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连平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部分组成人员,前排中为中共连平县委书记、县长邓基。 资料图片
连平县地处东江上游的九连山腹地,山水秀丽,是105国道入粤第一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建州。历史上,连平人生性坚毅,不屈不挠。明末有陈万揭竿,势及数省,朝廷震恐;晚清有颜伯焘厦门抗英,载誉而归;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马列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及其革命理论,随着东江、粤北、赣南革命风暴兴起,以及邑内革命知识分子、进步人士的传导,为连平县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创立了著名的九连山革命根据地。
1940年9月连平建立第一个党支部
1926年,五华进步青年丘汉雄、和平进步人士张觉青,分别进入连平县大湖湖东小学、弘毅小学开办平民夜校,进行进步思想宣传活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广东省地方委员会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号召党员到后方宣传抗日救亡,发展党的组织,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武装斗争。中山大学的进步学生纷纷走出校门,有的组织抗日团体,有的回家乡宣传抗战。民国廿七年(1938年)夏,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曾振纶回到家乡大湖,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当时的和平县抗敌后援会委员张觉青,再度进入连平大湖弘毅小学任教,向农民群众灌输进步思想,召集当地农民积极分子秘密组织农会,力图在统一战线下,以合法地位组织开展斗争。他们在连平绣缎圩文帝庙秘密成立了大湖农民协会,推举曾光甫为会长,会员达200多人。但当时的国民党连平县政府不承认这个组织,还抓走了几名骨干,农会被迫停止活动。
与此同时,经过宣传发动,从中山大学回来的曾振纶首先取得了大湖湖东小学教师曾卓华(曾方如)、刘亚东的支持。后通过工作,又得到了当时和平中学校长欧阳励浓(三角乡人)的支持,成立了大湖、忠信地区的抗日救亡团体——青年抗敌后援会,会员200余人。青年抗敌后援会有着合法地位,向当时国民党连平县政府备案并得到了承认,欧阳励浓担任名誉会长。同时,青年抗敌后援会在县城还设立了一个“救国图书室”,大部分是革命书刊,如《共产党宣言》《列宁论政治经济学》《中共抗日的十大主张》等。青年抗敌后援会的抗日宣传,给连平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开阔了眼界。
1939年四五月间,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饶彰风、青委书记饶璜湘到和平、河源检查工作期间,指示河源、和平两县县委负责忠信、大湖地区党组织建设的指导工作,并要求上述两县党组织派人到连平协助建立党组织。
1940年1月底,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下称东团)龙和队20余人在颜硕民、黄敏(又名黄德明)的带领下,进入忠信、大湖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同时秘密发展地下党员,为连平县发展党组织打下了基础。3月,中共和平县工委派共产党员周宝时到湖东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发展工作。同月,龙川中共党员张其初奉特委指示,到船塘、大湖、忠信一带“开荒”(即发展党员、建立党的据点,开辟新区)。张其初先在船塘老围小学任中共河源县船塘区委书记,他派共产党员陈学源进入大湖湖东小学,与周宝时一起开展活动。
1940年4月,由共产党员钟义、许惠然介绍,吸收了大塘小学校长吴泓生入党。这是连平县最早发展的一名党员。
6月,中共船塘区委书记张其初到大湖建党,在湖东小学成立了党小组,小组长曾卓华,党员有吴泓生、黄慕平。这是连平县最早的一个党小组,属河源船塘区委直接领导。
9月,在中共东江特委青委书记饶璜湘的指导下,在大湖湖东小学成立了党支部,张仁安任支部书记,曾卓华任组织兼统战委员,黄华明任宣传兼青年委员。这是连平县最早的一个党支部,隶属龙川中心县委领导。
1940年底,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撤销东江特委,成立中共东江前方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前东特委,尹林平任书记)和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后东特委,梁威林任书记)连平党组织从属后东特委领导。
1941年2月成立第一个中共连平工委
1941年2月,根据后东特委指示,在大湖湖西迥龙庵小学,成立中共连平县工作委员会,张仁安任书记,曾方如任组织委员,李新民任宣传委员,黄华明任青年委员。5月,张仁安调至新丰县工委,由张育民接任书记。
1941年春,湖东、弘毅两所小学的党员和进步教师,除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晚上还带领高年级学生开办民众夜校,仅湖东一片,夜校就有18所,学员达几百人。
1941年秋,为全面占领忠信、大湖的教育阵地,发展党的力量,为开辟九连山革命根据地打下基础,上级党组织陆续选派了一批精干的党员,如张仁安、黄华明、李新民、张育民、钟应时、余进文、邓基、刘春乾等,以教师身份先后进入各校如湖东小学、弘毅小学、柘陂华南小学、小溪作才小学、大塘小学、小柘宏中小学、新下培养小学等,秘密从事和领导地下党的斗争。钟应时进入了忠信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开展党的统战工作,团结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打击顽固势力。
