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苏勇军 通讯员 叶丽娜 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近日正式发布的《河源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将于4月1日起全面实施。《规定》通过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雷电灾害防御体系,为城市安全发展筑牢法治化、标准化屏障。
《规定》首次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协同工作机制,将防雷安全纳入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及财政预算保障范畴。气象、住建、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将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联合监管,整合建筑工程防雷管理流程,避免多头执法,形成防雷安全管理合力。
针对雷电灾害特点,《规定》要求动态划定易发区域并调整防范等级,提升防御精准性。推行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制度,符合条件的项目可共享评估报告,减少重复工作;设立“例外清单”,明确需单独评估的特殊项目,强化政策灵活性。大型工程、易燃易爆场所等高风险项目须强制开展风险评估,结果将作为规划审批的重要依据,从严管控安全隐患。
《规定》要求新建、改扩建工程严格落实雷电防护装置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步设计、施工、验收),从源头保障安全。针对爆炸及火灾高危场所,防雷装置检测频次由常规标准提升至每半年一次,并依托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施电子标识管理。检测不合格项目须限期整改并上报,确保全程透明高效。
《规定》提出,我市将推动防雷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跨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同时,建立检测机构信用档案,公开资质、检测质量及信用评价结果,通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行业规范发展,提升服务质量。
《规定》重点关注农村地区防雷薄弱环节,将学校、候车亭、集中居住区等公共场所纳入防雷装置安装计划,并加强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此外,鼓励重点场所购买雷电灾害保险,气象部门将免费提供灾害证明,助力快速理赔,降低灾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