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集约>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地情研究
积极开展抗战宣传秘密发展党的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河源
发布日期:2021-07-05 11:47:36 来源:本网 作者:凌丽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茶壶耳屋建于1827年,坐西南向东北。建筑占地面积5492.5平方米,曾是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龙和队队部旧址。冯晓铭 摄


  1939年初到1940年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下称东团)来到了河源,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推动河源地区各级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东团的建立及其活动,推动了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为中共东江地方各级组织的发展壮大、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 东团在河源县

  河源西部地区(简称河西区)党组织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第五分团前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时建立起来的。

  东团到船塘发展党组织

  1939年1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阳淡水成立,叶锋任团长,刘宣任副团长。总团之下先后组建了7个分团和两个队。第五分团组建于同年4月,由朱公拔任团长(后由刘宣接任),全团33人。同时建立了党支部,张桂芳任书记,何淑英、邹清容(3人均为女性)为委员。4月下旬,东团第五分团到达河源,先是住在上城江家祠堂,不久搬至太平街一号,与抗先队合署办公。他们在县城以宣传演出、召集群众大会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和共产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不久,东团第五分团先后到船塘、泥金、黄村等地开展宣传活动,其后进入河西地区,以船塘为主要活动基地。

  船塘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河源市东源县北部地区,东江河西岸,新丰江上游,与连平、和平、龙川3县18镇毗邻,是河源西北部及相邻各县边境民众经贸交流的重要圩镇。目前,全镇下辖21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7.2万人,辖区面积207.6平方公里,是东源县区域面积和人口第一大镇。

  1939年的东团第五分团,选择了船塘作为活动基地,正是看中了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对在整个河西区及相邻各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都具有积极意义。他们在船塘、三河通过办民众夜校,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秘密发展党组织。

  到达船塘后,东团第五分团首先争取了开明人士、国民党船塘区分部书记欧阳超廷及当地进步青年欧阳潭、欧阳培的支持,推荐、安排了东团的叶茂、黄凤珍、张育民、梁秋云、黄文等人在老围村的焕文小学任教,并以焕文小学为据点,在河西一带广泛开展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首先吸收了欧阳潭、欧阳景南、欧阳梅等人入党。这年暑假,有两个党员回到船塘,给东团第五分团带来了新生力量,他们是欧阳涛(龙川一中学生,1939年3月入党)、欧阳忠(老隆师范学生,1939年5月入党)。党组织介绍他们与东团党组织联系,协助东团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同年7月,欧阳忠先后介绍欧阳梧、欧阳年、欧阳璞等人入党,并将组织关系转到东团。从此,党组织就在船塘一带扎下了根并逐步壮大。

  1939年10月,建立了船塘了第一个党支部,叶茂任党支部书记,委员张育民、黄凤珍(3人均为东团成员)和欧阳潭,上属龙川中心县委领导,下辖老围、赤岭、井塘、新寨、畲寮等党小组。随着党组织的壮大和革命斗争的发展,1940年1月,蓝能区委分设蓝溪、能溪两个区委。蓝溪区委书记李振华(李作新);能溪区委书记刘成章(兼)。同时,调整了县工委领导成员,陈柏昌任工委书记,驻地为蓝溪梅龙凹头,仍属东江特委领导,下辖蓝溪区委(下辖6个支部)、能溪区委(下辖5个支部)和崇伊中学支部,党员100余人。

  1940年3月,中共船塘中心支部调整领导成员,张其初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欧阳年,宣传委员欧阳潭,妇女委员黄凤珍(女),青年委员欧阳梧,仍属中共龙川中心县委领导,下辖畲寮、新寨、老围、赤岭等4个支部。5月,中共船塘中心支部改建为中共船塘区委,张其初任区委书记,组织委员欧阳年,宣传委员欧阳谭,委员黄凤珍(女)、欧阳梧,下辖畲寮、新寨、老围、赤岭和大湖三角、忠信支部,仍属龙川中心县委领导。

  1938年底至1939年底,仅一年时间,河源县党组织的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吸收发展党员200多人,先后建立了18个支部、2个区委,并建立了县一级领导机构,完全改变了土地革命战争失败后河源没有中共基层组织的状况。中共河源地方组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迅速恢复和重建党组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各种形式的民众抗日团体,为后来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确立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历史》)

