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集约>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地情研究
90多年前,海陆惠紫革命呈星火燎原之势
发布日期:2021-05-24 15:24:43 来源:本网 作者:凌丽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核心提示

  90多年前,五兴龙革命根据地建立,紫金、河源及海陆丰、惠阳一带的革命火焰,逐渐发展壮大为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为广东红色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共广东区委(后改为省委)、东江特委和各县党组织的领导下,1929年夏秋间,革命风潮席卷海陆惠紫,四地革命力量汇聚成燎原之势,海陆惠紫苏区(1930年12月后称海陆紫苏区)由此形成。海陆惠紫这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建立到解体,经历了7个年头。

  根据《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一文(载《东江党史资料汇编》),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从产生、发展、到受挫,后来又恢复和发展直至解体,先后经历了7个年头,即1927年4月至1933年5月。

  1 四县联动 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暴动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在革命年代是怎样相互呼应最终汇合成燎原之势的?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就相继开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建立人民政府。1927年11月、12月,海丰、陆丰和紫金相继建立县苏维埃政府,成为名震岭南的东江苏区。为加强对海陆惠紫四县武装斗争的领导,海陆惠紫四县暴动委员会于1928年5月成立,杨望任书记,颜昌颐、古鸿江、黄依农、林甦、彭桂为委员;决定以粤西北山区为重点,训练赤卫队,举行夏收暴动。同年秋,国民党重兵“进剿”革命根据地,紫金革命陷入低潮。

  1928年10月上旬,中共海陆惠紫四县县委向省委报告,四县“与省委交通不便,在紧张激烈的斗争时期,遂发生指挥上的重重困难问题。”一是四县党部自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受挫至1928年10月8日,很少得到省委、东委的指示,种种困难问题如党务整顿等,大多无法得到上级的支持和指示,开展工作时有诸多不便。二是各地暴动名义上虽有四县暴委统一指挥的机关,但暴委并不能指挥四县党组织,无法形成合力,只能各自为战。

  因此,在10月6日晚,由海丰县委召集四县相关负责人出席四县暴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海陆惠紫临时特委,临时特委有指挥海陆惠紫四县县委及督促四县暴委之权。

  10月26日,广东省委批准设立特委。中共海陆惠紫特委正式成立后,“各地武装因有了切实的整顿,注意政治及军事的训练,都能起极大作用,无论紫金、海丰、陆丰各地的武装都能普遍在各地攻打反动势力,使敌人穷于应付而得到很好的成绩,例如陆丰部队之攻上护,紫金部队之攻里坑,海丰各区武装之攻打乡村民团,攻后有的民团自行解散,有的帮助我们粮食,有的搬家逃跑,而一般农民更知道我们力量而接受我们的宣传与组织者亦属不少,这固然是群众的斗争犯了军事的盲动主义,但此动作于海陆紫三县的政治上确有大的影响。(《中共海陆惠紫特委给省委的报告——特委成立后四县情况及第二次暴委全体委员会议经过》,1928年11月10日)”

  但那时的革命形势仍不容乐观,除国民党当局“清剿”外,红色乡村的范围也亟须发展。海陆惠紫四县暴委在1928年12月给省委的报告中指出,紫金工作也只有三区炮之一部分红色乡村约10个,仅占全区乡村百分之一,向“白色乡村”的渗透工作困难重重。

  1929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发出75号通告,提出当年工作的总路线是“发动领导一切群众的日常斗争,引领群众走上斗争舞台;加强土地革命,发动领导游击战争,扩大组织红军,准备地方暴动的可能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根据广东省委的指示,中共海陆惠紫特委对军事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在特委和特委军委的统一领导下,设立东北、西南两个总指挥处,东北指挥处指挥陆丰、紫金、公平、高潭、可塘等地的军事行动,西南指挥处指挥海丰三、四区,东南及惠阳等地的军事行动;红军49团的一、三营在东北工作,49团的二营在西南工作;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此前,海陆惠紫四县暴动委员会改为海陆惠紫四县革命委员会,作为公开的指挥机关。

  这一部署得到了各地认真的落实,游击战争迅速发展,苏维埃区域不断扩大。到1929年底,海丰恢复建立党支部210多个,陆丰有中共支部84个,紫金有中共支部18个,党员300多人,恢复了炮子等地的苏维埃政权。4县的广大农民还恢复和建立了农民协会、贫农自救会等组织。

