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街。摄于1934年至1939年期间(资料图片)
历史档案
抗先队在河源
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下称抗先队)成立于1938年元旦。据广州青运史研究室“抗先”简史编写组撰写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史略》介绍,该队是抗战时期在中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下的青年抗日团体,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取得公开合法地位,以先进青年为主体。
1938年12月底,抗先队辗转1400公里来到河源。1939年初,抗先总队在河源设立东江办事处,成立了中共河源中心支部。同年8月,在县城成立中共河源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是河源县第一个县级党委领导机关),后以此为基础扩大成为中共河源中心县委,负责河源、新丰、龙门、和平等地党组织工作。中共河源中心县委还以抗先东江办事处的名义,先后举办了七八期青年训练班,在训练班的学员中发展党员。抗先队促进了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40年4月,抗先队被国民党当局取缔。
抗战烽火中,他们徒步1400公里到河源
1938年10月12日,日军登陆惠阳淡水;18日,惠阳、博罗相继失守;21日凌晨2时,日军的坦克开进广州;3时,抗先队紧急撤离羊城。27日,抗先队在四会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部。12月16日,抗先总队决定迁至新兴,健全领导机构,在东、北两江设立抗先总队部办事处,谭家驹任队长,林耀族、刘汝琛为副队长,3人负责东江办事处。离开广州前,抗先队分为东江、西江和北江区队。因增城、惠州失陷,途经灯塔时,区队领导召开了一次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参加的扩大会议,传达了省委和总部关于将河源县城作为活动中心地点的指示。尽管河源县城近在咫尺,但为了躲避日军烽火,他们不得不绕行佛山、三水、四会、清远、英德、曲江、翁源、连平。途中,抗先队员们参加各地自卫团及游击队等抗战组织的政治训练、民众动员、随军服务及救护等工作。
1938年12月底,在历时2个月、徒步1400公里后,东江区队共60多人抵达河源。东江区队以中山大学学生为骨干,成立了党支部,李果任党支部书记,李光中任宣传干事,岑冰薇任组织干事。
此时,日军空袭河源,“河源县城一片狼藉,人烟萧疏,一万多人口的县城只剩下一千几百人,绝大部分的居民都逃到乡下去了。”(李光中《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在河源、新丰地区活动的回忆》)
队员们刚放下行李,河源县城就遭到日军空袭,但他们的抗日激情并没有因此退却,而是立即参与到当地自卫团的政训工作。河源县城十字街头,出现了抗先的流动宣传队,上演着街头剧,唱着悲凉凄怆的流亡曲。围观市民以为他们是难民,慷慨地掏出铜钱、纸币。这些钱被送到难民收容所。(1939年2月8日《申报》)
与此同时,林平、饶卫华、饶彰风来到河源县城,筹建中共东江特委,还开办了东江书店作为联络站。东江书店由东江特委机关的张廉光负责,黄英(黄可夫、黄河清)经常住在那里。他们在东江书店一边卖《论持久战》等革命书刊,一边为特委和抗先队的活动提供方便。
抗先队东江区队到达河源后,是在东江特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林平有时会住在抗先队办事处,饶卫华在太平街路尾租住一所楼房,饶彰风住在大埔同乡开的一间缸瓦店里。
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展抗战宣传
林耀族、岑冰薇组建了以卢浩根任队长、钟伦为副队长的城镇抗日先锋队,同时组织河源青年抗敌同志会、河源妇女抗敌同志会等群众开展活动。1939年初从延安来到河源的赵学(东莞人)和东江特委妇女干部余慧(东莞人),以抗先队东江区队的女队员为骨干,发动县城的女学生、女教职员工、商界妇女、家庭妇女、近郊农民青年妇女数百人,举行规模空前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大会。大会由徐蕙仪主持,余慧、岑冰薇分别作讲话,号召河源妇女走出家门,读书识字,学好本领,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经发动,河源妇女抗敌同志会会员迅速发展到600多人,成为全省人数最多的抗日妇女团体。
