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集约>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地情研究
黄金水道百舸争流——东江航运略记
发布日期:2019-09-02 17:03:52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东江、新丰江在市区汇合,直下惠州、东莞。黄赞福 摄

清同治版《河源县志》双城形势图,可见东江、新丰江绕城而过,水运十分便捷。凌丽 摄

  河源地处东江流域北部,居东江上游中点。东江属珠江的支流,珠江及其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构成我国第二大内河水系(第一是长江水系),航运业特别发达,船舶总运力达10万吨以上。东江自龙川县老隆以下至河源段,可通浅水轮船,有浅滩8处,共长1730米,一般水深0.55米,枯季最浅时为0.35米。由河源至惠阳河段一般水深0.8米,枯季最浅时0.4-0.6米,枯水期须组织人力扒开河砂以便航行。下游石龙港为东江重要内河港口之一,与广州至石龙铁路连接,可达广州、香港、澳门及珠三角各地,长年通行机动船。轮船是东江河源航线的主要交通工具。

原河源县两江航道共198公里

  在水运兴盛年代,河源东江、新丰江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蔚为壮观。 “河源城大部分生活用品是靠水运过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汽车很少。”源城上城黎屋的黎先生说,“可以说,东江是当时河源城的运输生命线。”

  根据县志记载,当年河源水路航道发达,至老隆108公里,至惠州145公里,至广州299公里。东江水流经柳城、蓝口、黄田、义合、仙塘、东埔、城镇、埔前8个镇街,航程114公里;新丰江水流经下城、东埔、回龙、锡场,境内航程84公里。两江航道加起来198公里。

  1959年,在新丰江下游的双下村亚婆庙上段兴建新丰江水电站,大坝筑成后,航道淹没,成为水库区而停航。库区内有5条航线,航程112公里。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全长500多公里,通航里程428公里,由龙川县佗城流入柳城虎头岗,经柳城、蓝口、黄田、义合、仙塘、东埔、下城,流至埔前镇双头村蓝田沥口,航程114公里,河面宽300米至400米。

  东江河源段,大部分为砂质河床,少数为水流湍急的鹅卵石滩,如柳城滩,季节性强,冬夏两季航道水位深度差别很大。因历年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渐提高,造成夏季常发生洪水,冬季缺水停航,有些河段水深仅有0.3米,需扒砂通过。20世纪50年代后期,船工因水浅收入大减,曾被获准收取“浅水费”。

  从1968年起,河源县航道主管部门历经3年多努力,克服了采石、运石、打石、砌石等困难,完成对东江航道从老隆至河源段堆石坝(“丁”字坝)河道整治工程。经过整治,河源县航道水面宽150米,航道宽18米,水深达0.6米以上,可通航30吨至60吨以上的轮驳船,洪水期可通航120吨以上货船,上通老隆,下达惠州、广州等地。

  东江航道河源县境内,有曾田水、柳城水、蓝溪水、康禾水、久社水、禾溪水、仙塘水、徐洞水、吉坑水、新丰江水、白田水、埔前水等12条溪水注入东江。

  由老隆东行50里许,即到鹤市,蓝关即在鹤市东面,山高数百尺。此处为大望山余脉,山脉走向与江流平行,由北向南盘踞着,俨然成为东江、韩江的分水岭。越过蓝关之后,按地理方位划分,便划入韩江流域范围。

已成为库区一部分的新丰江航道

  盛夏早晨下雨时,从东源县新港码头前往半江镇渔潭村的班船有些空,乘客寥寥无几。

  这是新丰江水库,原来的新丰江河道变成了华南第一大人工湖——万绿湖的一部分。湖区(亦称库区)的回龙、锡场、半江等镇,处于水库淹没区,大多群众依靠新丰江库区班船与外界来往。

  雨愈发绵密,皱绸似的水面,被砸出一个个小坑,像青缎上的花纹。岛上弥漫着水雾,像灰白天空掉下一段似的。

  我们坐在船上,看着江天含黛,偶见鹭飞鱼跃,绿波荡漾,浮云连天,颇有望峰息心之感。因船行得慢,芋叶上的雨亦清晰可见,如万斛珠落,涓滴不沾,纤尘未染。

  在1958年之前,新丰江河道尚是河源县重要的水路之一。新丰江原称小江,航道上游有连平九连山诸水,又有新丰七十二滩水,自西北流入锡场大蓆水口,流经锡场、新回龙、东埔至城镇与东江水汇合,航程84公里,河宽80米至150米,回龙上航水深为0.6米至1.2米,下航水深为1.2米至2.5米,航道属石底河床,滩多流急,可通航15吨以下木帆船,上通新丰县马头、连平县忠信,洪水期间,载重10吨以下的船舶可上航石塘水至连平忠信。古岭水从新回龙逆水而上至古岭小圩,航程30华里。1959年新丰江水电站大坝筑成后,航道淹没。(2000年《河源县志》)

