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集约>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地情研究
五兴龙苏区:拱卫中央苏区的红色卫星
发布日期:2021-05-17 15:49:32 来源:本网 作者:凌丽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龙川廻龙镇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旧址

■五兴龙根据地区域图

■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印

  核心提示

  位于粤东西北部的五兴龙革命根据地,不仅为中央苏区输送了大量优秀干部,还建立了红色地下交通网,源源不断地为中央苏区提供后勤物资保障,并牵制了广东军阀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威胁,堪称拱卫中央苏区的红色卫星。

  霍山反“围剿”之后,五华、兴宁、龙川的工农军和农军转移到周边地区,继续坚持斗争,以图再举。不久,广东省委指示东江特委,在革命形势条件较好的地方率先建立苏维埃政权,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于1929年3月建立,成为五兴龙革命根据地(苏区)。

  五兴龙革命根据地位于粤东西北部,地处五华、兴宁、龙川三县交界处,毗邻江西中央苏区,辖今五华的新桥、岐岭、双头,龙川的鹤市、锦归、铁场、龙母、田心、石坑、赤光、廻龙、上坪、贝岭和兴宁的大坪、罗岗、罗浮、黄陂、龙田、石马等乡镇,是一块山峦重叠、峰回路转的狭长地带。根据地面积达1900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红色的土地——河源市基层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读本》P57)。

  走,到大塘肚去建立根据地

  龙川廻龙镇的大塘肚(今称大塘村),地处兴宁与龙川的边境,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林荫蔽日,交通不便,离兴宁、龙川县城都较远,国民党统治势力鞭长莫及。

  1929年1月,为配合毛泽东、朱德率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分兵闽粤赣边扩展,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东江特委巡视员刘琴西多次到大塘肚、二架笔、双头山一带视察情况。刘琴西与兴宁、龙川的中共党组织负责人罗屏汉、叶卓等共同协商,确定以大塘肚为中心建立五兴龙县革命根据地。

  为什么是大塘肚?除了地理原因,还有一个“人和”的因素——这里的革命基础好。

  1928年6月,中共五兴龙临委派罗屏汉到大塘肚活动,通过进步青年钟德清串联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

  同年9月29日,罗屏汉、陈锦华率领23人的队伍化装成赶集的小商贩,从大塘肚奔袭兴宁大坪警察所和当地民团,击毙警察所长等4人。紧接着,五兴龙武装队伍直插大信,智擒土匪头子刘汉西,缴获枪、弹一批。这一系列军事行动震动了五兴龙各地,革命队伍也逐步壮大。遵照东江特委的指示,这支队伍被编为东江游击队,张国标为队长,罗文彩为副队长,罗屏汉为政委。

  因暴动失败到各地分散隐蔽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罗柏松、潘和昌、刘裕斋、古汉忠、郑美、崔兰、黄瑞、郑强等,此时纷纷来到大塘肚,组织建立大塘肚农民协会,由钟德清任村农协主席。1928年秋,大塘肚建立了党支部,钟大明任书记。8月下旬,革命队伍在横江吸收曾彪、吴子茂、吴子廉、吴强参加党组织,横江党支部随之成立。大塘肚周围的企头岭下、园田、羊坑尾、鲤鱼山、新田大岭、径口九有洞、马布、寡道坑、田北、赤光和兴宁的大坪、罗岗、罗浮、黄陂新村、石正、大信,以及龙川锦归、五华边沿的东山、双桥、洋塘、田心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党的组织。

  同年3月,受东江特委派遣,在刘琴西具体指导下,五华、兴宁、龙川三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大塘肚召开,出席代表80余人,大塘肚及其附近各村农会、赤卫队300多人与会。会上,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大会选举曾不凡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潘火昌为副主席;罗屏汉、胡燧良、古汉忠、罗文彩、蓝素娥(后增补)为常务委员。同时,还分别建立赤(岗)龙(母)铁(场)区、龙(县城)老(隆)鹤(市)区、岗(罗岗)马(石马)坪(大坪)区、罗(罗浮)黄(陂)区等四个联区政府及其中共区委。

