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发展思路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了大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是真功夫、全面发展才是真发展的新理念,初步找到了符合河源实际的新路子,正在开辟河源跨越发展的新天地。
---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坚持“工业立市”和“借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一区六园”建设加快推进,已落户项目530多个,投资总额300多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举行“后发河源”---2005、2006经贸系列活动;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和镇级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全市五个县财政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市)中排位分别为第1、3、4、5、8位,第1、2、3、6、15位和第1、3、4、5、13位。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房地产、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64亿元,比2003年增长83.7%,在全省排位三年提升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2.54亿元,比2003年增长1.88倍,在全省排位三年提升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6.3亿元,比2003年增长2.92倍,在全省排位三年提升5位;外贸出口总额达5.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53倍,在全省排位三年提升3位。连续三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地级市前列。三大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7.7∶28.0∶44.3优化为2006年的17.2∶46.2∶36.6,其中第二产业占比三年提高了18.2个百分点。河源后发优势初步显现。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坚持执政为民、富民惠民,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校,新建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市技工学校。科技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卫生预防控制和应急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十项民心工程”和“六子一水”工作扎实推进,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连续三年被省评为一等奖。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加快解决,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有效开展,创新出台“千村脱贫”政策,并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护。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4510元和698元,全市贫困人口户数和人数分别下降40.7%和39.2%。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水平不断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党委和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公民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创建、群众性体育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总结和弘扬“6.20抗洪精神”,涌现出了一批以龙川县天云村、市地税局为代表的文明单位和以“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李力锦、“全国见义勇为英雄”陈希少、“全国模范检察干部”郑爱民为代表的先进典型。我市被省评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有望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审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物保护、档案、史志、残疾人、爱国卫生、气象、关工委、老干部和人民武装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环境保护实现新成效。我们把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压力转化为促进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优势和动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扎实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坚决拒绝环保达不到要求的项目落户河源;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设施建成使用;加强环保执法,坚决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强了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合理开发,加强森林管护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推动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200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04年下降9.4%,环境污染主要指数与200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全市活立木蓄积量3900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11%;全市江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万绿湖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水平。我市连续三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中获得双优秀。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促进、人与自然相协调和增产、增效、不增污的要求。
---对外形象实现新提升。坚持打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投资环境,树立了河源良好的对外新形象。硬环境不断改善,在近几年努力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特别是相继建成了河惠、梅河、粤赣高速公路,争取了河源电厂立项和筹建,规划建设了市区“两江四岸”,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绿化、亮化、净化和景观水平有较大提高。尤其是通过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万博ManBetX网页版登录 环境不断优化;行政服务资源加快整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投资鼓励政策,营造了低成本投资“洼地”。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两抢一盗”和各种刑事、经济犯罪,重拳治理“黄赌毒”,治安环境总体良好,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明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落实,诚信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同时,一系列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活动,如“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广东万绿湖杯”2006第十一届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世界总决赛以及三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河源被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市博物馆恐龙蛋馆藏量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等等,河源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显著提升,河源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执政能力实现新提高。通过扎实有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和“岗位大练兵,争当排头兵”实践活动,举办10期县处级以上干部“华工班”和乡镇干部等培训班,广大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一是统揽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各级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了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新成立6个民主党派河源支部,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商联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二是科学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结合实际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工作绩效考核奖惩办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任人唯贤、以绩为准原则选才用人,实行公选市直副处职位后备干部,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初步营造了优者上、能者干、庸者让的选人用人环境,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固本强基的能力不断提高。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扎实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和社区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圆满完成县镇村三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四是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成功抗击了2005年特大洪涝和2006年三个强台风,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通过“三清理”解决了市区建市以来累积的“三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河道设障)问题。五是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廉政教育,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党内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