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集约>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地情研究
乘龙川而跨据南越:为护岭南周全 赵佗建立南越国
发布日期:2024-01-12 15:59:39 来源:本网 作者:凌丽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越人操蛇鎏金铜托座,是南越王墓出土的屏风构件。力士低鼻大眼、着短裤与短袖葛衣、跣足,是典型的越人。资料图片

■河源客家文化公园内的秦军南下雕塑作品 凌丽 摄

■河源火车站广场的赵佗塑像 冯晓铭 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秦二世继位后,陈胜、吴广起义,引燃天下逐鹿的战火。为保护刚安定下来的南海郡免遭战火侵袭,接任南海郡尉的赵佗依任嚣策略,击并桂林、象郡,与南海郡统一成一个整体,建立并精心治理南越国,使得南越国从蒙昧状态而至“颇有文理”,文化趋同于中原,族类界线也逐渐模糊,岭南地区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堪称岭南地区第一次大开发。

  ◎任嚣传位龙川令赵佗

  在龙川令任上兢兢业业6年后,公元前208年,赵佗忽然接到上司任嚣的传召。原来,中原地区已是狼烟遍地,改朝换代的战争正在进行之中。重病之中的任嚣深知自己一死,中原战火就会延烧到岭南来。他环顾身边诸部属,却是“郡中长吏,无足与言”,都不是能守疆拓土的良材。任嚣看重赵佗的才智,他的政治遗产,将指定赵佗来传承与发扬。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暴卒。在赵高、李斯的扶持下,秦二世于公元前209年继承皇位。连年征战、大兴工程、暴虐统治、奸邪当道,“民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使天下初定的大秦王朝摇摇欲坠。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安徽宿州大泽乡揭竿而起。公元前207年,秦亡。其后,西楚霸王项羽与出身草莽的刘邦等各路豪强逐鹿中原。

  远在边陲掌管着南海郡的任嚣这时已经病危。当中原大乱的消息传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临终前将龙川令赵佗召至病床前作了一场推心置腹的密谈。

  任嚣目睹了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参与了平定岭南的战斗,又看到原以为固若金汤的秦王朝将被推倒。历史风云变幻莫测,但又岂非人力所为?他所效忠的那个王朝,“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我听说陈胜等作乱,这也是天下饱受秦朝带来的苦难所造成。项羽、刘邦与各路豪杰各自召集义军争夺秦朝天下,中原这番战乱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任嚣说。

  任嚣对赵佗分析了天下大势,又教他如何护卫岭南一方和平。他说:“南海郡虽地处僻远,但我也怕这些不义之师侵略到这里。我原想着要断绝秦朝新修的通往南越各地的通道,以早做防备,不想我这会儿病得这般厉害。番禺据山险,又有南海渔盐之利,范围广阔,又颇有中原人可作智囊辅助,也算可以立国的了。我看郡内其他官员都没有什么必要和他们谈这些,就只召你来告知了。”

  清代屈大均认为,任嚣这个计划,一方面是要让并入大秦版图不久的百越人民远离战火休养生息;一方面割据岭南也是当时情形所迫,大势所趋;再者,他本为秦将,不忍负秦。

  赵佗此时虽年轻,但具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且任龙川令已有六七年,已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这是一个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龙川令赵佗立即接受任嚣安排,诈持皇帝诏书,代行南海尉事。

  ◎南海郡尉任上 他隔绝了中原战火延烧至岭南

  不多时,任嚣病殁,赵佗立即按任嚣的谋划,“急绝道聚兵自守”,发布文书,通知横浦(大庾岭一带)、阳山(长沙通番禺之骑田岭)、湟溪(英德西南连州江与北江倒流处之汇浦关)三关驻军,令驻军先将中原通往岭南的几条“新道”毁去,好让五岭以外的各路诸侯进不来,以聚兵自守,并在仁化、乐昌筑城。他筑起多个边防城池,大大加强了军事防御力量。无论中原硝烟如何变幻,战火却烧不到岭南,坚持“自守”策略的南越国恍若世外桃源。