  新丰江库区船队成立于1956年,主要负责新丰江水库勘探工作。水库建成后,船队几经更名,为库区民众的交通和货运服务。那时用的是木船,船身较小,承载能力约有七八吨,以人力划桨,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为解决库内运输问题,1959年,由新丰江办事处建造一艘“新丰号”客货轮,80马力,104个客位,着重解决水库内群众出入和货物运输问题。为增加库区客货运输能力,1962年由河源县交通局添置“海雁”、“海鹰”二艘客货轮船,160马力,客位252座。1965年归口广东航运厅东江航运局管理后,改名为“红星190号”“红星191号”“新林号”及“红星192号”。

  1973年,3艘客货轮又交回河源县交通局管理,并成立河源县地方国营航运公司,由航运公司经营,改船名为河运101号、102号、103号。

  1981年河源县水运公司第三船队改装客货轮一艘,80马力,客位55个,然后逐年增多。至1987年,在新丰江库区经营客货运输业务的有航运、水运二个公司,共有客货轮船7艘,559马力,客位730座,载货量45吨;客运量当年为18.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00万人公里。库区客运处于正常状态。

  与此同时,陆路运输开始迅速发展。1987年,东江客轮停航,新丰江库区内的水上客运还在继续。

  据统计,1987年河源全县拥有轮船408艘,机动货轮251艘,驳船97艘,渡船45艘,客轮7艘。

  目前,航行在新丰江库区共有4艘大型客船,分别航行在4条航线上,都是新港始发,至新回龙、锡场、洞源和半江。

  因为航行时间长,船长和船员都在船上做饭,到达目的地之后再行用膳。

  船行至渔潭村后,在村里住宿一晚,次日返航新港。

往来东江的各式轮船

  东江航运兴盛,要追溯到鸦片战争之后。此战带来的一个“好处”,是海禁大开,珠江、韩江两大水系组成广东纵横交错的水上运输网,水运日趋繁荣。

  清代、民国时期,原河源县水上运输以木帆船为主。1960年之后,机动轮船增加,河源客货运输逐渐以机动轮船为主。

  1950年原河源县所做的摸底调查数据显示,1950年时,河源县有渡船801艘,共490户,人口1694人,其中男339人,女297人;各种小艇510艘,共348户,男573人,女485人。

  有些渡船很难统计,因为渡船的流动性很大,有的船很少在蓝口、河源县城、石公神等地停泊,多是上午来,下午去,顶多不过逗留一天或两天,甚至一去数月不回。

  1938年10月,日寇侵犯华南,惠阳沦陷后,除三四艘电轮在河源泊船未遭损失外,东江航道上其余电轮均遭日军炸毁,河道交通断绝。直至次年3月,惠阳、河源航商,组建航业公司,派轮渡航行至惠州、河源、博罗、东莞各地,才恢复了东江上游航线。

  据民国廿八年(1939年)《航政特刊》记载:惠州至河源单行的有“惠源”、“东安”、“惠航”、“河源”等客货轮船。惠州经河源至老隆的单行轮船有“义益”号等。广州经惠州至河源的拖轮有“新绍纪”、“新福纪”,这些机动船是吉那火水船,船头多改“三点式”。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河源县造出了第一艘木质轮船——“海虎”号,载重量20吨。随后又建造一艘“海豹”木质轮船(载重量20吨)和“珠江”木质客货轮。民国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广州经河源至老隆的客货轮有“西安”“潮安”“南京”“冠洲”“万国”号等。上世纪40年代,河源县航商与外地航商实行对开交错航运。轮船成东江河源航线的主要交通工具。

  1961年6月,河源县造船厂建造了一艘“东风2号”客货轮,80马力,客位73座,载重量20吨,通航河源至惠州。1973年,黄田造船厂建造一艘“东风5号”轮船,客位126座,载重量25吨。1977年河源县水上公社造船厂建造“东风9号”客货轮,80马力,客位128座,载重量25吨,均通航河源至蓝口、老隆航线。至1983年河源县东江客货轮增至5艘,388马力,客位468座,载重量122吨,为东江客运的全盛时期。当年最高客运量35.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292.4万人公里。

  直到2015年,河源造船厂——黄沙造船厂的破旧厂房,还矗立在东江西路(胜利大桥北桥头至东源县东江大桥段)一端。不多久,这几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曾是河源最后的造船厂厂房被拆除,厂房附近进出船的水道亦早已被填埋。