不久,林耀族、岑冰薇、周匡人、李果、余慧、孔庆余、梁瑜、张子光等前往离河源县城不远的泥金乡开展活动。
泥金乡位于河源、紫金、博罗三县交界处,当时有400多户3000多人,人口集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抗先队以演讲、演剧、写标语、画漫画、贴墙报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吸收黄维初、黄平、刘华、陈影、黄建良、黄林甫、黄金明等多人组建“抗日先锋队泥金乡队”,选出黄维初、黄平、刘华为负责人。泥金乡讲“福佬”话(闽南语),李果是普宁人,语言相通,不久就在泥金发展了3个农民党员,并建立了党支部。
泥金乡队部建立起来后,积极发动进步青年农民参加抗日活动,激发了当地民众抗日救国热情。抗先队泥金乡队很快就发展到几百人,活动范围扩展到紫金水东一带。
国民党当局对共产党通过抗先队发展和建立党的秘密活动有所察觉,指责他们“受人操纵、行动越轨”。1939年1月初,国民党当局下令要战时工作队到韶关连县香泉水集中,想分散抗先队的力量。林平等人研究后决定,抗先队不要全部去连县,要把骨干留在河源,在太平街一号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部东江办事处”,林耀族任办事处主任,李光中任组织部部长,方转园(方芜军)任宣传部部长,还有吴逸民、黄若潮、岑冰薇、李果、黄淑仪等,除后3人外,他们都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且均为共产党员。
抗先队的基层工作实行分片负责的办法,河东黄村、叶潭由黄若潮负责,河西回龙、锡场、平陵、古岭、泥金由吴逸民负责,县城由岑冰薇负责,其他同志则常在这几个主要地点活动。
抗先队员每到一地,首先抓好群众性的宣传组织工作,在此基础上,抓好党组织的建设。他们团结学校的青年学生和进步教师,通过贴标语、发传单、出墙报、画漫画、唱歌、演戏、街头演讲、报告会、座谈会、联欢会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各项方针政策,通报最新抗战形势。
办事处还组织了由孔庆余任队长的流动宣传队,先后到埔前、泥金、石坝、麻陂、观音阁、古竹、平陵、锡场、马头等地开展宣传工作。春节期间,他们组织抗日醒狮团,到黄村、叶潭、康禾、中坝等地宣传,并向群众募捐各种实物,支援抗日前线。
办事处还成立了党的中心支部,后以此为基础扩大成为中共河源中心县委,黄若潮任县委书记,负责河源、新丰、龙门、和平等地的党的组织工作。
1939年3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蓝溪乡队部”成立,队长张华基,副队长张余元。接着,在儒步缵修学校组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能溪乡队部”,刘成章任队长,欧阳源任副队长。随后,泥金、锡场、县城等地抗先队组织也相继成立。4月间,成立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第九区队部”,丘国章任区队长,刘瑞廷任副队长。不久,抗先队组织发展到各个村庄,建立了村队部,并公开挂出招牌,刻有印章。
为更好地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工作,抗先队在开展活动的乡村办起民众夜校,由当地抗先队骨干和地下党员担任夜校校长,学校进步教师和农村知识青年担任教师。青壮农民不分男女都被动员和组织起来参加学习,自筹经费,自编课本,自备纸笔。夜校每到晚上就灯光通明,书声琅琅,战歌激昂。为更好地指导抗日群众运动的开展,扩大宣传范围,办事处在利用各种时机印发传单的同时,还出版了4期《抗日小报》,油印后分发至各乡村抗先队队部,既可传阅,又可张贴。同时,抗先队一方面秘密发展和建立党组织,一方面派一些同志到国民党县政府工作,做统一战线并掩护抗先队的工作。
建立河源县第一个县级党委
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抗先队党支部在河源积极发展党员,重建了河源县党的组织。
黄若潮到河源后,立即赴黄村,通过共产党员张华基,在1938年12月22日重新吸收刘瑞廷入党,发展刘成章入党,成立河源县城第一个党小组。
1938年底,抗先队在黄村、叶潭、锡场、泥金、县城、古岭等地吸收了一批党员,先后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1939年4月,黄村党支部建立;6月,河源县城党支部建立;9月,叶潭党支部和马头党支部建立,中共河源县工作委员会和黄村区委相继建立。
