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创城记
■河源双城一气图 来源:同治《河源县志》
■2022年1月底竣工开放的上城东门 凌丽 摄
■南朝齐时,“河源”之名出现在地图上。 来源: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
1500多年前,河源建埠,县治在上城。明朝200余年间,县治迁至下城。上、中、下三郭地,为河源邑民聚居地。为避水患,明万历年间,历时12年建设,上城重建,县治重归上城,民众亦陆续随之迁入。
河源县城为何设在这里
“建都设邑,必在山水会聚之处,其控驭所及,得久远不易者,亦由形势拱护而然。”(清乾隆《河源县志·舆地志》)河源县城所在地,便是山水会聚之处,且“适当惠属中央,诸邑包裹其外”。
河源县城即今源城区,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丘陵起伏,中部和北部是河源盆地的中心,地势平坦,新丰江从西至东流过,与东江汇合,东江从东至南流入紫金临江。气候温和,常年气温维持在21.l°C左右。
河源城外有两条江,一是东江(又称大江,旧称龙江),二是新丰江(又称小江),在龟峰塔边合流,蜿蜒流向惠州、东莞。其实这两江每一段还有不同的名字,如神江、槎江、宝江等。
新丰江、东江合抱之处,便是河源县城。
河源县城,即今之源城区上城、新江两个办事处。随着时代的变迁,河源城区范围大幅度扩大,新丰江以南,也就是原河源县城所在地,如今人们称之为“老城区”;新丰江以北,人们称之为“新市区”。
现在源城区,因境内东江、新丰江的切割,全区分为三块,其中老城区、高埔岗和埔前为一大块,东埔街道和源西街道为一小块,源南镇的胜利村与和平村为一小块。
按《源城区志·自然环境与资源》载,源城区(原河源县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与粤东北山区的中间地带,河源市的最南端。源城区境内大部分处于河源盆地内,北部和东部为东江和新丰江冲积而成的东埔小平原,中部为丘陵,南部为东江冲积而成的埔前小盆地,西部为山区。
源城区自然环境优越,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裕,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但有时也发生水灾、旱灾、风灾、霜冻、病虫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正因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裕,气候温和,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古龙川设县后,这一带人口慢慢增多,700年后,设置了河源县,县治就在这两江环抱之地。
为避盗扰 上城被弃
河源县城,有两座城,一个是上城,一个是下城。
建县之初,县治在上城。虽然隶属的州郡府时有变化,但上城成为将近1000年的河源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宋代以前,河源的城是垒土而成的,城很矮,普通人都可腾跃而上。(明李维桢《尊德祠碑记》)
护城河并无水源。有司曾从红朱门筑壆开堑,东起高风坑,西至佛迹潭,以排闸蓄水。没有水源的河易枯竭,何姓左丞凿了今双下坝的巨石引了一道渠,但那渠也流不长,易堵塞,且浅,不用拉起裤管就能过。这样的城形同虚设,强盗不时来河源城里打家劫舍。(李维祯《尊德祠记》)贼寇们走了,“遗民”依槎水而居,是为三郭——上、中、下三郭,因以为县。现在的上角、下角,即是原来的上郭、下郭。郭,外城之墙,造郭以守民。
到了元末改朝换代之时,大军往来,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上城的城墙也塌了,房子也烧了。至元二十五年,河源有乱军首领李满林率兵据城作乱,东莞人何真率义兵前来将其平定。明洪武元年(1368年),本地土豪曹文昌、黄彬,汲州土豪廖仁等聚众作乱,自称元帅,被征南将军廖永忠剿灭。