  与此同时,东江、龙川县游击大队被合编为五兴龙游击大队,罗柏松任大队长。东江红军独立营(彭城任营长,罗屏汉为党代表)、东江游击大队、寻乌独立团等地方红军武装也先后成立,成为打击敌人、保卫五兴龙苏区的主要武装力量。

  1929年春夏,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决定,把游击战争范围向北扩展,以期实现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的战略目标。1930年11月,东江特委将五兴龙县东江游击大队、茶活游击队合编为红十一军独立营,以图巩固和扩大寻乌苏区。1930年12月,中共中央在给红军的训令中明确提出:有粤东十一军参与改编成的第十二军以其驻军地闽西、东江为行动地区,任务是应对粤东、闽西之敌,牵制敌人。

  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是继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后又一个联县苏维埃政权;而五兴龙苏区,是闽粤赣边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五兴龙苏区的创建,是三县党组织践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具体体现。五兴龙苏区的发展与巩固,直接关联着中央苏区的发展,它的诞生和壮大,对拱卫中央苏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共产党龙川县地方史》第一卷P64)。

  走在东江苏区前列的大塘肚土改

  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遵照省委特委指示,迅即在县苏维埃机关驻地大塘肚乡率先进行土改分田试点工作,以便取得经验后全面铺开。

  《大塘肚乡农会布告》提出,实行无代价没收地主阶段土地和祠堂、社坛、神会、公堂等地产,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耕种。仅一个月时间,大塘肚乡农民协会就完成了土改分田工作(仅限于分田地,没有评划阶级)。分到田地的农民,在次年春开始耕种。但是年冬由于苏区被国民党武装“扫荡”,群众随游击队躲入深山,晚造未能收成。富豪返乡后,农民分得的土地又被剥夺。

  一份现藏龙川县博物馆的题为《大塘肚乡农协会土改分田花名册》的档案显示,当地土改是“奉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指示”,其落款为“已巳年夏历三月二日”,即1929年4月11日。在此花名册内,从第3页起,分列各户主的姓名、家庭人口,分得土地数量及其所在地的地名等;共有分田农户123户、473人,共计种子田27石7斗1升,每人分田(折合)7—9分。

  半年后的1929年10月,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团以毛泽东、朱德、古大存等名义发布《东江革命委员会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第177号)》。因此可以说,大塘肚苏区实行土改分田的时间,比东江革命委员会发布的执行土地政纲布告还要早半年。

  《中国共产党龙川县地方史》(第一卷)认为,结合这份档案以及大塘肚苏区幸存革命老人的叙述可以看出,大塘肚革命根据地是东江苏区继海陆丰苏区和紫金苏区后,第三个实行土改分田的苏区。

  为中央苏区提供后勤援助

  五兴龙苏区是东江革命根据地通往中央苏区的必经要道,它的发展与巩固直接关联着中央苏区的发展。整个五兴龙辖区的地下交通站有五六十处,纵横1000多里,把分割的根据地、游击区与中央苏区连接起来。五兴龙苏区建立了完善的红色地下交通网,为中央苏区提供后勤物资援助。

  闽粤赣苏区特支西北分委来信要求:“龙川分委要负责通兴宁、五华的交通工作,交通路线沿途须计路程之合适,设立交通站,并派同志专门负责,交通费由各县党部负担。”五兴龙苏区军民经过艰苦的努力,以大塘肚根据地为中心,逐渐建立了一系列地下交通线(站):经园田、田北、谷前、洋塘通往五华,或四甲通往紫金、河源、蓝口;经马布、分水坳、兰亭、龙田、径心通往梅县、八乡山;经颜畲、罗岗、新村、石正通往平远、寻乌;经大岭、罗浮、三树溪、大信通往寻乌;经良兴、河门潭、渡田河、茶活、青坑、仰天堂通往定南等。

  在土地革命时期,这地下交通线影响深远,很多同志通过这些地下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尤其是在中央苏区被封锁时期,五兴龙党组织在龙川县城、东江重镇贝岭、兴龙物资集散地渡田河和赤石渡等地,以开设店铺为掩护,收购各种中央苏区急需的军用品和日用品,秘密运往中央苏区腹地。