  呼吁全县民众

  团结起来抗战到底

  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东团第五团的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但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形势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发出《防止异党活动办法》等文件,限制和打击共产党的活动,先是把矛头对准抗先队,然后打击东团。1939年初任国民党河源县长的吴式钧,公开制造舆论说“共产党是异党,抗先队和东团就是共产党”。吴式均在河源县城发起一次“国民精神总动员”宣誓运动,强调“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军队(国民党军队),一个领袖(蒋介石)”,诋毁抗先队和东团。抗先队东江办事处主任林耀族拒绝参加该项宣誓运动,遭到当局责难与警告。抗先队与东团通过散发传单、街头演讲,揭露国民党阴谋,指出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抗战,不利于团结和进步,呼吁全县同胞、一切爱国人士团结起来抗战到底。

  1940年春,东江国民党当局逮捕了东团博罗队队长李翼等23人,押往韶关监狱。押至河源时,东团第五分团(河源队)发动一些群众围攻国民党警察,高呼“反对无理迫害抗日青年”等口号。当押送东团博罗队成员的车队到达灯塔车站时,灯塔区署官员、中共地下党员曾端祥等人煮好茶水迎候。李翼以博罗队队长的身份被请到区署,受到曾端祥及进步人士的热情接待。车站往来乘客和附近群众见这些押解的罪犯受到区署官员接待而大惑不解,曾端祥趁机宣传说,这些人是爱国华侨,回国来参加抗日救亡的,但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了。这些话激发了群众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仇恨。后来国民党河源县政府虽然知道了此事,引起了注意,但没抓到曾端祥的把柄,只好不了了之。

  1940年初,抗先队东江办事处和其下属的基层抗先队组织被查封,东团第五分团(河源队)也被强制解散。于是,上级党组织采取了应变措施,一是停止发展,巩固组织,派方定到河源队任副队长,协助队长刘宣加强对全队的领导,抓好党务工作。二是分散隐蔽,将那些开展地方党工作的东团成员划归地方党领导,将叶茂、梁秋云、黄凤珍等人以教员身份在船塘、三河一带隐蔽下来,其余同志调离河源。同时,另派张其初以小学教员身份到船塘,接替叶茂任船塘党组织的领导。三是不公开使用东团名称,转入隐蔽的斗争。

  1940年2月,国民党河源县当局派出人力搜捕在船塘、三河一带教书的东团成员。这个情报被获知后,党组织布置这些同志立即撤离。

  第二章 东团在龙川

  1939年初,以徐希哲(龙川人)为领队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龙川队共七八人来到了龙川佗城。此时,龙川正遭受日机的狂轰滥炸,民不聊生。

  忘我工作的东团队员

  徐希哲原名亚松,曾就读于龙川一中,大革命失败“清党”时,他与进步青年郑文成前往广州,后转往香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全面抗战前夕,徐希哲参加了香港惠阳青年会,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东团成立后不久,他受党组织的派遣,回东江任河源、龙川两县指导员兼东团龙川队的领队,从事上层统战工作。

  回到佗城后,因人熟地熟,徐希哲很快就与中共龙川县委领导黄慈宽取得了联系,扩充了队员,推荐队员邹清容任队长。徐希哲遵照“东团”团员入团资格(如具有宣传、组织、军事、救护等能力)和入团手续(如就地征求——必须有救亡团体或本团团员2人的介绍,经办事处会议审查认可方得入团),积极在龙川开展建团工作。当时东团是公开合法的华侨抗日救亡团体,有一定的活动经费。同年3月底,龙川队扩大为东团第六分团。不久,徐希哲离开东团赴港,由邹清容任团长,方云生任副团长,团员亦由原来的十多人增至近30人,团部驻龙川县城,下设民运、宣传、财务3个组,分为两个队,一队活动于县城及附近乡村,队长由当地抗先队队长张其初兼任;二队活动于鹤市地区,队长由当地抗先队队长方云生兼任。

  邹清容是东莞县人,当时正值妙龄,工作经验丰富。一次,她在龙川县教育科长的邀请下,只身赶往龙母圩配合抗先队作街头宣传。当时正逢圩日,数千群众围过来听她的讲演。那时,抗先队由龙川县委宣传部部长魏南金所率领,她还配合演出话剧、白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空袭》等,高唱抗日歌曲《全国总动员》《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吸收新队员 壮大党组织