从战乱中恢复喘息的河源人,开始战后建设。天下初定,到处仍有贼寇,也需要筑城防寇。可是,城墙并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没有完好、坚固、高大的城墙保护,就有一些强盗跑到上城来抢劫,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
故城(上城)为河源千户所,则是明初的事情。城有兵无民,兵不足以充实河源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钟镒于中、下廓间滨江地建筑下城,以避盗扰,以故城(上城)为河源守御军堡。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守御千户高闻、百户曹贵始建下城城墙,墙高1丈2尺。
那时,河源县的县治,就开始迁往下城,徙建于城西寿春寺。
为避盗扰而建的下城,历经了几次维护、增高。弘治五年(1492年),签事袁庆祥认为城墙太矮,核准县城城墙增高3尺,为1丈5尺,城周450丈,北、东、南为门,上有炮楼,池深7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有盗贼潜入县库,签事尤瑛复修城高3尺,计城墙高1丈8尺。
自元末至明代隆庆年间的200多年里,故城(上城)已成荒山野岭,蒿莱遍地,鸟兽横行、人迹罕至,肥一点的地被人耕作了田,瘦地成了乱葬岗。
为避水患 重建上城
下城地低,每有大雨、暴雨,就汪洋如海,城中庐舍被淹,水患频繁,平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明成化年间,河源同知黄冕在一次洪水(1485年)后写了一篇文章:槎江平时看起来那么温顺而浅,似乎一苇可航,谁知道久雨积涝之后,竟然惊现汹涌巨浪,河源城与低地几乎遭灭顶,只看得到周边嵯峨的山,“东埔废春耕,黉宫息弦歌”。
黄冕之后数十年的嘉靖年间惠州知府李玘,到河源视察后写了首五律诗慨叹道:“晓发河源县,阴云白半城。遥看楠树色,忽听鹧鸪声。地下常忧水,山穷易弄兵。割符深帝念,渤海亦儒生。”第三联“地下常忧水,山穷易弄兵”,点出河源城面临的两大忧患。
明隆庆五年初夏,下城遭遇大洪水。五月初一,一日一夜的时间,河水暴涨三丈。人们本该使用舟楫逃离洪水,可是祸不单行,明代特有的“狼兵”( 起源于明朝中期,是当时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抢船,人们之前就把船藏得远远的,以防船被“狼兵”抢走。于是在发洪水时,人们就没办法用船了,有100多人死于这场洪水中,城中有姓邝和姓曹的两个家庭家破人亡。洪水退后,被洪水弄得乌烟瘴气的城里发生瘟疫,又死了100多人。一场洪水,就让下城死了200多人,在 人口甚少的明代河源,这是个很惨重的损失。
河源县令福建莆田人林大黼向惠州府报告后,领了400石米赈灾,县里有存粮大户的,林大黼让他们用平时的价钱,将米粮卖给灾民。这样,很多灾民都吃上了饭。
下城不安全,地势低,时不时就遭水灾,这让人怎么生活?能不能有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可以居住?为使百姓不屡遭洪水之苦,居家有所,必须从长计议,以求一劳永逸。
很多人就想起了那个废弃了200多年的上城,包括“槎城之魁”李焘的父亲李学颜。
李学颜与教官莫文泰、瑶官谢成学、监生邝京寿、长老邱凤等为首倡,向县令,得到180余人的积极响应。
人心齐,泰山移。林大黼见如此,又向惠州府报告,申请迁徙县治,获批。于是先筑四门城楼。
兵备副使王化考察200年前的旧城基后,带着邑人斩荆棘、驱野兽,又占卜风水,建治于上城西隅,东向,风水是“枕桂山以抱两江,以下城为案”,但没来得及进去住。为什么?因为人们灾后非常穷困,一时不能迁居,而且又有所恃,都拖延着没搬进去。县衙也就没有搬过去。(李焘《迁县始末记》、同治《河源县志》卷二)
明万历年间 千年县治终恢复
县治最终搬回上城,是在明万历癸未(1583年)正月初六。这时,河源已换了数任县令。
1578年,新任县令曾守愚向分守少参李盛春请示,县治是一个地方的命脉所在,要办许多公事都要有地利,筑好城墙,以永图保障。上城地势高峻,风水也好, 可以长久。前代城墙不坚,规划不完备,城才不能长存。
