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黄赞福 摄
■河源迈入高铁时代,千年古邑,未来可期。 黄赞福 摄
开栏语
河源是块古老而又活力十足的热土。远古时期,河源曾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哺乳动物生活的“天堂”,是恐龙的“宜居地”,被誉为华南古生物宝库。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再到夏商周时期,人类在河源大地上繁衍生息。秦置龙川县,为秦时南海郡三大古县之一。2200余年间,中原与百越文化在河源交融整合,形成一种内容丰富、开放包容的独具地方风格之河源客家地域文化。在这块热土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2022年《河源文史》新设《河源前事志》栏目,为您讲述。
核心提示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秦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南越王赵佗曾担任龙川县首任县令,河源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区。
河源也是恐龙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龙蛋化石馆藏量最多的地方。2005年,河源市博物馆获颁第3届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河源也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
历朝历代,大量中原人士南下岭南,部分留在今河源境内繁衍生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整合,最终形成一种内容丰富、开放包容的独具地方风格之河源客家地域文化,是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至今,河源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全市有23个省级古村落。
河源曾是史前生物的“天堂”
河源拥有巨量的恐龙蛋化石、露天保存的恐龙脚印化石,和藏在河源恐龙博物馆里的恐龙骨骼化石。同时拥有“三位一体”的珍贵恐龙化石资源,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1996年3月6日在市区东江边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至今,河源已抢救、发掘近2万枚恐龙蛋化石。据专家估计,河源虽然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超过世界发现数量的一半,却只是地下海量埋藏中的沧海一粟。在“河源盆地”的红砂岩中,恐龙蛋、恐龙骨骼化石分布面积约70平方公里,光河源城区周围一带的恐龙蛋化石埋藏量,估计就达几十万到上百万枚之多,其中包括40多种恐龙蛋化石。
河源还陆续发现了8具恐龙化石,7具恐龙化石被命名为“黄氏河源龙”, 其中一具化石骨骼完整程度达80%以上,现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河源恐龙蛋化石保护区内裸露恐龙蛋化石之数量、品种之丰富在世界绝无仅有,河源也因此成了恐龙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龙蛋化石馆藏量最多的地方。
在市区南端,政府划定2.26平方公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源石硖恐龙蛋化石埋藏地”的保护范围,其中1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对遗址原貌进行保护。
在河源大地中留下化石的不仅仅有恐龙,还有早已灭绝的东方剑齿象等生物。
2000年初夏,市地矿局(现为市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在东源县上莞镇发现了一处古哺乳动物化石群。经广东省内外数家地质、文物考古机构的专家、教授相继鉴定,认为这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包括豪猪、东方剑齿象、亚洲象、虎、豹、犬、熊、貘、猕猴等20多种古动物的化石,而其中的东方剑齿象、纳玛古象、中国犀牛、华南巨貘、大熊猫洞穴亚种等约在1万年以前就已经灭绝了。如今,市博物馆设有必寿洞展览专柜,主要陈列这些动物群的牙齿化石。
河源大地上的“文明碎片”
古龙川物华天宝,远古时代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多年来,东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就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
从发现第四世纪6目12种古动物种化石的东源上莞必寿洞,到龙川县登云镇荷树排的17座新石器时代古墓群,到连平大湖高栋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窑址,再到和平三角山遗址发现的战国中晚期越国贵族“米字纹陶类型”文化遗存……
一件件重见天日的“文明的碎片”证实,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在苍莽的河源大地上,已经有大批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虽地处华夏文明边陲,但先民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与吴越保持着密切交往,间接接触了华夏文明,逐渐催生文化嫩芽,并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汲取多方养分茁壮成长。
从古龙川分出今梅州等市
在封建时代,把一个大县分成两个或更多的新县,其中一个重要考量是为了多增田赋。如《松江府志》云:“田赋百万,非一令所能经理。”龙川析县,说明该县已是一个民政事务繁杂、税收事务繁重的大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东晋时,从龙川县析出绥安(今福建云霄一带)、海阳(今潮州市东)、潮阳(今潮阳市西北)、海丰(今海丰县)、欣乐(今惠阳县北)、兴宁等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析龙川置兴宁(今兴宁、五华等地)、海丰;东晋废帝太和元年(366年),析龙川置雷乡县;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置新丰、河源、陆安(今陆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循州总管府于龙川……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司徒尚纪说,从南汉,经宋到元,龙川佗城还是循州治所,辖龙川、五华、兴宁等县,反映龙川政治地位不断升格,同时也说明经济基础不断加强。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认为,包括已有“世界客都”之誉的梅州的地面,当年也都在古龙川的行政区域内。龙川立县在秦代,而在汉代,才析出兴宁(今梅州市所辖),直到南北朝,才又析出程乡——也就是今日的梅县、平远、丰顺的大部或小部分。
赵佗从河源起步,开拓岭南文化
赵佗曾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二十出头就成为秦朝南征岭南大军副将;平定岭南后,出任秦朝首任龙川令;秦末乱世,已成为南海郡尉的赵佗,趁机吞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裂地封王。