1939年3月,抗先队党组织与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第五团一起成立了中共河源中心支部(由中共东江区队支部更名成立),李果任党支部书记,李光中任党支部副书记,岑冰薇任组织委员,周匡人任宣传委员。
中共河源中心县委以抗先队东江办事处的名义,在太平街一号的楼上和龟峰塔下三王坝的一座碉堡里,先后举办了七八期青年训练班。训练班组织学员学习《社会发展史》《党史》《党的基本知识》等政治书刊,排演《林中口哨》《张家店》《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坚持早操和军事训练,还讲解如何开展群众工作、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中共东江特委书记林平,以及饶璜湘、魏南金、林耀族、李光中等人都在训练班讲过课。
参加学习的学员,每期都有三四十人,除少数学员来自新丰、龙川、和平、紫金等周边县域,多数为河源黄村人,叶潭、锡场等地也都分期分批地选送进步青年来参加学习。通过办班,抗先队积极在学员中发展党员。这些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分赴各地,成为革命骨干,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发展党组织的革命活动。
1939年6月,抗先队在河源城镇发展了3名党员,一个是东江药房的店员张杰,一个是小学校长卢浩根,一个是国民党河源县县长黄秉勋的马弁黄秉常,这3人组成了一个支部,卢浩根任党支部书记。黄秉常入党后起到很大的作用,国民党中央印发的《防止异党活动办法》《共产党是怎样做秘密工作的》这两个绝密文件,是他拿出来给抗先队传阅的。
1939年7月,东江特委青委在叶潭、双下举办党员和建党对象训练班,通过演习培养,吸收了一批党员。8月,中共河源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在县城成立。这是河源县第一个县级党委领导机关,隶属于中共东江特委领导,李光中任工委书记,黄英(黄可夫)任组织委员,林耀族任宣传委员,隶属东江特委领导。工委成立后,在黄村、叶潭举办了历时20天的夏令营读书班,基层抗先骨干、共产党员以及放假回乡的学生、教师及社会青年等近百人参加。他们扛着抗先大旗,从黄村出发,经文径、双头,到儒步,再到叶潭,一路学习,一路宣传。在这一活动中,河源工委考察、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壮大了党的组织,建立起中共蓝能区委,刘成章任区委书记,刘瑞廷任组织委员,张华基任宣传委员,辖叶潭、麦畲、蓝溪、儒步等支部。
抗先队东江区队除在河源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外,还在龙川、和平、连平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吸收抗先队员,建立抗先基层组织,整个东江地区抗先队员发展到数千人,为河源乃至整个东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及革命斗争培养了大量骨干力量。
1939年7月,国民党筹备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广东支团,要求抗先总队部领导人员参加国民党和三青团,还要抗先总队部发表宣言,号召全省抗先队员参加。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抗先总队部拒绝发表号召全省抗先队员参加三青团的宣言。1940年初,国民党河源当局强行查封了东江办事处、县城抗先队部及东江书店,接着又强行解散了黄村、叶潭、泥金等地的抗先队组织。
1940年4月,国民党广东当局由高信、蔡劲军等人以李汉魂名义,约请抗先总队部负责人进行最后一次谈判。谈判破裂后,抗先总队部工作人员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先后撤离至韶关。面对抗先队在实际上已被国民党当局取缔的局面,广大抗先队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转移到沦陷区、革命部队,或隐蔽在各行各业,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本文参考资料:《广东文史资料(第一辑)》、《广东党史研究文集(第三册)》、《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等)
(转载 2021年6月20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