  这“新道”究竟指哪些,后世学者常有研究,认为有4条路线:1.从江西南安(今江西南康)经过大庾岭,经横浦关(今广东南雄市小梅关),复沿浈水西行,取北江顺江可抵番禺;2.从湖南郴州跨骑田岭,出阳山关(今广东阳山县西北)沿湟水(今连江) 东南行,经湟溪关、洭口,取北江南下可抵番禺;3.从湖南零陵湘江南下,再西南行,经过广西全州,再经过秦城、严关,走湖桂走廊而至桂林,再由桂林南行到达郡治临尘。此道与灵渠水陆相济,可“扼粤西咽喉”;4.越桂岭,沿回江南下,取西江东去可达番禺,溯浔江而西可达布山(朱宏斌《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

  这4条道路一毁,岭南和中原就再度恢复到相对隔绝状态,在战火纷飞之时,划出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防火区。

  为稳定人心,赵佗还借着严苛的秦朝法律,诛杀了一些秦帝国设置的掌管兵马的官吏,代以自己的心腹。

  公元前206年,秦亡,天下大乱。

  赵佗冷看中原逐鹿,烽烟遍地。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南海郡的经济、社会建设上,其政治组织能力、军事实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

  ◎击并桂林象郡 统一岭南三郡 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

  “迢迢东南天,巨浸无津壖。雄风卷昏雾,干戈满楼船。”地处南海郡上峰的桂林、象郡趁乱建国立王,给南海郡的稳定带来很大威胁。司马迁指出:“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早就在战火中淬炼过的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岭南三郡并为一体,在政治上归于一统。

  任嚣说过,在这天下问鼎、动荡不安的年代,赵佗可以立国自守。

  于是,前204年,南越王国建立,国都在番禺,赵佗自称南越武王。

  为何要自称“武”王?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引颜师古曰:“成汤曰,吾武甚,因自号武王。佗亦言武,亦犹是耳。愚按,草泽之雄,各自为制,何必稽于古。”赵佗以武力称王岭南,立国后,又有“带甲百万有余”,因称为武王,自彰其武功。至汉高祖十一年,刘邦赐赵佗以王玺,才去掉“武”字,改称为南越王,成为汉朝所封的一个诸侯王。(余天炽等《古南越国史》)

  从龙川县令到南海郡尉,再到南越王,赵佗经历了秦始皇、秦二世、秦子婴、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两朝9帝(后),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

  历史的风云仍在变幻翻滚。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获取了最后的胜利。经过近10年的苦心经营,南越王赵佗亦已稳据一方。

  南越国历史共93年,赵佗统治南越国67年。赵佗死后,其孙赵胡继位;赵胡死,子婴齐继位;婴齐死,子兴继位;赵兴后被吕嘉叛乱杀死,立婴齐另一儿子赵建德继位。

  南越国自赵佗称王,历五世,存近百年后,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正式划入汉帝国的版图,龙川县仍归南海郡管辖。

  南越国的疆土有多大?“东西万余里”,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海南(今海南省、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即今广州)。按南越国史专家张荣芳考证,南越国范围包括了现在的整个广东、广西和越南大部分地区。“当赵佗盛时,殆东至闽越,北达衡阳,西兼今广西、安南,南则尽海南岛等地,范围甚广,特以南海郡,即今日广东为根本。”(罗香林《中夏系统中之百越》)

  赵佗此举,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

  在南越国,赵佗一直继续实行秦汉所实行的郡县制与官僚制度。赵佗还大力推广汉字,使汉字成为南越国的官方文字,并在南越国中普遍流行。

  南越国存近百年,使得南越国从蒙昧状态而至“颇有文理”,文化趋同于中原,族类界线也逐渐模糊,岭南地区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堪称岭南地区第一次大开发。

  ◎“和辑百越”方略 贯穿赵佗治理龙川与南越国之始终

  从中原来到岭南的赵佗,使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其中,“和辑百越”无疑是赵佗成功治理龙川的经验,也是他在龙川这块试验田收获的重要果实之一。