东江航运河源的终点站——石龙

  “缺牙耙,耙猪屎,耙到石龙捡猪屎。”这是河源老城人一直传唱的歌谣。那些正在换牙的小孩总会听见有人冲他们这样唱,他们或咧着嘴笑,或瘪着嘴哭,等他们学会了这首童谣后,一转头也对着其他换牙小孩唱念起来。

  “河源据东江交通要冲,从上游发源地和平的合水尚(即“镇”),到东莞的石龙尚,江水滚滚。这里来来往往的民船,桨挥溅沫,煞是可观。”抗战胜利后,外地来河源的一个名叫陈冠夫的人说。河源到东莞石龙,只需走一条水路。

  石龙既是东江水路运输线上的重要港口,又是广深铁路中途大站之一,故历来是东江上游各县工农业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因此,石龙成为河源东江航运的最终目的地,2018年建设的东江河源至石龙航道扩能升级工程,也将其列为终点,再行接运珠三角,通过沿海港口转运海轮,扬帆海外。

  对于老一代的河源人来说,他们对石龙是有感情的。对于“70后”“80后”来说,石龙除存在于掉牙时被别人讥笑的童谣,还是火柴的代名词。对于“90后”“00后”而言,石龙已没多少存在感。这与水运的逐渐消隐有关。

  东江的北干流与南支流在石龙交汇,形成一河三埠。面积约11.3平方公里的东莞石龙镇,有近800年历史,设圩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乾隆十九年,县丞署从东莞县城移驻石龙,乾隆中期,石龙被升格为石龙镇,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曾与广州、佛山、陈村齐名,是广东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

  清代石龙航运繁盛、商业发达,是“惠、潮、嘉三府商贾总汇,货财云集之地”,为“广东四大名镇”(广州、佛山、顺德陈村、石龙)之一,是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

  “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渠道的年代,石龙已经成为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咽喉之地,控制着大米和木材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对整个广东的粮食流通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东江上游如老隆、和平、东源、源城等地,在水运年代,将各种农产品销往省内外,走的也是石龙这条水道。外销农产品除竹木材、松香、片糖、黄豆、柿饼、草菇、栗干、麻等,以及著名土产茶叶、鸡蛋卷、薄脆饼等外,尚有钨矿等矿产。

  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尽快将木材送到石龙转运,东江上游的人们发明了“赶羊”法——将木材扎成或大或小的木排,依靠其浮力,顺着东江漂到下游,在源城区的龙尾坝聚集,还可漂到一个称为“石龙场”的贮木场河源转运站堆场,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能看到即将顺江漂往石龙的木排(本系列报道第27期有详细叙述)。

  1968年成立广东省石龙木材场河源分场车队,拥有货车8辆,车吨位32吨。该车队是专门运输木材至新港,再陆运至县城上角集中,在新丰江扎木排放运到东莞石龙木材场。1987年,因木材价格下降而撤销。(2000年《河源县志》)

  但是,东江是广东省航运、发电、供水等小分配矛盾较为突出的一条江,由于东江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综合考虑,致使发电、供水与航道的矛盾日趋严重。龙川枫树坝水电站和新丰江水电站建成后,东江航道的水深受到很大制约,每当电站关闸时水位急剧下降,船舶航行中断,需待电站开闸放水后才能航行。

  东江上游的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大水库的建设,对防洪、发电、灌溉起到了明显作用,但都没有考虑通航设施,三大水库的建成投产,均造成航道断航。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丰江、枫树坝水库,还曾在没有将调度计划通知水运部门的情况下突然截流,对运输船舶造成突然袭击。流量水位的不正常,使船舶时航时停,油船货船混合积压和突然搁浅事故时有发生(原广东省东江航道局局长吴振立《东江水资源开发必须重视航运》),造成东江、新丰江的航运一度萎靡不振。

  东江的航运,于近年再度受到瞩目。2019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东江和新丰江市区段港口和码头规划建设”。有关报道说,东江河源至石龙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已经进行过招投标,此223公里航道被整治后,将扩能升级至内河1000吨标准航道,航道水深将达到2.5米以上,1000吨级的船舶从东江口到河源市东源县全线畅通无阻,大宗货物从河源、惠州出发,只需通过内河航道,就能便捷地运至珠三角,并可直达广西;集装箱从惠州、河源出发,通过沿海港口,很方便地就能转运到海轮上。在不久的未来,从东江口直通枫树坝水库的东江干流航道(总长393公里)将贯通,可再现历史上“黄金水道”盛况。

(转载 2019年9月1日 河源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