  据统计,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贝岭几乎每天有百十担食盐分四路从细坳、和平等处秘密运往赣南,为中央苏区运送食盐不下3000吨,呈现出“十万挑夫上赣南”的盛况。直到现在,贝岭镇尚留存着曾做过红军盐仓的石壁寨旧址(当地人称“土匪窝”)。

  古柏与大塘肚

  古柏,江西寻乌县人,中共党员,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和粤赣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在中央苏区历任中央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等职,多次到龙川大塘肚、元田、茶活等地指导工作。他曾在龙川工作6年,对五兴龙苏区的发展壮大以及根据地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等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龙川与江西寻乌、定南接壤,仅一山之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苏区与赣南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古柏与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的建立、壮大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曾数次抵龙川指导五兴龙苏区革命工作。

  从1929年6月到1930年冬,国民党龙川当局对大塘肚进行了多次“围剿”。率部在寻乌一带活动的古柏,曾说服“绿林军”杨子杰部加入其队伍,这支啸聚山林的绿林军大部分是龙川人。

  1930年8月,中央苏区派时任中共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古柏专程前往茶活、大塘肚、园田视察、慰问,并指导五兴龙苏区工作。他住在大塘肚贫苦农民钟旭日家,吃素食,睡硬板床,以木柴当枕头,共住了7天。刘琴西、古大存等上级领导也先后来到大塘肚,和其他人一起生活。

  在五兴龙县委举办党政干部学习班上,古柏特别强调革命干部要过好“五关”:政治关、思想关、社会关、生活关、家庭关(《东江英烈传》第二辑)。1932年夏,为扩大中央苏区游击根据地,恢复发展龙川苏区,以牵制广东军阀北上配合蒋介石夹击中央苏区,古柏曾以赣西南特委特派员身份,与东江红军独立团政委罗屏汉一起,率赣南挺进队深入到龙川细坳黄麻布乡,与当地革命青年刘观文、刘巫栋、刘昌杰等联系,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建立地下赤卫队。同年7月1日,成立了黄麻布乡苏维埃政府。

  1932年7月1日,黄麻布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刘观文任苏维埃政府主席)。此后,古柏认为发展与巩固龙川苏区对中央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便派红四军一个营的兵力与当地赤卫队100多人,分驻黄麻布三个据点,打土豪,袭击敌团防。红军与赤卫队乘胜向龙川贝岭、麻布岗等地扩展,是年9月,又建立了阁前乡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后备队(《龙川文史》第27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古柏被留在赣南坚持斗争,任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1935年2月,他被派往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同月底,古柏等艰难抵达位于重峦叠嶂中的龙川鸳鸯坑,组织游击队。

  1935年3月初,古柏召集会议,向五兴龙游击大队的队员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并作了进一步的指示。几天后,上坪乡公所乡长王敬卿串联驻上坪的县警中队长黄居成,率领50余人,于3月6日凌晨包围了古柏所在的鸳鸯坑土纸厂。在突围中,古柏不幸中弹,伤重牺牲,年仅29岁。

  龙川人民没有忘记古柏。2014年7月初,在龙川县廻龙镇大塘肚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古柏铜像落成揭幕。

  五兴龙苏区的历史作用

  关于五兴龙苏区的历史作用,市委党史研究室曾发表文章进行过总结:一是多次举办党政干部训练班,为中央苏区输送了优秀干部。这些受训成员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后,被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央苏区。据统计,在五兴龙苏区调入中央苏区任职的干部中,担任县团职党政军以上职务的就有12人,其佼佼者有中共兴宁县委书记罗屏汉、原兴宁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张瑾瑜(罗屏汉夫人)、东江游击大队长骆达才等。他们都为中央根据地的建设和反“围剿”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建立红色地下交通网,为中央苏区提供后勤物资援助。三是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反“五县大会剿”“七县大会剿”等多次围剿,有效牵制了陈济棠配合蒋介石夹击中央苏区的行动。

  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龙川县廻龙镇大塘肚村116号,建筑面积184平方米,于2011年修缮,先后被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2015年2月,闽粤赣边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4月中旬,龙川被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批复认定为“中央苏区县”。

(转载 2021年5月16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

自动转存图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