与此同时,张育民根据后东特委的指示和当时连平党组织发展情况,在湖东小学召开忠信、大湖两地党组织领导人会议,决定划分为忠信、大湖区委,大湖区委书记曾方如,忠信区委书记张育民(兼)。
1941年11月,撤销连平县工作委员会组织机构,实行特派员制,余进文、刘春乾、邓基等先后任中共特派员。
1942年2月,成立峻岐山支部,谢国璟任书记;同时成立百叟党小组,组长欧阳鼎唐,均隶属中共新丰县委领导。
1942年5月,由于特务的告密,国民党连平县当局突然逮捕郑风,忠信中学地下党组织200多名师生积极营救,郑风机智逃出监狱。粤北行署责成连平当局追查,省教育厅厅长黄麟书亲临忠信中学查办该事件。由于“粤北事件”与“郑风事件”相继发生,形势不利,革命人士面临很大危险,8月,余进文等经请示后东特委同意,于同年暑假离开忠信去读大学,刘春乾被派往绣缎圩,以做生意为掩护,秘密实行单线联系。
同月,连平党组织接到后东特委转省临委关于停止组织生活,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的通知。于是,连平党组织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每个党员按“三勤”要求,从事自己的职业,掩护自己。连平党组织也停止了组织生活,进入隐蔽时期。
1945年11月创立九连山革命根据地
1945年春,通过邓基的介绍,忠信、大湖的党组织先后输送了20多名党员和进步青年到东江纵队。
同年夏,连平的党组织陆续恢复活动。8月,成立中共连(平)和(平)县工作委员会,陈景文任书记,隶属后东特委,扩大了组织机构和活动范围。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于1945年11月成功抵达九连山,中共九连山区工作委员会随之成立,曾源任书记,击退了国民党的重兵“围剿”,创立了九连山革命根据地。
1946年6月,东江纵队第三支队奉命北撤,曾方如等9位党员北撤,其余有赴香港、汕头读书的,有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分散隐蔽的。部队北撤后,大湖、三角、忠信共有党员40余人。九连山区常委指示,邓基、曾献章为连平正、副特派员。中共九连山区工作委员会随后撤销,成立中共九连地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吴毅任书记(曾志云),王彪任副书记。
1947年2月,中共九连地区工作委员会(下称九连工委)成立,严尚民任书记,统一领导九连地区部队及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后东特委、九连地区临时工委同时撤销。同年7月,成立中共连和区分工委,吴毅任书记,委员邓基、陈实棠、黄志猷。该组织机构在连平方面,先属中共九连工委,后为中共九连地委领导,领导机关设在和平青州,管辖大湖、忠信地区党组织。
在九连工委的领导下,各地党组织迅速开展组织审查,一边恢复部分基层组织,一边对破坏严重的基层组织进行重建,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党的新生力量,各地基层党组织不断成立。
1948年6月20日,根据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中共九连地区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九连地区委员会(简称九连地委),魏南金任书记,钟俊贤任副书记,常委黄中强、郑群、吴毅,委员张华基、骆维强、卓扬、吴震乾。地委下辖和东区工委、连和区工委、河西区工委、河东区工委。9月,连和区工委书记钟应时调任粤赣湘边纵队直属队任政委,由卓扬接任其原职。11月,由骆维强接任。10月,成立中共新(丰)连(平)河(源)龙(门)边区委员会,书记卓扬、副书记龙景山,隶属中共九连地委领导,驻地在河源半江,党员遍及大湖、忠信、贵东、隆街等地,发展党员127人。
此前,为适应抗战与解放战争形势需要,连平县原连南区(即元善镇以南,溪山、田源、隆街、松岭等地)属新丰地下党活动范围,西北片(陂头、贵东)属翁源地下党活动范围。至1949年夏,新丰、翁源地下党活动范围划归连平党组织领导。
1949年1月,在翁源岩庄成立中共翁(源)连(平)虔(江西全南)龙(江西龙南)边区工作委员会,叶镜任书记,林卧龙任副书记,隶属中共翁江地委领导。解放区和游击区的人民在中共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扫荡”,九连山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948年6月至12月,根据中共九连地委指示,在和平青州成立连和区行政委员会,隶属粤赣边支队领导,黄志猷任主席。1949年元旦,在和平青州山塘成立了连和县人民政府,至同年5月和平解放,隶属中共九连地委领导,骆维强任县长(1949年.1月-5月)。1949年5月26日忠信解放后,连平、和平两县各分开,各自成立县人民政府。6月2日,连平第一届人民政府在忠信长安旅店成立,隶属东江人民行政委员会领导。6月21日,连平县城解放,6月25日,迁入县城凤阳书院办公。
1949年5月26日,忠信解放后,6月2日,在忠信长安旅店成立中共连平县委员会,邓基任书记,刘奋飞任组织部长,隶属中共九连地委。6月21日,连平县城解放,6月25日,中共连平县委员会迁至县城凤阳书院。是年9月,全县有12个党支部、400名党员。
9月16日,连平县全境解放。在连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连平人民走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本文参考资料:《中共连平县党史大事记(民主革命时期)》《连平县志》等]
(转载 2021年12月12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