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循州地界。河源、龙川属之。
南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
南越王赵佗启岭南华风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衣冠南渡”的中原人与当地居民杂处,但彼时南越族人数量甚多,“王化”多有未及之处,人们仍“楼居山险”“随山峒而居”,中原王朝很难对此进行管理。南岭以南的潮、循各州,被隋唐帝国视为贬官流放之地,300多年间,众多才学之士谪居至此,客观上使中原文化广泛流布此间,使之“渐袭华风……椎跣变为冠裳,侏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甲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土”。
唐代循州区划累变,治所屡迁,本文所列被贬来的名宦,也许有的一生也不曾踏上过今日河源、龙川县境的土地,但在那个年代,龙川仍属循州,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震荡中,流风周及各邑,影响深远。
柳旦办学龙川郡
在南越王赵佗的大力推动下,岭南地区“华风日兴”“学校渐泓”。东汉时,广信一带出现了著名的经学大师“三陈”——陈钦、陈元和陈坚祖孙三代,他们传承儒家思想,治《左氏春秋》,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盛赞曰:粤处炎荒,处古帝王都会最远,固声教所不能及者,“此其继往开来之功,诚吾粤人文之大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批南下避乱的士人、手工业者、商贾陆续来到岭南地区,如北海郡刘熙,往来南海、苍梧,有生徒数百人;东吴骑都尉、易学大家虞翻被孙权流放到番禺,在今广州光孝寺一带讲学,从者数百。
“三陈”之后,出现了“四士”——士燮、士壹、士䵋、士武兄弟,此后又出现了番禺董正、杨孚,南海黄豪、王范等学者。按道光《广东通志·选举表》中记载,在汉朝的察举选官制度下,“察孝廉、举茂才”,整个广东省有17人被举荐录用,以番禺最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不少贬官被谪入岭南。隋文帝最小女儿兰陵公主的丈夫——驸马、兵部尚书柳述,是第一个被朝廷流贬至龙川郡(郡治在今惠州,河源现辖各县多属之)的官员。柳述贬居龙川郡的时间大概有3年,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前后复迁宁越郡(今广西钦州),在迁徙途中不幸染上瘴毒,病发身亡,时年仅39岁。
隋朝时龙川太守柳旦,是一个极重视教育、教化的地方官员。柳旦是在大业元年被任命的,他在龙川郡任职了3年,回京述职时,被隋炀帝留下了,不让走了,封了太常少卿、黄门侍郎的官职,终于任上。
柳旦出任龙川太守的这几年,距赵佗任龙川县令已有800多年,毕竟与中原不易沟通,在文化上出类拔萃者罕有,民风也并未达到都能和煦融洽程度,归善、河源、博罗、兴宁、海丰等地,仍常见“民居山洞,好相攻击”,遇到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仍是常以械斗来解决。作为隋炀帝驸马柳述的叔叔,柳旦的修养很高,“工骑射,颇涉书籍”,是河东解县人,他秉承赵佗“诗礼化其民”的理念,文以化之,“开设学校,大变其风”。隋炀帝听说后,“下诏褒美”。人们认为,柳旦是惠州办学第一人。
被贬循州的大唐宰相
据不完全统计,自唐中宗景龙年间起,就有10多名大臣被贬谪到循州,当然,他们大多生活在循州治所。其中,仅唐朝宰相就有4人:杜元颖、牛僧孺、张锡、崔沆,若加上一个当年不是宰相,后来当了宰相的郑畋,就有5位唐朝宰相到过循州。武将有左金吾将军李道古、义武军节度使浑镐,沧德宣慰使、谏议大夫柏耆等,有文臣,有武将,甚至不乏大学者,如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李翱,博闻强记的陈谏,太常博士闾丘均,还有随着幕主郑亚来到岭表的大诗人李商隐。
大唐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盛世,许多传奇人物,至今令人闻其名则有如雷贯耳之感。唐朝宰相更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群体,属“位极人臣”肱股之臣。唐朝共有369位宰相,有人统计,90%以上都是北方人。
这些宰相中,有4位先后被贬到循州的唐朝宰相杜元颖、牛僧孺、张锡、崔沆,他们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死在循州,有的重新被朝廷召回并委以重任,有的在与造反派的斗争中被杀害。
唐太宗宰相杜如晦五世孙杜元颖,长庆元年(821年)以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长庆三年(823年)被授予武职: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因以相位出镇西川,在当地横征暴敛,却对武器装备没有认真维护,结果“贼兵”杀来时,常常遭遇溃败。
唐文宗听了一些人对杜元颖的告状,就把他贬为循州司马。最后杜元颖死于循州,时年64岁。
唐代的朋党之争令许多官员历经宦海浮沉。唐文宗时起,牛僧孺和李宗闵结为朋党,与李德裕为首的另一朋党在朝中互相排斥、打压。结果,牛李两党的首要人物也遭受到党祸,牛僧孺被唐武宗所不喜欢,几经黜贬,最低落时,在会昌四年(844年)时被贬为循州长史。
在循州时,唐武宗薨,唐宣宗立。牛僧孺时来运转,在大中元年(847年)的八月份,他就被召回京中当了太子少师,但于次年就病逝了。
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锡,刚刚当了宰相还不到一年,因为向一心想当皇帝的武则天建议将庐陵王李显请回朝中当皇帝,武则天的气恼可想而知。更倒霉的是,张锡又被查获“赃满数万”,武则天要将刚刚华盖当头的张锡处以死刑。
武则天气恼虽还没有消除,但她知道张锡是个人才,知人善任的武则天在临刑前将他释放,改为流配循州。在循州的两三年里,张锡没有沉沦,仍和他前往监狱的路上那样,“气象自如”。 唐中宗即位,大赦天下,张锡在神龙元年被赦,授工部尚书,兼修国史。