得到同意续建城墙的回复后,曾守愚带人丈量新城,周围700余丈。又做修复城墙、马路、窝铺(棚子)、衙宇、库狱、学宫等项目的预算,工程浩大,至少要万金。
但河源官民下了决心,一定要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要做大事,必有辛劳。”不够钱,就开源节流,官民捐资。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龚懋贤曾目击洪灾的可怕,捐出400金,以作工人工资。他的后任詹贞吉,也曾为此捐资。
曾守愚精打细算,怕钱不够用,想把上城的东南角截去补修,惠州知府宋尧武劝止,仍旧以元代以前的旧基筑城。
那么,明万历年间修好的这个县衙,是怎样设计的?李焘《迁县始末记》有详细记载:
坐北向南,大堂四楹,左为幕厅,两房科各八楹,前为仪门,仪门前面是鼓楼。进大门后,是知县廨(又称正衙,是知县办公及与知县近身的幕僚、师爷们的办公场所),左为主薄廨,仪门外的左边,是典史廨,仪门外之前为狱,右边是土地祠,祠后是迎宾馆。
知县和主簿、典史等官吏办公的县衙算是做好了。
李焘盘点这次修城的资金来源,有税收,有捐款,有军饷,有卖米的,有田赋等等:城中地价银(愿迁入城的人家购地之款)3000两,士民义助400金,军饷180金,饷米价银560两,赎锾(赎罪的银钱)174两,牛税540金,蓝能贼田价银1500两,长宁贼田价银2000两。
这些钱还不够,曾守愚又陆续设法筹措了不少。李学颜捐出了自家上好的田地,“不惜破产为倡”。 邑绅谢成学、文回、莫文泰、李乾、李恩等再次捐款,并参与城墙监工。
可惜,城还没做完,曾守愚就调离了河源。
万历壬午(1582年),河源城发大水。距离上一次大水灾,已有11年。
1582年的水灾比11年前的大洪水危害更烈,蓝溪、义合的山洪汹涌,甚至把一座山都移动了30余丈,溪谷填塞,良田千余顷被淹,上、中、下三廓泡在水里的房屋,不下千间。
分守岭东道胡时化听说河源遭受特大水灾,过来视察,看见人们生活困苦,心下恻然,上报总督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陈瑞,陈瑞给饷200金赈灾,又让接任曾守愚的河源县令汤民仰,率民众赶紧迁入新城上城。李学颜因之前“石狮李屋”已基本建好,年底时,率先迁入上城。其他士民见到邑绅带头,也都跟着一块迁入新城。之前不愿迁入的民众,经过大洪水后,后悔当初未早作打算,于是纷纷在上城建房。
经过半年的完善后,历时12年断断续续的建设,历经几任县令,上城建城终于完工。明万历十一年正月初六日(1583年1月29日),春节刚过,县衙正式迁入上城。随后,民众陆陆续续迁入。(明李焘《迁县始末记》)
那天,李焘站在上城东门城楼上,看着崭新的城墙与上城,感慨万千。河源人克服了千难万难,才将新城做好,但他的父亲李学颜是看不到了。他写了一首《登城东楼有怀》:“五色云呈考卜初,经营三纪竟何如。道旁谁定千年策,湖里空浮万顷余。纵目东楼天作画,乞灵西桂草为庐。聊将一堵兴闾里,先子成城意不虚。”
从此,河源县上城、下城并峙。上城遂为公署、仓库、监狱及义学肄业重地,而下城为学宫、万寿宫庆贺重地。(同治《河源县志》卷二)
抗战期间 城墙被拆毁建路
民国廿七年(1938年)7月28日,时县府被日机炸毁,迁下城崇报寺(今城市中心花苑)作临时治所。1940年秋,为方便居民疏散防空,有司拆毁了上城城墙和5座城楼,上世纪50至60年代,拆除其余墙体,修为环城路。目前,源城区上城环城西路李氏怀仁堂后面仍保存有较完整的一段城墙。
下城城墙、门楼或毁于清末民初,民国后只有城墙 断壁残垣,今下城公园路至中山路8号码头旧址,是下城的城墙旧基。
2017年11月,在上城环城东路升级改造和鳄湖截污工程施工现场发现很多青砖,经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勘察发现,这些砖多为明、清至民国遗存。经现场发掘,发现了一小段残存的明代古城墙地下遗址。
2022年1月底,新建的上城东门竣工开放。
(转载 2022年06月12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