古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也是他开发岭南、播种中原文明的“试验田”。 任龙川令和南越王期间,赵佗悉心呵护岭南文化嫩芽,并大量植入了中原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为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美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令年轻的赵佗作为其中一路副帅与主帅任嚣同征南越。在秦军的铁蹄声中,任嚣、赵佗平定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象郡(今越南北部与广西一部分)与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把岭南纳入版图,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令。龙川,是当时广东地域最早置县的4个古邑之一。
身为龙川县令,赵佗深入越族地区,了解越人风俗民情,总结历史经验,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自治政策,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汉民族与南越族的融合。赵佗在任上大力推广促进龙川文明发展的各项措施,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一个先进地区,并带动整个东江流域发展。
赵佗接替任嚣为南海郡尉后,因中原大乱,自立为南越王,南越境内相对太平。汉朝建立后,赵佗二次归汉。南越国存续近百年后,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正式划入汉帝国的版图,龙川县仍归南海郡管辖。
从中原来到岭南的赵佗,使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
“和辑百越”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政策,更是一种文化策略,因有了“和辑百越”,让岭南有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团结局面,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如促进了中原文化(以后发展为统一的汉文化)与以南越族文化、骆越族文化和西瓯族文化为主体的南越国内的“百越”文化的融合。有了这一基础,才使南方各越族最终融入汉族大家庭。
正是古龙川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在交通、军事、商贸、政治等方面的地利,“三才”并行才成为先民生息、文化萌动的沃土,才成为孕育岭南文化的重要关节点,最终成为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府”,成为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划过河源上空的“文曲星”
一个地方,山川人文灵气所钟,必生聪明俊秀之人杰。历朝历代以来,不世出之高人,织串起了一个地方的人文脉络。河源,虽为古时蛮荒之地,却是今日南国明珠,邑虽小,而杰出人物亦众。五县一区见诸史料者有数百人,其中各代翘楚,亦有数十人。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本土俊彦,功绩显赫、彪炳汗青,百世犹师,至今闪耀在千年古邑的人文谱系中。
唐代有“循州第一进士”的韦昌明;宋代有苏东坡为之写过两首诗的“岭南首第”古成之;明代有官居二品“民称神明”的李焘;清代有广东巨族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连平颜氏家族;民国时有曾被提名副总统候选人的徐傅霖,以及“东江三杰”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新中国成立后有“文坛伯乐”萧殷等。
在封建王朝时代,不少中原人杰由于贬官、游宦、流寓等原因来到河源地区后,在各地著书讲学,传播文化,对河源的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中原人杰的到来,如同手把梅枝种岭南,给当时岭南“蛮荒地”带来了满园春色。除前面提到的赵佗,还有状元宰相吴潜、文天祥,有大文豪苏辙、名将俞大猷、大思想家王守仁等。
河源坐拥20余座古村落
河源有23个省级古村落,其数量之多,在全省位列前三。
散布于我市各县区的古村落,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家族聚居地。它集明清民居文化、宗祠文化、商贾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之大成,是岭南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河源的古村落文化,包含了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祠堂庙宇以及雕刻艺术、科举、宗族、民俗等方面的内容。现存的河源古村落有些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宋代,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是观察河源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它凝聚了客家人的世界观和处世理念。
这些仍较好保存的古村落,是活生生的客家文化博物馆,举凡古建筑、器物、美术,在这里有着最恰当最到位的陈列。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中,生活在城市的“90后”“00后”,他们也许没有在老宅、祠堂里过上一回春节,但他们走进这些古村落的时候,父辈的记忆,仍将在他们身上延续。
在源城区,至今尚存众多明清古建筑,尤以民宅为多,而又以当年最古老县城所在地——上城居多。因为河源地理位置的“居中擅胜”,以及水运的发达,广府、潮汕、客家以及中原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客家地区的语言体系、民俗民风、建筑风格,积淀了源城区独有的文化特色。
时至今日,河源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
千年古邑迈入高铁时代
市区地处东江中枢,位于东江中上游、新丰江下游,双江汇合,三面环水。旧时水运以东江为主干,上游可达龙川、老隆及和平东水,下游至惠州惠阳、博罗,长年船只不绝;其次为新丰江,由新丰流经原河源县之龙尾、回龙至县城汇合东江,新丰物产多从此道出口。
自秦以来,尤其是唐宋年间,由于东江航运发达,更成了一条交通的大动脉,而这大动脉的节点,便是在龙川。在明洪武年间人口锐减之前,作为湘、赣、闽、粤四省或“四州门户”,龙川的航运业、商业是何等发达,人丁是何等兴旺。这条线路,先于汀梅,且更为长久。
清代中叶,佗城占漕运、盐运、河务三大政要之利,经济形势更是达到鼎盛。保存至今的龙川老隆镇福建会馆,建于清朝初期,是龙川县闽籍商人投资兴建的同乡会址。县志还记载有潮州会馆、惠博会馆等。作为“三省咽喉、四州门户”,周边省市都在龙川建有会馆,有力地证明了龙川 “为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的商贸中心地位(《嘉庆重修一统志·惠州府》)。
2021年12月10日上午9时55分,“复兴号”G4640次列车缓缓驶入河源东站,河源正式迈入“高铁时代”,乘坐高铁从河源到深圳只需40多分钟。河源走进高铁时代,千年古邑,未来可期。
(转载 2022年1月2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