唐僖宗朝的宰相崔沆,是个颇具历史知名度的人物,是成语“沆瀣一气”里的主人公。
崔沆在乾符二年(875年),即王仙芝黄巢起义造反的那一年任科举考试主考官。他举贤不避亲,录取了同宗的崔瀣,于是坊间哗然,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时任中书舍人崔沆受妹夫韦殷裕的连累,被贬职为循州司户。在这里,崔沆与土人语言不通,没什么人能和他交往,当地人郑隐颇读了些书,能与他交流谈天,崔沆常与之往来,并给予帮助。次年九月,唐僖宗接位,将那些因受韦殷裕等人连累而遭到贬谪放逐的官员全部放回。在循州待了近一年的循州司户崔沆复官为中书舍人,随他入京的郑隐,被他举荐参加策试,一举及第,是循州韦昌明后的第二个进士。
乾符二年(875年)升任宰相。广明元年(880年)春,黄巢攻陷京城,可怜崔沆与另外一位宰相豆卢球、广德公主与驸马等诸多高官、皇亲国戚,一起遇害。
宿儒名将居循州
《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史书记载的被贬或被派遣到循州任职的大致有10多位名臣武将:张锡,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任宰相,次年因泄露宫中机密被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年)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再度出任宰相,不久,韦后被杀,他再度被贬。
闾丘均,为安乐公主所荐,任太常博士,以文章著称。景龙元年(707年),安乐公主被诛,受此连累,被贬为循州司仓。
刘宗器,洛阳人,上言“请塞汜水旧汴口,更于荧泽引河入汴”,因此功擢为左卫率府胄曹。但不久新渠填塞不通,于开元十五年(727年)被贬为循州安怀戍主。
赵纵,郭子仪的女婿、太仆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因仆人告发,被贬为循州司马。唐代大诗人卢纶曾写诗《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送他。
陈谏,自河中少尹贬台州司马,是中唐时与柳宗元、凌准、刘禹锡同时被贬的八大司马之一,最后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翱,于唐宪宗元和初年随杨于陵往广州任官,元和四年(809年)十一月,任循州知州。
浑镐,义武军节度使,元和十二年(817年)被贬到循州。 李道古,左金吾将军,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被贬为循州司马。
窦紃,仕至渭南尉、集贤校理。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因其岳父王涯事被贬为循州司户参军。
杜元颖,官至宰相,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被贬为循州司马。
柏耆,沧德宣慰使、谏议大夫,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被贬为循州司户参军。
段嶷,右金吾卫大将军,封西平郡公。甘露之变(太和九年,835年)后,被贬为循州司马。
牛僧孺,官至宰相,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被贬为循州长吏。
郑亚,李翱女婿,桂管防御观察使,大中二年(848年)二月,被贬为循州刺史。郑亚的儿子郑畋在循州住了一段时间。郑畋后来在唐僖宗时成为宰相。
李商隐,《新唐书》《旧唐书》和《全唐文》《唐才子传》里都提到,李商隐曾随因受牛李党争而被贬为循州长史的郑亚在848年一同来到循州,待了大约一年的时间。
崔沆,宰相,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被贬为循州司户参军。
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物,大多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这些人虽然在循州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整个岭南地区尤其是河源(包括龙川、惠州等地)的文化气象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翱教民用陶瓦做屋顶
李翱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贞元十四年进士,曾师从韩愈学习古文,文章甚受时人推崇。元和初年(约808年),户部侍郎杨于陵出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李翱随同去做幕僚。
其间,李翱与同事一起,在岭南四处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他发现,当地民众的屋顶都是用茅草做的,茅草最易引火,且岭南多台风,茅草屋顶不抗风。李翱开始教群众用陶瓦做屋顶,易蒲屋,以减少火灾隐患。
或因李翱在循州干得出色,元和四年(809年)十一月,李翱以节度掌书记的身份被升职,奉敕当了循州知州。
谪宦入循州威凤入卿云
这些从中原被贬来的文臣武将和诗人学者,大概根本想不到,自己的到来,会给这尚称蛮荒的循州带来如此巨大且持久的影响。他们虽然在循州留下的传说与史迹不多,但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影响了循州地区百姓和士人学子。
因其谪宦之多,嘉庆《龙川县志》还专辟一卷,讲到“谪宦流寓”,对龙川瘴气、谪宦影响作了一番甚有文采的概述。
“龙为粤之古邑,瘴雨蛮烟,向为罪臣窜谪之所”,虽然气候不太好,但是,龙川境内的山川胜地,却是景色极佳,几乎能与庐山、岳麓山媲美。中原那些迁客骚人、孤臣落拓之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循州、龙川。这些博学君子极有风骨,他们的一举一动和一题一咏都极受邑人关注,受后人景仰。
(转载 2022年06月26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