  东团不断吸收新队员,活动范围扩展到铁场地区。为开辟龙川北部的东团工作,1939年4月,龙川县委与东团第六分团共同分析龙川抗日形势,决定增设东团第三队,即贝岭队,其正、副队长,由当地抗先队正、副队长余进文、刘波兼任。龙母区委宣传委员李培蘅为鹤市队铁场地区负责人。贝岭队得到了贝岭区长李敬业的支持,在区抗敌后援会会址举办青年抗日游击培训班,为期1个月。训练班名义上是东团主办,实际是由龙川县委主持和掌握,从中吸收了袁秀文等人入党。与此同时,分团长邹清容调离龙川,改由陈演(惠阳人)接任。

  东团第六分团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当地各机关团体组织歌咏班、音乐会,提高民众对抗战的认识,协助当地各小学组织儿童团,开办民众夜校,联合各界举行座谈会等。这些活动,都是在龙川党组织的积极参与、发动乃至领导下进行的。龙川县委除派出党员骨干参加并任其团、队的领导职务外,还根据广东省委关于发展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动员和选派一批先进青年到东团工作,通过锻炼,从中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

  各队中的党员几乎都以当地同志为主,熟悉本地区情况,每到一乡村或圩镇,便有目的地去做那些殷实人家、开明绅士、富裕商贾等的统战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贝岭队得到了区长李敬业的支持,为该队解决了驻地、图书阅览室、游击训练班课堂及训练场地问题。其他各队通过办墙报、漫画、演讲、表演节目,教抗战歌曲、办书报室、妇女儿童识字班、成人夜校,甚至给农民帮耕、施医赠药等,使龙川民众及各阶层人士深受感动,甚得民心。

  但国民党龙川县当局指东团队员不是华侨,而是共产党派来的危险分子,指责李敬业“姑息养奸”,国民党龙川县长邓鸿芹向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密报东团“行动亦不纯正”。1939年冬,龙川县城、鹤市、贝岭几个队相继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刁难。他们被迫到乡下去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此时,东团第六分团团长方云生率部分队员离开龙川,与东团和平分团合并为“龙和队”,常驻和平县。1940年春,国民党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逮捕了东团博罗队员23人后,龙和队被迫解散。

  第三章 龙和队发展了连平第一个中共党员

  1939年11月下旬,颜硕民在紫金古竹接受了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饶彰风下达的率东江服务团龙和队到连平开展工作的任务。饶彰风说,连平的忠信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据点,是空白点(没有建立共产党的组织),这里可以通江西、韶关。在忠信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交通据点就可与韶关、和平、江西连成一线,加强东江特委与粤北省委的联系。忠信要在半年内建立党的组织。

  1940年1月底,颜硕民带龙和队20多个队员,从龙川老隆出发,一路步行经灯塔、顺天到达忠信,队部驻公路边上的茶壶耳(现油溪镇)。春节后,黄中强等来到忠信大塘村,参加了龙和队的支部领导(颜硕民任书记),任宣传委员。

  龙和队开办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儿童识字班,教唱救亡歌曲、办墙报、黑板报、演街头剧。当时活动开展得比较出色的一个是茶壶耳的儿童识字班(免费教育),一个是大塘小学附近的民众夜校,大湖弘毅小学的农民夜校。这些人员每到一处都争取和团结当地的进步教师、学生以及社会进步人士。与群众紧密联系,访贫问苦,帮助耕作,免费治病,在与群众学习、劳动和生活的接触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龙和队在连平忠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同时,还秘密地发展党组织的工作。连平县第一个中共党员吴泓生,就是龙和队发展的。当时,吴泓生是大塘小学校长,龙和队一到大塘,他就组织学校师生安排龙和队员的食宿问题,经常邀请该队队员给学生讲政治课,宣传抗战,一起和龙和队办夜校。吴泓生的表现和政治倾向引起队部领导的关注,决定对他进行重点培养,不久他被秘密地吸收为中共党员。

  1940年初,国民党在东江各地打击和破坏东团的事件接连发生。为保存实力,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损失,适应斗争形势需要,龙和队根据上级“化整为零、隐蔽活动”指示,于7月份奉命撤离忠信大塘,返回紫金古竹。

  为进一步发展党员,在连平建立党的组织,东江特委派了几个曾在东江工作过的同志到弘毅、湖东以及大塘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秘密发展党员,为建立连平地下党打下了组织基础。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河源县志》《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龙川县志》《中国共产党龙川县地方史》等)

(转载 2021年7月4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

自动转存图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