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修缮第二批31处革命遗址
○本报讯 记者 黄世军 记者从20日召开的全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会上获悉,我市将在近年来完成第一批19处重点革命遗址修缮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批31处革命遗址修缮工作,计划用3年半时间建成第二批市级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规划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史迹遗产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
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根据普查统计,全市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址244个,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2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84个,革命领导人故居21个,烈士墓3个,纪念设施43个,其它遗址1个。在全市革命遗址中,目前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阮啸仙故居等5个,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7个革命遗址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7处有基本陈列布展,并对公众开放。
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市、县区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完成第一批共19处重点革命遗址修缮,并列入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级中共党史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其中紫金县苏区革命遗址群被认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革命历史(烈士)纪念馆、阮啸仙故居、紫金苏区革命遗址群、龙川福建会馆被授予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各县区还按照要求,对其他革命遗址进行了造册登记。但总体来看,我市红色革命遗址还存在保护力度不够大、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展陈内容和水平不高、社会效益不够理想等问题。
据了解,我市计划在建党100周年之前,用3年半时间,在不断完善原有第一批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的同时,再建成第二批31处市级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革命遗迹资政育人作用,擦亮河源红色历史文化品牌。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规划工作,即将启动实施。