  赵佗在龙川“下车伊始”,就面对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以坚兵利器平定并留守岭南镇守县治和边关要塞、屯垦戍边的秦军,同“好相攻击”的当地越人存在很深的隔阂,冲突时有发生。

  据南越国史专家黄淼章考证,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曾带有一批秦军的官兵留守龙川,他要求官兵与当地越人友好相处。同时,将中原文化带到龙川,注重教化,与越杂处,让中原人与南越土著共同开发。

  深圳博物馆原馆长黄崇岳介绍,赵佗身为龙川县令,深入越族地区,了解越人风俗民情,总结了历史经验,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自治政策,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汉民族与南越族的融合,促进了南越族主体的汉化,南越族及其后裔自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成为南越王的赵佗,仍面临着初任龙川令时的大难题。秦始皇派来平定岭南的大军,除一部分在战火中失去生命外,其余的仍有很多是才被秦始皇灭国不久收归大秦版图的六国人士,这对亟须“平静休养”的岭南地区来说,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而初归秦朝的越人,对暴秦亦多有不满。

  赵佗将在龙川时所奉行的“和辑百越”“汉越杂处”等政策进一步推行,成为他的治国方略,并贯穿赵佗治理南越国的始终。

  赵佗选拔越族首领参与管理国家政务,任用了“本越人之雄,越人所服”的吕嘉为丞相,封吕嘉的弟弟为将军,吕氏宗族中为长吏者70余人。南越国册封的一些王侯里,大部分是汉人,也有些是越人。他还任用有见识的女性越人冼夫人(非谯国夫人冼英)“委以治高凉”。

  张荣芳等认为,通过对越族头领的争取和吸引参与政权管理,使他们的利益与南越国统治集团利益相一致,从而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对南越政权产生了认同感。这就扩大了南越国的统治基础,以越治越相当顺利,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时序更迭和适应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古越族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喜欢吃蛇蚌鱼,断发纹身,凿齿拔牙,住干栏房屋,制作小舟在水面行走,用鸡进行卜卦。这些风俗,都承载着越族人强烈的民族感情。赵佗治龙川时,便因地制宜,入乡随俗。

  赵佗自己身体力行“与越杂处、和辑百越”政策的言行,被史书生动地记载了下来。他接待汉高祖派来的钦差大臣陆贾时,魋结箕倨,自称蛮夷大长老,遭到陆贾嘲讽:“你是中原人,怎么反天性、弃冠带了?”侧面说明赵佗已将越人风俗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

  有了赵佗的带头作用,其他中原汉族官员纷纷效仿,接受了越族的风俗习惯。但是,对越族人“好相攻击”的恶习,赵佗明令禁止并加以教化。经过努力,“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

  赵佗鼓励汉越通婚,赵佗推行汉越通婚,促进民族融合。先从王室做起,赵佗的女儿嫁给吕嘉的儿子,吕嘉的女儿嫁给了赵佗的儿子。

  1983年,广州象岗南越文帝墓出土的大批南越国时期的器物中,有一枚左夫人印,专家判断这是赵佗之孙赵胡的夫人,是越族女性。汉族国王和一个越族女性通婚,显然体现了南越国最高统治者也在身体力行着“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

  黄崇岳说,汉越通婚在考古材料上确有反映,广州至今未发现有越人的专门墓地,所有的都是按地位区分的汉人和越人共葬墓,同一墓中的陪葬品,中原汉式与当地越式的器物兼而有之。

  “和辑百越”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政策,更是一种文化策略,“和辑百越”让岭南有了较长时间安定团结的局面,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如促进了中原文化(以后发展为统一的汉文化)与以南越族文化、骆越族文化和西瓯族文化为主体的南越国内的“百越”文化的融合。有了这一基础,才使南方各越族最终大多融入了汉族大家庭。赵佗奠定了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基调,是岭南文化形成中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和辑百越”的成功推广,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为赵氏王国在岭南统治赢得了近一个世纪时间。


(转载 2022年3月27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

转存图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