  2 红旗飘扬 苏区群众走上革命道路

  1929年底,海陆惠紫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加强领导年关斗争,号召各地农村暴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壮大革命力量。

  到1930年春,海陆惠紫的苏维埃区域已日益扩大,而且形成连片格局。惠阳的高潭,海丰的赤石、鹅埠、后门、黄羌、石沙、日中,陆丰的新田,紫金的炮子,都成为苏区;甚至一些白色乡村也建立了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区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群众逐步实行土地政纲,开展土地革命。(《广东革命根据地史》)

  1929年12月1日,革命力量在海丰夺取政权后,海陆惠紫特委以海陆惠紫四县革命委员会名义,宣布一份政纲,提出12项施政纲领:推翻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肃清反革命势力;革命的工农、兵士、贫民,无论男女都有选举权;绝对拥护工人的利益,增加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由苏维埃分配给农民兵士;取消一切新旧债务,焚烧债券,绝对禁止高利贷及一切剥削;取消一切国民党军阀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发展商业;扩大苏维埃区域等。

  苏区施政纲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响应。“群众因为区苏维埃存在之影响及敌人压迫加重,表现日益革命化,如素来不与我发生关系的挑伕工人,看见红军围攻某城市即能主动作向导。因苏维埃区域中百物便宜及群众生活的自由,的确可以推动群众日益走上革命道路。”(《中共东江特委给省委的报告——海陆惠紫各县政治形势、工作概况及军事问题》,1930年1月9日)

  上述报告详细罗列了苏区施政纲领的推行,带来的积极反响和对革命形势的助推作用:“红色区域的群众,都主张游击战争,农民时有抗捐抗税甚至殴打警兵的事实。河口、多祝、淡水的挑伕工人之殴打警兵;惠州菜贩工人之殴打警察罢工;陆丰、梅陇农民之抗民团费;惠州印务工人之反抗工头。海、陆丰工人自动通缉反动派,散发传单,有些农民能起来抗租减租等。游击战争的发动以后,发展极为快速,群众参加都颇多,而且此时红军亦建立起来,赤卫队亦有相当发展,苏维埃区域亦扩大许多,而且紫金三区更恢复了苏维埃政权,在‘八·一’‘九·一’之后,党的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群众不但能够散发传单,而且苏维埃区域的群众,更能作武装示威运动,群众的革命斗争如此,更加动摇了反动统治。”“海丰农民自发行动杀收租之徒;惠阳农民之抗粮、减租、赖租、抗租及反对拉夫;陆丰农民之反抗敌人围乡,与之武装冲突;紫金农民之准备反抗糖捐;海丰运动工会之发展;梅陇贩鱼工人罢工;各地警卫队兵之左倾。”

  海陆惠紫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中央临时政治局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中国革命之中,这是第一次由几万几十万农民自己动手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第一次组织工农兵的无限制的政权。一开始便有极大的规模,而且在土地革命的性质上也是空前的深入,极有组织、极有活动力量。这块在十一月中旬已经扩大有五十万居民的区域,带着充分的革命性质,完全扫除了机会主义的余毒。一切乡村之中,随后便是一切区镇之中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邻近的乡村县市,都发动了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暴动,和工农革命军共同围攻地主豪绅的巢穴而能战胜他们,扩大革命的地域。”(《关于海陆丰苏维埃情形的报告》,1928年)

  3 黑云压境 革命武装保卫苏维埃

  在武装斗争方面,1929年11月,中共紫金县委根据中共海陆惠紫特别委员会关于“转移敌人视线,保卫苏维埃中心根据地”的指示,成立了中共紫河特区委、团紫河特区委和紫河游击队,庄羲、刘来(刘志远)先后任书记,蓝蔚林任紫河游击队队长。部队向紫河边推进,利用秋收斗争,在青溪组织了3次武装起义,牵制了向海陆惠紫中心根据地“进剿”的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

  同月,中共广东省委派李大林到大南山成立闽粤赣特委(取消了东江特委,在东江地区成立中共西南、西北两个特委,海陆惠紫和潮普惠七县归西南分委管辖),海陆紫三县在碣石溪召开党代会,成立中共海陆紫县委员会、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会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迁至紫金赤溪宝善楼办公,戴耀田负责开办战地训练所,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至1929年冬,海陆惠紫成立了以彭桂任团长的红军49团,惠阳为一营,海丰为二营,紫金为三营。第三营以林君杰为营长,与龙炮区苏维埃政府领导的龙炮区联队80多人并肩作战。

  1930年3月,红军49团发展到1200多人,成为红军主力部队,海陆惠紫苏区已拥有20万人口,不少区乡苏维埃政权及农民协会组织恢复活动。红色地区扩大,形成了海陆惠紫边区根据地。1930年10月,海陆惠紫特委与东江特委合并,改称中共东江特委,管辖惠潮梅地区。(《中共海丰县组织史资料》)

  1930年1月,紫金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钟定香任主席。5月1日,东江苏维埃政府在八乡山成立,钟定香出席了大会,并当选为执行委员。随后,紫金农军联合五华农军在洋头击败国民党紫金县基干大队和香翰屏部300多人,在石门沥伏击从高潭来犯之敌300多人,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1931年4月,紫河特区划归惠州管辖,扩大为惠紫河博根据地。7月,黄旭初纠集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等地主武装,分四路进攻紫金,均被中共海陆紫县委和紫金革命委员会领导的农军击败。9月,古大存率五华农军联合紫金武装,在紫金洋头击败海陆惠紫联防军和杂牌军的进攻,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减少了中心区域的军事压力,保证了苏维埃区域工作的顺利开展。

  1932年11月、12月间,国民党重兵进驻海陆紫和陆惠苏区,强迫群众实行保甲制,到处筑碉堡,全面封锁苏区。加上1933年受党内左倾路线影响,革命力量被削弱。经过多场战役,1934年初,海丰、陆丰、惠阳、紫金苏区全部落入国民党手中。1934年秋,中央苏区红军开始长征,革命进入低潮。紫金党政军革命组织转为地下活动。

  相关链接

海陆惠紫革命组织历史沿革

  1928年8月,中共海陆惠紫特委、暴委和革命委员会成立。

  同年10月6日,海陆惠紫四县县委代表联席会议召开,海陆惠紫临时特委成立,陈舜仪任书记,黄依农任宣传委员,何友逖任组织委员。同月26日,经省委批准,海陆惠紫特委成立,海陆惠紫暴委改组为四县革命委员会。

  同年12月初,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海陆惠紫特委改为海陆紫特委,书记陈舜仪,驻地海丰;惠阳由省委直接领导。

  1929年5月下旬,中共海陆紫特委召开扩大会议,遵照省委指示,把海陆紫特委扩大为海陆惠紫特委,机关迁往惠州郊区;海陆紫革命委员会扩大为海陆惠紫革命委员会。同年10月,共青团海陆惠紫特委成立,共有115个支部。

  1929年11月,中共海陆惠紫特委成立中共紫河特别区委员会(中共紫河特委),庄羲任书记。当月,共青团紫河特别委员会在炮子成立。

  1930年6月,东江苏维埃惠州十属特别委员会成立。同年10月,根据省委6月17日指示,海陆惠紫特委正式合并于东江特委。

  同年10月底至11月初,中央委员邓发主持闽粤赣苏区特委工作,在闽粤赣苏区第一次党代会上,决定调整东江地区党组织,取消东江、惠属两特委,成立中共闽粤赣特委,组建东江地区西北分委(领导龙川、五华、兴宁、梅县、大埔、丰顺、蕉岭、平远和赣南寻乌等县党组织,刘琴西任书记)和西南分委(领导海丰、陆丰、惠阳、紫金、潮阳、普宁、揭阳、潮安、澄海等县党组织,颜汉章任书记)。

  1930年11月,中共海陆紫县委员会成立,刘琴西任书记。

  1931年5月,中共两广省委决定撤销西北、西南两个分委,恢复东江特别委员会。同年7月,中共两广省委指示惠阳县委要扩大工作范围,惠阳县委(辖惠阳、紫金、河源、博罗和惠州)改称为惠紫河博县委,简称惠州县委,陈允才任书记;下辖13个县委,其中有紫河特区下辖的6个区委即附中、蓝塘、青溪、古竹、埔黄腊、蓝黄(河源县属)等区委。

  (本文参考资料:《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中共紫金县党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紫金县地方史(1919—1949)》《紫金党史资料(第二辑)》《苏维埃之光》等)


(转载 2021年5月23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

自动转存图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